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第四纪孢粉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丽娟 《人类学学报》1989,8(1):T001-T002
本文对桂林甑皮岩洞穴古人类遗址的文化层堆积物和钙华板系统采样进行孢粉分析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古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文化层和钙华板形成的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2.
海南“三亚人”遗址1992年发掘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记述的是海南三亚发现的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或全新世初期。哺乳动物组合为东洋界动物群,石制品在类型上或加工方式上与两广地区相同时代的文化类型比较接近。人类牙齿属晚期智人。  相似文献   
3.
佛洞地遗址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勐简村大军赛村民小组燕子洞,坐落于一处东南开口的二叠纪灰岩穿洞,南临南汀河。2016~2017年,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在公路考古调勘期间发现该遗址;为进一步认识滇西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17~2018年对该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区域位于洞内第四台面到第五台面间,共发掘20 m2,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植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遗物。初步地层年代学分析显示,遗址时代为距今18400~14000年,共包含3期连续文化,文化遗物以石制品为主,总数达到9735件。佛洞地遗址作为一处热带-亚热带生境下的史前遗址,为我们构建旧石器时代晚期滇西地区文化序列、探讨特定自然生态背景下史前人类的文化适应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5.
武仙竹 《化石》1995,(1):29-29
郧县人遗址的地层与古气候武仙竹湖北郧县人化石自1989年发现后,先后作过数次发掘并有多篇研究报告及论文(李天元等《江汉考古》91年2期、《史前研究》1990-1991年合刊、《人类学学报》94年5月等。现在,郧县人遗址的地层及动物群已较清晰,郧县人化...  相似文献   
6.
古DNA捕获技术目前已获得极大的发展,能够从骨骼和环境沉积物等多种材料中获取到目的DNA片段,而且对于保存环境较差的低纬度地区,同样能够获取有效的内源DNA片段,极大地丰富了古DNA研究的材料来源。本文围绕这一新技术开展总结和讨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1)总结并介绍该技术应用前景;2)应用这一技术打开了中国南方早期人群研究的新局面,梳理该新技术的应用对史前中国南方人群古基因组研究所获得的新认识,并对中国南方早期人群古基因组深入分析;另外,利用古DNA捕获技术成功获取云南3446~3180 BP的大阴洞遗址4例高质量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并开展了人群遗传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王培刚  高娜  范东瀛  安静 《病毒学报》2021,37(1):243-251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由蚊虫叮咬传播。ZIKV发现于1947年。2007年以来,由于基因突变,ZIKV获得了更强的神经嗜性和在蚊虫体内播散的能力,因而在全球加快流行,并与成人吉兰-巴雷综合征和胎儿小头畸形的发生密切相关。最近的临床观察和动物研究进一步表明,ZIKV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所造成的疾病不仅仅是小头畸形,它还能够损伤雄性生殖系统,干扰下丘脑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引起多种激素分泌缺陷,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和学习记忆能力损伤。因此,对于先天感染ZIKV的新生儿,不仅要在孕期监测小头畸形的发生,出生后也需进行长期的跟踪观察;对于出生后感染ZIKV的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无论病情轻重,也需要进行随访,以明确ZIKV感染的远期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巫山玉米洞遗址为例,对石灰岩石器进行复制与使用功效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有些石灰岩在石器打制层面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石灰岩石器在常规的砍砸、切割、挖掘等行为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功能实用性和效率。通过实验标本与遗址出土石器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该遗址应存在优选天然毛坯直接使用而形成的“使用石器”,类型主要集中在砍砸器和手镐等重型工具,但二次加工的石器比“使用石器”更为有效耐用;有尖类石器在作用于硬性对象或结构不稳定、受力不均时容易产生残损,与出土有尖类石器较高的残损率相吻合;把手修理在石器使用过程中显得非常必要,为遗址出土石器普遍存在把手修理现象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之一,郑洛地区作为夏商王朝建都和统治的核心区域,其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龙山时期中原地区的出现,在华夏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索这一种植制度在商代前期中原地区的具体实践情况,本文选取河南新郑望京楼遗址夏商时期(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时期)29例先民肢骨和23例先民肋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先民骨胶原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18.1‰~7.0‰,平均值为-9.5‰±2.1‰(n=52),δ15N值变化范围为7.3‰~10.5‰,平均值为8.9‰±0.7‰(n=52),先民仍以C4类食物(粟黍)为主,但是也包含少量C3类(水稻、小麦或大豆)食物,证明中原地区自龙山时代出现的多品种农作物种植制度,在商代得以延续,但是粟作农业的主导地位,始终未发生明显变化,这可能与中原地区长期以来的旱作农业经济模式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郑州青台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91例个体、1913枚牙齿罹患龋齿的统计与分析可知,青台人群患龋率为71.43%,龋齿率为13.38%。其中,龋齿率女性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孕期生理变化、食物选择及性别分工等有关。上颌龋齿率高于下颌,臼齿及咬合面为龋齿易患齿类及部位。通过对比可知青台人群显示出较高的龋齿罹患率,暗示该人群饮食中应包含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这可能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中游发达的旱作农业有关。此外,龋齿率在黄河及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农业人群中的区域性差异可能与龋病病因的复杂性和各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人群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