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72篇
  3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01.
安徽虫瘟霉诱发的桃蚜流行病与流行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冯明光  李惠萍 《生态学报》2001,21(10):1607-1612
在15℃与100%RH的组合条件下以接种安徽虫瘟霉(Zoophthora anhuiensis)和未接种的桃蚜(Myzus persicae)成蚜按不同比例混合(0:6,1:5,2:4,3:3,4:2,5:1及6:0)建立蚜群,3次重复,考察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结果表明,在带菌蚜50%以上的蚜群中,活蚜的数量增长因高强度的流行病发生而得到有效控制,活蚜数妈终未超过50头/90cm^2,第22天观察结束时与对照(0:6)jah vtk r 656udi /90cm^2相比控蚜效果高达93.24%-100%,在接菌与未接菌比例1:5和2:4的蚜群中,蚜病的发生虽未能充分控制蚜虫的数量增长,但结束时的蚜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为356头/90cm^2和207头/90cm^2,控蚜效果亦分别达46%和68%,各处理蚜群中病害流行随时间的变化很好地拟合Gompertz模型(r^2=0.97),由此估计出虫瘟霉不同初始菌量在蚜群中的流行速度(R)及最高流行水平(K),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初始侵染体密度确定了R(r^2=0.89)和K(r^2=0.90)估计值的90%变异,充分显示安徽虫瘟霉流行病的发生及流行强度对初始侵染体和寄主密度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02.
丁天波  周雪  杨楠  杨炀  唐瑶  褚栋 《昆虫学报》2021,64(3):384-391
[目的]本研究以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为主体,旨在明确ToCV单独侵染及TYLCV&ToCV复合侵染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 MED隐种寄主适应性的影响,并从寄主植物营...  相似文献   
303.
【目的】筛选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若虫应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侵染的应答基因,以进一步研究烟粉虱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感染和非感染白僵菌的烟粉虱4龄若虫进行了测序分析,并筛选了差异表达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对转录组测序得到的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类以及参与的信号通路展示。【结果】组装得到非冗余Unigene 232 554个,其N50和N90分别为1 153 bp和260 bp,平均长度为67 424 bp。对所有的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发现:以P<0.05为标准筛选得到了1 16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474个,下调表达基因有692个,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有405个;GO富集分析发现:有416个GO term有富集现象,包括156个生物学过程(66 402个Unigenes),89个细胞组分(27 645个Unigenes)和154个分子功能(73 417个Unigenes);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烟粉虱转录组1 145个DEG匹配到309个通路上,其中76个通路得到了富集。【结论】对405个可能参与到烟粉虱若虫对白僵菌侵染的免疫识别和防御的基因进行了测序。研究结果为从分子水平上开展应用虫生真菌防治烟粉虱的研究奠定信息学基础。  相似文献   
304.
病原侵染对采用后葡萄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源ABA处理采用后葡萄可显著促进乙类释放和抑制IAA的生成,加重葡萄落粒。乙烯利对ABA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显著抑制IAA和GA3的生成。葡萄感病后组织内源激素水平发生了变化:ABA含量显著增加,乙烯释放率增大,IAA含量显著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在果梗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305.
应用原位PCR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早期侵染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接种 35日龄SPF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间隔不同时间采集法氏囊、胸腺、脾、盲肠扁桃体、肾、肝和腿肌进行了原位PCR检测 ,同时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无论是H毒株还是Ts毒株 ,接种后 4h肝、肾、脾等组织中即出现明显的阳性信号 ,Ts毒株 4hPI从胸腺、盲肠扁桃体、腿肌等组织中也检出了病毒基因序列。接种H毒株和Ts毒株后 2 8h和 40h ,法氏囊淋巴细胞开始出现变性、坏死。在阳性信号检出的时间上 ,法氏囊较肝、肾、脾等组织是滞后的。H毒株较Ts毒株在早期对法氏囊具有更强的侵染能力。  相似文献   
306.
