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2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70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26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in the study of tumor metastas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umor metastasis is the dominant cause of death in cancer patients. However, the 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tumor metastasis are still elusive.The identification of protein molecules with their expressions correlated to the metastatic process would help to understand the metastatic mechanisms and thus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es for the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of cancer. Proteomics is a systematic research approach aiming to provide the global characterization of protein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under given conditions. Proteomic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biomarker discovery and pathogenetic studies including tumor metastasi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in identifying molecular factors in tumor metastasis process. The combination of proteomics with other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in biochemistry, cell biology, molecular genetics and chemistry, togeth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improvements in existing methodologies will continue to extend its application in studying cancer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102.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羊尿斑块土壤化学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1989年围封禁牧地,研究了天然羊尿尿斑土壤化学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pH值于施尿后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58天后pH值基本稳定在6.5左右且低于对照区水平,施尿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与pH值的变化基本一致,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施尿后土壤总可溶性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第2天达到最大值(35.1mg·L^-1)。总可溶性磷各组分钼酸反应磷、可溶性有机磷和可溶性缩合磷百分比均存在两个明显的变化阶段,钼酸反应磷和可溶性有机磷与可溶性缩合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施尿区土壤NH4^+-N在第2天达到最大值。以后呈下降趋势;NO3-N含量14天后开始显著增加,并于第21天达到最大值,其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并较NH4^+-N存在显著的时滞现象;施尿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双峰型”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3.
浸提条件对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王璞  赵秀琴 《植物学通报》2001,18(6):735-738
通过对比不同浸提条件下小麦秸秆中化感物质的检测结果,发现浸提温度和时间对化感物质的最终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室温条件下,化感物质的量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而增长,但在50℃时,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化感物质的量反而降低。化感物质最大量在50℃,24h浸提条件下得到。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提取到的化感物质的量多于多数条件下得到的量(除少于50℃,24h浸提条件下得到的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漫提温度升高,植物材料中的化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加快,但是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性。  相似文献   
104.
不同温度及时间对保存血液有效期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对血液液状保存时保存损伤机制的影响 ,并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 :取 10名健康献血员静脉血 ,混合于CP2D A保存液中 ,均分为 2组 ,分别保存于 0℃和 4℃环境条件下 ,分别于设定的时间 (第2 1d和第 4 2d)以shafiq UR rehman法检测膜磷脂 ,同步法检测Na K ATP酶、纯化PDE法检测CaM、分光光度法检测LPO等指标。结果 :固定温度条件下随时间的延长血液过氧化反应增强 ,保存损伤作用增加 ;同一时期内保存损伤作用随温度的降低而减轻 ,以 4℃组血液老化明显。结论 :血液保存损伤作用随保存期的延长而增强 ,随保存温度的降低而改善 ,并指出血液液状保存所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5.
西双版纳人工林林窗光照剖线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样带上光照水平梯度分布。结果表明:林窗的发生导致光照明显增加,从林内到林窗中央,光强呈明显增大趋势,上午雾末消退时,相对光照强度水平梯度变化曲线峰值出现于林窗中央,午后雾消退后,林窗边缘为相对光强梯度变化最甚的地段,峰值由林窗中央向林窗北缘移进。林窗边缘,林窗中央及林内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的单峰型,但峰值出现和振幅不同。在太阳高度角  相似文献   
106.
以菠菜(SpinaciaoleraceaMil.)叶绿体中的PSⅡ颗粒和PSⅡ核心复合物为材料,用470fs时间分辨率的荧光光谱技术研究PSⅡ反应中心原初反应的动力学特性,选择不同的时间测量范围和不同的检测波长,经过解卷积和多指数拟合可以分辨出2~4个衰减组分,对所得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和讨论,认为其中3ps的组分与电荷分离有关,而0.8、12、25和100ps的衰减组分很可能属于能量传递过程,提出了可能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7.
本文主要建立大熊猫与两种竹子共生生态系统三种群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到Volterra系统,此生态系统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析了该系统在平衡状态处的稳定性,证明了其全局稳定性.最后,通过有关数据的调控确定大熊猫种群数量范围以及计算出该生态系统在平衡状态处受到标准扰动后的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08.
《生命世界》2007,(4):21-21
医生们通常认为白天极度嗜睡是夜晚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紊乱造成的。但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却显示,白天极度嗜睡可能是出现糖尿病或抑郁症的征兆。  相似文献   
109.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宿主植物提供碳水化合物供其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添加外源物质调控AMF和宿主植物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措施。通过盆栽实验种植番茄,探索土施不同糖类对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的侵染率、产孢能力和功能(宿主植物生长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糖和蔗糖可提高接种了摩西球囊霉的番茄的地上部生物量以及磷、钾吸收量,但对地上部氮吸收量影响不显著;添加麦芽糖和淀粉对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均不显著。添加糖类处理,土壤碱解氮均有下降趋势;土壤速效磷、速效钾随着地上部磷和钾吸收量增加有下降趋势。糖类添加对土壤有机质没有影响。添加不同糖类均提高了AMF的侵染率,其中添加蔗糖处理的侵染率较单独施用摩西球囊霉菌处理增加了114%。单独施用摩西球囊霉菌剂处理土壤孢子数为10个/g,添加葡萄糖和淀粉处理的孢子数均为8个/g,添加蔗糖和麦芽糖处理的孢子数均为11个/g,添加糖类均对AMF产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索氯胺酮麻醉下,Orexin神经信号是否激活结节乳头体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促进大鼠氯胺酮麻醉觉醒。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30-280 g),在10%水合氯醛麻醉下(1 ml/kg,i.p.)进行以下实验:1TMN核团埋置微注射外套管,回笼单独饲养7天后,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对照组(NS)、orexin-A组与orexin-B组。TMN核团分别双侧微注射NS(0.3μL)、orexin-A(100 pmol/0.3μL)及orexin-B(100 pmol/0.3μL)观察氯胺酮麻醉下(100 mg/kg,腹腔注射)大鼠诱导时间与觉醒时间;2上述实验7天后,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溶剂DMSO组、SB334867组与TCS-OX2-29组,TMN核团分别双侧微注射DMSO(0.3μL)、orexin 1型受体(the orexin type 1 receptor,OX1R)的拮抗剂SB334867(20μg/0.3μL)和orexin 2型受体(the orexin type 2 receptor,OX2R)的拮抗剂TCS-OX2-29(20μg/0.3μL)观察氯胺酮麻醉下大鼠诱导时间与觉醒时间。结果:1各组大鼠的诱导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TMN核团微注射orexin-A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了大鼠的觉醒时间(43.17±6.31 min vs51.17±4.45 min,P0.05),而微注射orexin-B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影响大鼠的觉醒时间(50.33±3.50 min vs 51.17±4.45min,P0.05)。3TMN核团微注射OX1R拮抗剂SB334867较溶剂DMSO组延长了麻醉觉醒时间(60.83±8.84 min vs 49.00±5.73 min,P0.05),OX2R拮抗剂TCS-OX2-29与溶剂DMSO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影响大鼠的觉醒时间(50.83±4.79 min vs 49.00±5.73 min,P0.05)。结论:本研究实验证据证实在氯胺酮麻醉下,orexin神经信号可能通过激活TMN区组胺能神经系统促进麻醉向觉醒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