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52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326篇 |
专业分类
10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42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75篇 |
2007年 | 38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5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71.
HLA-DRB1基因位点多态性的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并建立一套适合国内应用的改良PCR-RFLR方法,分5组特异性扩增DNA样品,随后进行酶切定型分析,准确检测了编码DR抗原特异性的HLA-DRB1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该法采用分组扩增,不发生与其它DRB位点等位基因的交叉扩增,不仅适合纯合子的区分而且可以清楚准确地检测杂合子样品,已报道过的DRB1位点编码的特异性组合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得到准确分析。所使用的Ⅱ类限制性内切酶均价格便宜、易购。 相似文献
72.
AFLP分子标记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FLP(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是一种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的新型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物研究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简述了AFLP分子标记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与优势,重点阐明其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73.
对生活于苏格兰西北部拉姆岛上的野化山羊(Caprahircus)种群在1981、1982和2000年三年中的日活动节律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主要气象因素(温度和降水)以及昼长季节变化对该种群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拉姆岛上野化山羊的日取食活动时间百分比随月平均温度上升而显著下降,但卧息活动时间百分比随月平均温度的上升而显著上升,而降水则对二者无显著影响。拉姆岛所在地区的昼长季节性变化明显,每年6、7月白昼时间最长,而12、1月最短。由于受昼长季节变化影响,尽管该山羊种群的日取食活动时间百分比随季节变化而由夏季到冬季增加,但其真正用于取食活动的白昼时间由夏季到冬季反而减少。研究表明,白昼时间长短的季节变化是制约该山羊种群取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食物匮乏而天气寒冷、阴湿的冬季。进而探讨了这种制约作用对其冬季取食量和冬季存活率的影响,以及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意义。 相似文献
74.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的齿背茧蜂属Acanthormius Ashmeas一新种∶双色齿背茧蜂A.bicolor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业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75.
76.
苋科植物牛膝茎节常显著膨大成紫红色至绿紫色的卵形或卵球形,但牛膝同一个体的不同分枝上,以及同一分枝上都可同时存在茎节明显膨大和茎节不膨大两种情况。初步认为造成牛膝茎节膨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些瘿螨类等病原动物的侵入,刺激植物节部组织大量增生而在外形上呈病态膨大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青光眼是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死亡引起的一种疾病,最终能导致失明。近年来,关于高眼压(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IOP)引发的视网膜的特定分子途径等方面的信息逐渐增多。青光眼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状态取决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促存活和促死亡途径之间的平衡,而有关这些反应的具体机制有较多的研究,但仍只能解释部分现象。本文综述了关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凋亡通路途径及可能引发损伤条件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8.
低温对螺旋藻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外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特有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2和极大螺旋藻S3为材料,采用Folin法和茚三酮法分别测定低温下细胞外渗液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氮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处理温度越低,时间越长,螺旋藻细胞外渗液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越高。S1膜损伤程度最轻,比引进种S2、S3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判断低温对螺旋藻膜损伤的程度,用可溶性蛋白较游离氨基酸更接近于实际。 相似文献
79.
The night sky is the venue of an ancient acoustic battle between echolocating bats and their insect prey. Many tiger moths (Lepidoptera: Arctiidae) answer the attack calls of bats with a barrage of high frequency clicks. Some moth species use these clicks for acoustic aposematism and mimicry, and others for sonar jamming, however, most of the work on these defensive functions has been done on individual moth species. We here analyze the diversity of structure in tiger moth sounds from 26 spe-cies collected at three locations in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the anti-bat tiger moth sounds reveals that they vary markedly along three axes: (1) frequency, (2) duty cycle (sound production per unit time) and frequency modulation, and (3) modulation cycle (clicks produced during flexion and relaxation of the sound producing tymbal) structure. Tiger moth species appear to cluster into two distinct groups: one with low duty cycle and few clicks per modulation cycle that supports an acoustic aposematism function, and a second with high duty cycle and many clicks per modulation cycle that is con-sistent with a sonar jamming function. This is the first evidence from a community-level analysis to support multiple functions for tiger moth sounds. We also provide evidence supporting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se strategies. Further-more, cross-correlation and spectrogram correlation measurements failed to support a "phantom echo" mechanism underlying sonar jamming, and instead point towards echo interference. 相似文献
80.
异质养分环境中一年生分蘖草本黍根系的生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黍(Panicum miliaceum L.)根系对异质养分环境的生长反应,作研究了黍根系从起始斑块向目标斑块水平生长时,时始斑块和目标斑块养分水平根生长的影响,就低养分起始珏块而言,粗根生物量,粗根长度,粗根表面积和细极长度在高养分目标斑块中的分配比例均小于其在低养分目标斑块中的分配比例,而细根长度及其密度,细根表面积指及其密度的变化恰好相反,就高养分起始斑块而言,高养分目标斑块的细根长度,细根长度密度,细根表面积指数和细根表面积密均不于低养分目标斑块,而粗根对目标斑块中养分状的反应不明显。当黍根系从桢的起始斑块进入不同的目标斑块后,目标斑块的养分状况对细根生物量及其分配无影响,而显影响细根长度和表现积,这指示细根是通过长度和表面积可塑性而不是生物量变化响应目标斑块中的养分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