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4 毫秒
61.
安徽省徽州地区翼手类及其越冬生态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关于安徽省的翼手类,G. M. Allen(1938)、王岐山等(1966),黄文儿等(1978)、徐亚君等(1982)均有过报道,共记录了21种,分属菊头蝠科、蹄蝠科、蝙蝠科和犬吻蝠科,计4科11属。梁仁济等(1982)曾对皖南冬眠前蝙蝠的几项生理指标作过测定分析,但尚未见到有关蝙蝠自然越冬生态的专题报道。我们于1981年10月-1982年5月,1982年10月-1983年4月,对徽州地区的31个蝙蝠越冬岩洞作了采集和观测。并选定了休宁县临溪、歙县王村和屯溪市三处共7个岩洞和一个市郊居民点作为系统采集观测点,先后进行了84个洞次的采集观测,现将有关材料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62.
李宏  周宗师  吴延庆  林隆慧  林炽贤 《生态学报》2012,32(23):7255-7263
卵胎生是由卵生繁殖模式通过逐渐增加卵滞留和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的时间进化而来的繁殖模式。有鳞类爬行动物(蜥蜴和蛇)有着较高的繁殖模式多样性,因而是研究卵胎生繁殖模式进化及其适应意义的理想动物模型。至今对于卵胎生进化的选择压力尚无定论,目前有3种关于卵胎生进化的假说受到学者的关注,其中母体操纵假说最受关注但尚未得到充分的检测。研究继1995年母体操纵假说提出之后,以栖息于温带气候环境下的卵生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为模型动物检测该假说。37条中国石龙子怀卵母体采自浙江丽水市郊。将怀卵母体分置于3个热处理中,其中12条母体提供每日14 h光照时间,13条母体提供10 h光照,其余12条母体没有任何调温机会(体温随室内环境温度而改变)。结果显示:怀卵母体选择体温向下漂移。3种处理下的雌体繁殖特征没有显著差异。长、短调温组下母体产卵时间要早于非调温组母体,但新生卵的胚胎历期没有显著差异。用5种热处理孵化卵,孵化温度分别为:1=室内波动温度孵化;2=27℃;3=24—30℃;4=22—32℃(3和4孵化处理中,孵化箱内的温度每隔1d改变1次,即卵分别在22和24℃孵化24 h,随后在32和30℃孵化24 h,每2d循环1次直至孵出);5=在实验室后院内模拟石龙子野外巢址孵化。结果显示:孵出幼体的体长、腹长和头部大小(头长和头宽)在3个母体热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形态学特征不存在母体热处理间的显著差异;孵化温度以及孵化温度和母体热处理的交互作用对所有的幼体形态学特征均无显著影响。孵化温度以及孵化温度和母体热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幼体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无显著影响;但不同的母体热处理显著影响幼体疾跑速和最大持续运动距离。研究结果不仅为"热变异对在一定孵化温度范围内表型无显著变化的物种的幼体表型没有重要的修饰作用"这一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且支持母体操纵假说的两个主要预测:雌体在孕期通过体温漂变行为提供体内胚胎发育的最适热环境,而由母体调温行为诱导的后代表型的变异将增强后代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63.
根田鼠的活动代谢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德华  王祖望 《兽类学报》1998,18(4):292-298
在15~30℃温度范围内, 运用踏车呼吸室以5 m/min, 10 m/min 和15 m/min 的运动速度, 对栖息于青海高原的根田鼠的代谢率、体温、蒸发失水进行了测定, 并计算了每个温度和运动速度时的热传导率。根田鼠的体温在任一速度时, 随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环境温度一定时, 体温随运动强度而升高, 代谢率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加。活动产热在低温条件下, 可能是对寒冷产热的替代, 而在比较缓和的温度时, 可能是对冷诱导产热的附加。温度一定时, 蒸发失水随运动速度增加而增加, 热传导也呈相似的变化趋势(15℃除外)。热传导在任一运动速度下, 随环境温度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蒸发散热在高温或活动期间对根田鼠的体温调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65.
动物的生理昼夜节律是对环境昼夜变化的一种重要适应。为探讨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体温、体重及能量代谢的昼夜节律变化,采用数字式温度计、电子天平及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测定了白头鹎的日体温、日体重和昼夜基础代谢率(BMR)。结果发现:白头鹎日体温及日体重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夜间体温明显低于白昼,并在4:00时体温呈现最低值;而白头鹎夜间体重显著低于白昼,在4:00时达到最小值,在18:00时达到最大值。另外,白头鹎的BMR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昼夜差异,夜间BMR显著低于白昼。表明白头鹎体温、体重及能量代谢存在显著的昼夜节律变化,并调节达到自身生理能量平衡,从而适应昼夜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66.
