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联合金因肽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联合运用提供依据。方法:86例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采用VSD联合金因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上皮化时间、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换药次数、伤口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70%;对照组总有效率72.0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上皮化时间、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换药次数、伤口疼痛评分、住院费用较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联合金因肽治疗手足外科难愈性伤口疗效确切,能更好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加速创面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2.
高频电对感染根管消毒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初步验证高频电对感染根管是否具有较理想的消毒作用,并且与氢氧化钙药尖的消毒作用进行初步比较分析。方法:本实验制作10只家兔40颗门齿的感染根管动物模型,其中20颗用高频电消毒为实验组。20颗用氢氧化钙药尖消毒为对照组,消毒前后分别作需氧菌和厌氧菌培养并比较其消毒效果。结果:消毒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个根管的需氧及厌氧菌培养全部阳性。实验组消毒后需氧菌3个阳性根管、厌氧菌2个阳性根管,消毒前后对需氧和厌氧菌杀灭作用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5)。对照组消毒后需氧菌13个阳性根管消毒作用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消毒后厌氧菌11个阳性根管消毒作用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需氧和厌氧2个菌种之间消毒作用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对需氧菌的消毒作用和对厌氧菌的消毒作用的组间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P<0.005)。结论:高频电对感染根管内容物的消毒作用优于氢氧化钙药尖,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与单次施用由双旋转法离心的小鼠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制备的PRPr相比,探究用PRP释放剂(PRPr)浸渍的可生物降解明胶水凝胶在伤口愈合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效果。在本研究中使用等电点为5.0的明胶水凝胶盘,总共160只老鼠(n=40/组)随机分配到以下4个实验组、对照组、可生物降解的明胶水凝胶组、PRPr组和用PRPr (PRPrG)组浸渍的明胶水凝胶。在创伤后第1天、第5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比较伤口面积和上皮形成。并在完全上皮形成后,评估伤口收缩。在第14天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新血管形成状况。在第5天、第7天和第14天,PRPrG的伤口面积小于其他组(p0.05)。PRPrG在第7天和第14天的上皮形成的长度明显长于其他组(p0.05)。在第14天,PRPrG的毛细血管形成也优于其他组。在第21天,所有伤口完全上皮化并且PRPrG防止伤口收缩最多。研究结果表明,与单独施用PRP相比,浸渍有PRPr的明胶缓释系统(PRPrG)可刺激血管生成并加速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4.
暴露于寒冷环境下的皮肤开放性伤口是一种高度危险的战场创伤,威胁在室外作业的人员健康。紧急治疗中,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 HBO)治疗已经证实能够安全有效地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然而,HBO治疗的最佳干预时间说法仍然并不统一。使用冷应激下的小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模型,比较了HBO治疗的3种干预策略,即分别为创伤后0、24和48 h介入HBO。结果显示,创后立即实施高压氧治疗(0-hHBO组)降低死亡率的效果最佳,小鼠死亡率为33%,而对照组死亡率为100%,且0-hHBO组创面愈合率第5天已达到85%。进一步的血常规和组织免疫化学检测显示,0-hHBO治疗组改善了血液指标,并发挥了一定的抗凋亡作用,这种作用尤其在表皮干细胞中更为明显。因此,研究结果将为HBO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该病毒的理化特性,评价不同处理条件对RHDV2的杀灭效果。【方法】本研究拟对临床疑似RHDV2感染致死的家兔进行RT-PCR鉴定病原,并利用不同pH值、不同温度、常用兽用消毒剂、不同浓度甲醛处理RHDV2,通过PMA-RT-qPCR对病毒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经RT-PCR检测与测序分析,确诊为RHDV2感染,该毒株VP60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RHDV2(登录号:MN276176.1)一致性为98.35%。PMA-RT-qPCR结果表明,RHDV2对酸碱、高温、兽用消毒剂、甲醛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敏感性。酸碱处理病毒,随pH值降低或升高,病毒杀灭率均有提高。65℃处理病毒30 min后,病毒杀灭率可达77.61%,83℃处理5 min后,病毒杀灭率可达95.10%。RHDV2对3种所测兽用消毒剂均敏感,其中聚维酮碘对RHDV2杀灭作用最好,作用30 min后,病毒杀灭率达88.78%。0.3%甲醛的杀灭率优于0.2%甲醛,作用30 min后,其杀灭率可达82.22%。【结论】本研究探究了RHDV2的理化特性,该病毒对酸碱、高温、兽用消毒剂、甲醛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本研究为RHDV2的诊断、临床消毒剂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该病毒致病机理研究与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6.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东北林蛙抗菌肽dybowskin-1ST的进化、结构及抗原表位预测,分析其抑菌机理及结构性质,应用小鼠伤口愈合实验及体外抑菌实验进行活性验证。同时为改良亲本肽、进行新型衍生肽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使用软件MEGA_X对dybowskin-1ST及其他蛙类抗菌肽进行同源性比对并绘制系统进化树;通过在线软件ProtParam、ProtScale、PeptideCutter、SignalP、TMHMM Server分别预测抗菌肽dybowskin-1ST的理化参数、亲/疏水性、剪切位点、信号肽及跨膜区域;分别应用 SOPMA、Jpred4及DNAstar Protean软件多重分析预测dybowskin-1ST的二级结构,利用SWISS-MODEL和I-TASSER软件进行三级结构预测。通过在线软件ABCpred和SYFPEITHI进行T/B抗原表位预测。构建小鼠伤口模型,观察dybowskin-1ST促进伤口愈合活性。应用纸片法及96孔板法,确定dybowskin-1ST的抑菌活性。抗菌肽dybowskin-1ST含有59个氨基酸,其中亮氨酸占16.9%,分子式为C318H510N80O93S2,理论等电点为5.10,电荷量为?2。抗菌肽dybowskin-1ST与东北林蛙抗菌肽dybowskin-1CDYa亲缘较近。三种方法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似,dybowskin-1ST中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无规卷曲,所占比例分别为44.07%、16.95%、3.39%、35.39%。三级结构预测中显示该抗菌肽大部分为α-螺旋结构,抗菌肽dybowskin-1ST总体预测为亲水性蛋白,具有信号肽序列。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其分泌线粒体靶向肽的可能性为0.944。该蛋白属于膜外蛋白,无跨膜结构区,有7个磷酸化位点,3个T细胞抗原表位和8个B细胞抗原表位。dybowskin-1ST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能够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但对真菌及耐药菌的抑菌活性有限。dybowskin-1ST结构中虽富含α-螺旋,但验证实验表明其抑菌能力仍有待加强,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带负电荷且为亲水性蛋白,以提高正电荷数及改变疏水性为基本思路进行氨基酸改造可获得活性升级的衍生肽。  相似文献   
107.
