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1篇 |
免费 | 287篇 |
国内免费 | 1285篇 |
专业分类
45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4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47篇 |
2021年 | 192篇 |
2020年 | 156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122篇 |
2017年 | 126篇 |
2016年 | 147篇 |
2015年 | 181篇 |
2014年 | 190篇 |
2013年 | 169篇 |
2012年 | 154篇 |
2011年 | 170篇 |
2010年 | 176篇 |
2009年 | 184篇 |
2008年 | 218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67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57篇 |
2003年 | 135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81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72篇 |
1996年 | 73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49篇 |
1991年 | 68篇 |
1990年 | 36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195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光强在低温弱光胁迫后番茄叶片光合作用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光强在低温弱光胁迫后番茄叶片光合作用恢复中的作用,以番茄品种浙粉202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弱光后恢复期全光照与遮荫对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弱光(8℃/12℃,PFD 80 μmol·m-2·s-1)导致番茄叶片Pn、ΦPSⅡ、qP和Fv′/Fm′的下降,但诱导了NPQ的上升,未引起Fv/Fm的变化;全光照(100%光照)下恢复1 使得植株叶片Pn、Fv/Fm、ΦPSⅡ、qP、NPQ和Fv′/Fm′均大幅下降,随后光合和荧光参数可缓慢恢复至对照水平;遮荫(40%光照)恢复植株Fv/Fm、ΦPSⅡ和Fv′/Fm′仅在第一天稍有下降,而Pn和qP还略有上升,NPQ虽有所降低但仍显著高于对照水平,随后光合和荧光参数均可迅速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低温弱光虽抑制了光合作用的进行,但并未引起光抑制的发生;全光照恢复加剧了叶片光抑制的发生,而遮荫恢复可通过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的快速恢复和天线色素热耗散能力的增强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伤害,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82.
83.
84.
综述了富含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的极地雪衣藻(Chlamydomonas nivalis)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85.
本实验选择对低温比较敏感的骨骼肌组织作为实验对象。将19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其右后肢经冷冻处理使组织温度分别达 5℃、0℃及-5℃,于复温后不同时间测定骨骼肌中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MP,ADP、ATP及CP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骨骼肌组织中高能磷酸化合物含量随冷冻时组织最低温度的下降而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具有明显的时相过程。复温后即刻至4小时下降迅速,4~12小时三组值较为接近,其后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分离。 5℃组恢复得早而且明显,0℃组恢复程度次于 5℃组,-5℃组含量下降最明显而且几乎不恢复。提示:低温使骨骼肌组织能量的产生和贮存过程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6.
87.
植物抗寒及其基因表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经过逐渐降低的温度从而提高抗寒能力 ,这个过程被人们称为低温驯化。植物低温驯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和能量代谢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主要包括膜系统的稳定性、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和小分子渗透物质 ,比如脯氨酸、糖等 ,这些变化中的一些是植物抗寒必需的 ,而另外一些变化不是必需的。主要对冷害和低温生理生化变化、低温诱导表达基因的功能和作用、低温驯化的调节机制及其信号转导方面进行了综述。通过差别筛选 c DNA文库的方法已经鉴定了许多低温诱导表达、进而提高植物抗寒能力的基因 ,其中有脱水素、COR基因和 CBF1转录因子等。低温信号的感受、转导和调节表达是低温驯化的关键环节 ,低温信号的转导过程与干旱胁迫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 ,这为利用 ABA等来提高植物抗寒能力成为可能 ,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可以通过提高植物抗寒能力从而增加经济产量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8.
本文通过对饮食影响基因表达的实例,结合DNA芯片(DNAchip)技术及研究方法,分析和展望最新生物科学技术在食物与营养及药膳和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
在相同栽培管理条件下,分别以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红壤、黄红壤、紫色土和腐殖土为生长介质对短葶飞蓬(Erigeron breviscapus)进行了人工栽培试验。结果显示,生长在不同土壤类型的短葶飞蓬植株体内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有显著的差异。红色石灰土、紫色土及黄红壤生长的植株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最高,黑色石灰土和腐殖土的最低。相同土类的不同亚类土壤生长植株间2种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程度,会超过不同土类间的。植株总咖啡酸酯和灯盏乙素含量与土壤P和K含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与土壤速效N含量及植株含N量则都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土壤生长植株叶片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与灯盏乙素和总咖啡酸酯含量都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类型对短葶飞蓬次生代谢影响规律与碳素/营养平衡假说(CNB)及资源获得假说(HA)的预测一致。 相似文献
90.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以我国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东北三省为例,利用1961~2007年78个气象站的资料,结合玉米生长季温度距平冷害指标,分析了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背景下,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东北三省各地区春玉米严重冷害受害程度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地方温度波动幅度较大,区域性的严重冷害发生频率也随之加大;就平均发生频率空间分布而言,1961~2007年严重冷害的平均发生频率表现为东北部高于西南部,最大值出现在黑龙江北部(38%),最低值在辽宁南部(4%).(2)气候变暖背景下,不同熟性玉米品种可种植界线明显北移东延,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中、晚熟品种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3)随着不同熟性玉米品种种植区域北移东延,严重低温冷害出现频率明显增加,种植风险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