扬子鳄体温与环境温度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饲养下,对非繁殖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体温及其所处的环境温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体温与环境温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经过一年的测量,得出体长为(116.83±32.26)cm(n=183)的扬子鳄年均体温为(18.81±8.08)℃(n=183),雄性体温为(20.81±9.69)℃(n=42),雌性体温为(17.81±8.56)℃(n=69);在活动期(4~11月),扬子鳄的体温为(25.54±5.24)℃(n=89),水温为(25.42±5.20)(n=89),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冬眠期(12月至翌年3月),扬子鳄的体温为(10.78±1.90)℃(n=94),冬眠期的地表温为(10.64±1.74)℃(n=94),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扬子鳄的体温受其周围环境温度的显著影响,而不受其体长及性别的影响.即扬子鳄的体温由其长期接触的环境介质的温度决定,其中水环境是控制活动期鳄体温波动的最重要介质.初步推测扬子鳄的偏爱体温范围是28~33℃.  相似文献   
67.
兔单侧颈总动脉血体外加温灌流可选择性地升高脑温。在脑温升高3℃过程中,听觉脑干诱发电位成分Ⅰ的峰潜伏期无明显改变,成分Ⅱ~Ⅵ及听觉中潜伏期诱发电位成分Pa的峰潜伏期则逐渐缩短,其中Pa变化最早和最显著;Ⅰ~Ⅲ,Ⅲ~Ⅵ和Ⅵ~Pa峰间期的缩短,以Ⅵ~Pa变化最早、最显著。经脑复温而仍存活的兔,缩短的峰潜伏期可逐渐恢复,当脑复温至加温前水平时,Ⅱ、Ⅴ和Ⅵ峰潜伏期及Ⅲ~Ⅵ峰间期较加温前延长。结果表明,兔脑温升高可使听觉中枢传导径路上各级神经元的传导功能增强,而脑复温时,增强的传导功能逐渐降低,随后,部分神经元的传导功能低于加温前水平。  相似文献   
68.
由于潮热是更年期女性的最常见和最特异的症状,也是最痛苦的症状之一。潮热主要发生在更年期过渡期的妇女,主要表现为忽冷忽热,其发生严重的影响了更年期妇女的情绪、睡眠及生活质量。但是其发病的病理学机制仍然不清楚。研究表明,潮热的发生与体温调节的异常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潮热发生的机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异常,并通过改变外周和中心体温而实现。因此,本文对潮热时体温调定点,其外周和中心体温的变化情况,作出综述。  相似文献   
69.
原尾蜥虎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和食物同化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大德  安虹  陆洪良  计翔 《动物学报》2007,53(6):959-965
(Tsel)、热耐受性和体温对食物同化的影响。Tsel无显著的日时间变化,两性个体的Tsel、临界低温(CTMin)和临界高温(CTMax)无显著的差异。Tsel、CTMin和CTMax的平均值分别为30.9℃、3.2℃和43.3℃。体温对动物食物通过时间有显著的影响。在25℃-33℃范围内,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缩短;体温超过33℃后,食物通过时间随体温升高而延长。温度对原尾蜥虎的摄食量、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有显著的影响。在25℃-37℃范围内,动物在低体温下(25℃和27℃)的摄食量、ADC和AE小于更高体温下动物的对应数值。种间比较结果显示,原尾蜥虎是生活于南方的蜥蜴中具有较强耐受极端体温的种类。  相似文献   
70.
孵化温度所驱动的爬行动物的表型变异是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为实验动物,检验了24℃和28℃孵化温度对王锦蛇胚胎代谢速率、孵化过程中的卵重量、孵出幼体代谢和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卵重和胚胎的呼吸代谢均与孵化时间呈正相关;28℃下胚胎代谢速率大于24℃;幼蛇孵出15 d内体重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减小,24℃孵出幼体的代谢速率大于28℃孵出幼体,两温度下孵出幼体的呼吸代谢速率和生长时间无显著关系;28℃孵出幼体的疾游速和吐信频次均大于24℃;两孵化温度孵出幼体的选择体温无显著差异,但在消耗完体内的剩余卵黄后28℃孵出幼体有60%的个体摄食,而24℃孵出幼体无摄食个体。总体而言,王锦蛇28℃孵出幼体适合度优于24℃孵出幼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