皮肤是哺乳动物最重要的组织之一。当皮肤受损时,受损组织通过系列伤口愈合反应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被修复,实现组织再生。再生反应主要发生在胚胎发育早期,伤口自愈能力随着机体的成熟而减弱;并且哺乳动物的组织重塑过程较为复杂,在不正确的信号引导下,可能引起并发症而导致创面愈合异常。研究表明,伤口微环境的稳态和信号分子的辅助作用是愈合的重要因素。Notch作为重要的信号通路,参与调控上皮巨噬细胞募集和血管内皮细胞再生等伤口愈合阶段。Wnt信号促进伤口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网络结构的形成。Hedgehog信号驱动伤口处毛囊发育及其周围组织再生,TGF-β信号有助于愈合时多细胞层形成和瘢痕减少。本文重点阐述Notch信号通路以及Notch与相关信号分子互作在伤口愈合中的调控作用,旨在总结信号分子在组织工程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伤口微环境的信号互作机制,为长时间伤口愈合和过度伤口愈合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目的:研究300mT恒磁作用对于糖尿病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修复效果,旨在为其系统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体重220±20g,行腹腔注射50mg/kg链脲做菌素,3天后空腹血糖高于16.7 mmol/L的大鼠用于实验.32只糖尿大鼠病和16只正常大鼠的背部构建直径2cm的圆形创口,将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恒磁场作用组,每组16只,术后一天采用无菌纱布将创口进行包裹,磁场作用组的纱布表面粘附有300 mT中心场强的钕铁硼恒磁片.分别于第6、13、20天每组处死4只大鼠,对其进行创伤愈合率和创伤表皮组织生物力学实验评估.结果:相比于糖尿病组,糖尿病恒磁场治疗大鼠的伤口愈合速度在第6、13、20天显著提高(P<0.05),伤口组织的抗张强度亦显著提升(P<0.05),其愈合速度接近于正常状态下的大鼠.结论:300mT恒磁场作用对于促进糖尿病大鼠皮肤创伤的愈合速率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恒磁场治疗凭借经济、简单、方便等特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目的研究艾叶熏蒸动物实验室空气消毒的适宜剂量及其对实验动物的吸人刺激性。方法(1)用艾叶1g/m^3、2g/m^3、4g/m^3的低、中、高三个剂量分别对三间空动物实验室空气熏蒸消毒,检测消毒前及消毒后12h空气菌落数(CFU),每周1次,连续10周。以CFU≤30个/皿为合格标准,计算各组消毒10次后的合格率。(2)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艾叶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放在4个隔离器内。分别用艾叶1g/m^3、2g/m^3、4g/m^3的剂量对低、中、高剂量组隔离器进行熏蒸消毒,12h后取各组大鼠肺组织,光镜下观察其损伤情况。结果(1)消毒前,低、中、高剂量组CFU均不合格,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消毒后12h,各组CFU均合格,低剂量组与中、高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组间差异不显著;消毒10次,低剂量组合格率为80%,中、高剂量组合格率均为100%。(2)与对照组比较,艾叶三个剂量组大鼠肺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结论(1)艾叶用于动物实验室空气消毒的较佳剂量为2g/m^3。(2)艾叶熏蒸空气消毒对实验动物呼吸系统有刺激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0.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凝胶联合赛肤润对慢性伤口患者疗效及对疼痛评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2019年9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诊治的胃肠外科术后慢性伤口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赛肤润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EGF凝胶治疗,两组都持续给药观察14 d,记录患者疼痛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第3 d、第7 d、第14 d的疼痛VAS评分都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治疗期间的皮肤坏死、伤口感染、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 %,低于对照18.5 %(P<0.05)。联合组治疗后第3 d伤口愈合率为83.3 %,高于对照组的59.3 %(P<0.05),治疗后第7 d、第14 d的联合组伤口愈合率稍高于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hEGF凝胶联合赛肤润在慢性伤口患者的应用能促进缓解疼痛评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VEGF的表达,从而加快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