由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的苹果花脸病在我国苹果生产上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构建侵染性cDNA克隆是研究病毒基因功能、病毒侵染机制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在温室进行了ASSVd保定分离物(BD-1)草本寄主的鉴定,证明了ASSVdBD-1可侵染油菜(Brassica napus)、黄瓜(Cucumis sativus)、扁豆角(Lablab purpureus)、蚕豆(Vicia faba)、长豆角(Vigna unguiculata)、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苋色藜(C.amaranticolar)共7种草本植物,在油菜上病毒接种成功率最高,达80%,新生叶片表面凹凸不平;其次是黄瓜,达到了77.78%,新生叶片皱缩畸形.通过RT-PCR扩增到ASSVd BD-1全基因组,利用引物引入的方法在基因组中引入T7启动子,构建到pMD18-T simple载体上,通过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基因组RNA转录本,在油菜上验证了RNA转录本的侵染性.研究结果为利用草本寄主探究ASSVd生物学特性提供了基础材料,为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分析ASSVd基因功能和侵染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7.
葡萄采后施用外源ABA可显著刺激其呼吸速率和乙释放率,ABA对呼吸的促进作用大于C2H4;当葡萄被交链孢和灰霉葡萄孢侵染后,呼吸和乙释放均加强。交链孢侵染的葡萄呼吸速率在孢子形成后2d达最大值,而灰霉区区孢侵染的葡萄呼吸速率在孢子形成即即达最大值。葡萄感病后,落粒现象加重,组织内源ABA和C2H4含量增加,IAAT GA2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308.
经室内侵染力测定,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皆能侵染雷公藤丽长角巢蛾Xyrosaria lichneuta幼虫,不同菌株的侵染力存在显著差异。3株白僵菌中,Bb27菌株毒力最强,菌液为1×10^5~1×10^9个·mL^-1五个不同浓度梯度的孢子悬浮液时,害虫15d校正死亡率在58.3%-100%之间;LT50分别为9.36d,6.26d,3.89d、2.54d.2.10d;LC50为4.87×10^4个·ML^-1。3株绿僵菌中,MaZPTP01菌株毒力最强,5种孢子浓度15d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2.4%、69.0%、76.2、92.9%、95.2%;LT50分别为11.47d、6.89d、4.36d、2.68d、2.13d;LC50为7.39×10^4个·mL^-1。Bb27和MaZFIT01菌株可应用于林间作进一步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309.
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机会性的动物和植物致病性丝状真菌,保守的PAK(p21-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样蛋白激酶对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形态发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敲除突变株(ΔAflcla4),研究Aflcla4基因对黄曲霉营养生长、分生孢子产生、...  相似文献   
310.
自然入侵条件下黄顶菊丛枝菌根定殖及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入侵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首先调查和研究了黄顶菊AM的侵入和生长表现。在黄顶菊入侵严重的河北省选择采样地点,分别从衡水地区的滨湖新区小北田村、冀州市漳下村、枣强县北王庄村、桃城区八里庄村、滨湖新区顺民庄村和滨湖新区刘家台村6个地点按黄顶菊重、中、轻3种盖度和不同生育期(苗期、花期和结籽期)采集根系和根区土样。分离根区土壤中AM真菌孢子、观察AM发育特征、测定孢子密度、AM真菌侵染率、丛枝着生率等,并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各采样地点均观察到AM典型结构,不同样地菌丝侵染率、I型丛枝密度以及孢子密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八里庄村,泡囊密度和A型丛枝密度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小北田村和刘家台村;不同盖度下AM真菌侵染率最高值均出现在重度侵染区;不同生长时期黄顶菊的AM也有差异,除了丛枝密度最高值出现在花期和菌丝侵染率差异不显著外,菌丝侵染率、泡囊密度和孢子密度均在结籽期出现最大值。土壤理化特性也显著影响黄顶菊AM的发育,菌丝侵染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p H值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P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A型丛枝密度与p H含量呈显著负相关;I型丛枝密度与土壤全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孢子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和全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因此,AM真菌侵染可能会促进黄顶菊的入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