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研究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变化,采用植入式体温计测定了中缅树鼩24 h的体温,以及24 h中4个时间段(05:00~07:00时、11:00~13:00时、17:00~19:00时和23:00~01:00时)热中性区(30℃)的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蒸发失水(EWL)。结果显示,中缅树鼩的体温具有日节律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时和03:00时,各为(39.45±0.26)℃和(36.34±0.24)℃;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蒸发失水在4个时间段都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代谢率在23:00~01:00时最大,O2含量为(2.58±0.04)ml/(g.h),在11:00~13:00时最小,O2含量为(2.28±0.09)ml/(g.h);非颤抖性产热在05:00~07:00时最大,O2含量为(3.08±0.14)ml/(g.h),在11:00~13:00最小,O2含量为(2.69±0.63)ml/(g.h);蒸发失水在17:00~19:00时最大,失水量为(3.60±0.31)mg/(g.h)。结果表明,体温的日节律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和下午出窝取食活动性增强有关;当夜晚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候,通过增强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来增加产热,而白天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通过增强蒸发失水散热来调节体温。  相似文献   
52.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表明增加摄食不是该种蜥蜴补偿断尾能量代价的对  相似文献   
53.
研究中华鳖新孵幼体的热耐受性、体温及温度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下 ,选择体温分别为 2 8.0℃和 30 .3℃ ;潮湿环境下 ,临界高温和低温分别为 40 .9℃和 7.8℃ .在缺乏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水温对幼鳖体温的影响比气温更直接 ,体温和环境温度的昼夜变化相一致 ,说明幼鳖生理调温能力很弱 .在有温度梯度的热环境中 ,幼鳖能通过行为调温将体温维持到较高且较恒定的水平 ,导致体温昼夜变化不明显 .幼鳖运动能力有显著的热依赖性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增强 .体温31.5℃时 ,幼鳖的运动表现最好 ,最大续跑距离、单位时间跑动距离和单位时间停顿次数分别为 1.87m、4 92m·min-1和 6 .2次·min-1.体温过高时 ,运动能力下降 .当体温为 33 .0℃时 ,最大续跑距离、单位时间跑动距离和单位时间停顿次数分别为 1.30m、4.2 8m·min-1和 7.7次·min-1.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温度对下丘脑神经元电压依赖性K^ 单离子通道(Kv)簇状开放(Burst opening)的影响。方法:采用膜片钳细胞贴附式技术观察和记录32℃、37℃和39℃时下丘脑神经元Kv的活动。结果:温度升高,单位时间内记录到的Burst开放明显增多,平均开放间期变长。当温度从32℃升至39℃,B1从1.5ms升至8.1ms,B2从6.6ms升至83.2ms,Burst内部开放数目也由1-2个升至8个,从以简单Burst开放(SB)为主转变成以复杂Burst开放(CB)占优势。结论:温度升高,下丘脑神经元上IK通道更多地处于活动状态,这可能有利于下丘脑神经元对体温变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55.
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引起的降温效应与血压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蝉(CHP)引起的降温效应与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用无线遥测技术连续测量大鼠的体温和血压变化,观察口饲CHP对体温和血压的影响.结果:给大鼠口饲CHP 30 mg/kg体温出明显现降低反应,而血压则出现明显升高现象,12 h后体温和血压恢复到给药前水平.结论:有机磷杀虫剂CHP在引起的降温过程中,同时伴有血压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56.
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中潜伏期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体温过高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听觉中潜伏期反应 (MLR )的影响。方法 :诱发电位仪颅表记录大鼠BAEP和MLR ;体表物理升温法逐步升高麻醉大鼠体温 ,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体温 ;主要观察BAEP和MLR的波峰潜伏期 (PL)、波峰间潜伏期 (IPL)和波幅随体温升高而发生的变化及它们消失的临界体温。结果 :BAEP各波PL及Ⅰ Ⅱ、Ⅰ Ⅲ、Ⅰ ⅣIPL随体温升高 ( 3 7~ 41.5℃ )而逐步缩短 ,但当体温升高至 42℃和超过 42℃时各波PL及Ⅰ Ⅱ、Ⅰ ⅣIPL不再继续缩短 ,并略有反向延长 ;MLR各波PL和P1 P3、P2 P3IPL也随体温升高 ( 3 7~ 43℃ )而缩短。随体温升高 ,BAEP和MLR波幅的主要表现为降低 ,特别是在体温升高至42℃以后。BAEP和MLR在体温 ( 4 3 .1± 0 .5)℃时出现不可逆性消失 ,且两者同步消失。结论 :体温过高对大鼠BAEP和MLR有相似的显著影响 ,体温过高至一临界值时会造成BAEP和MLR的不可逆性损害。  相似文献   
57.
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其过低或过高都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在临床中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围术期低体温。围术期长时间的体温过低会引起麻醉苏醒延迟、心律失常、影响切口愈合等多种并发症,增加死亡率,延迟出院时间。体温监测及相应的保温措施对于防治低体温至关重要,围术期及时有效地体温监测能反映病人术中病情的变化,但目前临床中对于体温的监控却普遍重视不足。本文对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及保温手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8.
热耐受性及温度对食物同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邱清波  曾小飚  林隆慧  计翔 《生态学报》2009,29(4):1738-1744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温度对食物同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幼体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平均值分别为32.6、41.7℃和 7.7℃;成体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和临界低温的平均值分别为33.1、42.0℃和8.2℃.②环境温度在26~34℃时,对变色树蜥食物通过时间和摄入能有显著的影响;对表观消化系数(ADC)和同化效率(AE)无显著的影响;在28~34℃时食物通过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6、28℃和30℃时,摄入能小于更高温度的对应值.  相似文献   
59.
先前的研究工作曾发现,在热适应兔脑室液中有一种能诱使体温降低的活性物质——致热适应因子(HAIF),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分离发现存在于P_4组分中。本研究用RP-HPLC进一步从G25-P_4组分中分离出HAIF。活性检测表明,其中保留时间4.61 min的RP-HPLC_3明显降低丘脑下部前区注射兔的肛温。经Waters 990 光电二极管检测的RP-HPLC_3三维图鉴定为色谱纯。RP-HPLC_3的剂量-效应曲线呈高度拟合的抛物线相关;丘脑下部前区注射的适宜剂量相当于3.4~7.2×10~(-10)g HAIF。这些结果证明,RP-HPLC分离得到了高纯度、高效价的HAIF。  相似文献   
60.
用泽陆蛙(Fejervarya limnocharis)蝌蚪和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蝌蚪做研究模型,检测热驯化(20 、25 和30 C)对选择体温(Tsel)、低温耐受性(CTMin)和高温耐受性(CTMax)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蝌蚪的Tsel既不受驯化温度的影响,也不存在种间差异;泽陆蛙蝌蚪的CTMin显著小于饰纹姬蛙蝌蚪,而CTMax和VTR则显著大于饰纹姬蛙蝌蚪;CTMin和CTMax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升高,VTR则随驯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热驯化显著影响两种蝌蚪的CTMin、CTMax和VTR,而对两种蝌蚪的体温调定点无显著影响;这些热生物学特征对两种蝌蚪有效适应环境温度变化、利用资源、减少种间竞争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