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66篇
  免费   397篇
  国内免费   2001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521篇
  2013年   466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522篇
  2010年   481篇
  2009年   492篇
  2008年   678篇
  2007年   426篇
  2006年   451篇
  2005年   468篇
  2004年   324篇
  2003年   391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45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54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6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大熊猫与金黄地鼠体外异种受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陈大元  何光昕 《动物学报》1989,35(4):376-380
在大熊猫精子与地鼠卵的体外异种受精中,发现大熊猫精子穿入地鼠卵后可以激活受精卵产生极区,释放第二极体,受精卵内雌性原核形成。与此同时,地鼠卵的胞质也能促使大熊猫精子头发育成雄性原核,异种精卵间的相互作用与同种受精的相似。 细胞松弛素B能阻抑大熊猫雄性原核从地鼠卵皮层迁移到卵的中央,实验表明大熊猫雄性原核的迁移也受异种卵的微丝的控制。  相似文献   
42.
徐大刚  黄惠芬 《动物学报》1989,35(1):104-106
关于体外培养周期型马来丝虫(periodic Brugia malayi)感染期幼虫(L_3),近年来国内外有一些报道,系应用含哺乳动物组织细胞系或原代细胞的培养系统培养彭亨丝虫和马来丝虫L_3,可使其幼虫发育至Ⅳ期蚴(L-4)或早期成虫(Chen and Howells,1979; Wong et al.,1982;Mak et al.,1983;郑惠君等,1984)。但未见应用含人体组织细胞系的体外培养系统培养布鲁属丝虫L_3的报道。本研究  相似文献   
43.
生物体尤其是高等动植物,绝大多数基因的拷贝数是很低的,如果没有基因扩增的手段,几乎无法研究基因的结构及其与表达的关系。当今分子生物学发展中最基本的技术之一基因克隆,实际上就是基因体内扩增(in vivo amplification)的技术。近年来发展了一种基因体外扩增(in vitro amplification)的新技术,又称  相似文献   
44.
蜘蛛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关蜘蛛染色体常规方法的报道。作者参考国外学者的方法,经过实践,并加以补充改进,掌握了蜘蛛染色体的常规制片技术。并且从制取的染色体片中得知,大腹园蛛的染色体数目为32条,横纹金蛛的染色体数目为26条。  相似文献   
45.
吸附法提取赤霉素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希康   《微生物学通报》1990,17(3):175-178
介绍一种用大网格聚合物吸附剂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赤霉素的新工艺。通过树脂筛选、定向合成,到动态吸附容量测定、吸附、解吸和结晶条件等的研究,最后合成了一种对赤霉素动态吸附容量较高(达41.1mg/ml湿吸附剂),与国外Amberlite XAD-4相当的吸附剂GD-46。该吸附剂在最佳条件下对赤霉素结晶收率可达55—57%,总收率达80%,比原萃取工艺提高10%。并总结了一条在生产上可行,技术上先进的工艺流程,供工厂企业选用。  相似文献   
46.
用研制成功的强化菌曲和窖泥厌氧功能菌培制窖泥的两项微生物技术与浓香型曲酒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应用于河南社旗酒厂的酿酒上,解决新窖产酒质量问题。结果表明,强化菌曲、甲烷菌与产己酸梭状芽孢杆菌共同发酵用于浓香型曲酒生产,可提高酒体中的主体香己酸乙酯含量,改善酒的风味。第一排酒优质品率平均达到50.48%,三排酒优质品率平均达到44.04%,酒体中四大酯含量协调,具有典型的浓香型曲酒风格。  相似文献   
47.
固定化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定化生物催化剂的研究近一、二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它已由原来的单一固定化酶、固定化微生物细咆发展到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微生物孢子[1]、细胞与酶[2]、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3]的混合固定化等,其应用研究巳涉及发酵、食品、化工、分析、医疗、生化、环境净化等各个领域[4],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8.
通过滤饼的重量比阻和溶液流动电位(亦称ζ电位)的测定,分析、讨论了用絮凝技术预处理L-脯氨酸发酵液的合理性,实践也表明不仅能大大提高发酵液的固液分离效果,同时使树脂对L-脯氨酸的重量吸附容量增加了40%。  相似文献   
49.
植物同工酶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同工酶作为生物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同工酶学(Isozymology)虽然不是一个确定的学科,但它已渗透到生物学的每一个领域,尤其是对酶学、物理生物化学和比较生物化学、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进化论等学科更加完善起了并将继续起着重大作用。在科学史上,很少有象同工酶的概念及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