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43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目的】鉴定玉米Zea mays 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体表挥发性成分中对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具有生境与寄主定位作用的信息化合物,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研究玉米-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重营养关系,解释中红侧沟茧蜂寻找寄主的过程中的信息识别机制,为害虫的综合防治的“推-拉”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利用触角电位仪(EAG)、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气质联用仪(GC-MS)及“Y”型嗅觉仪确定玉米和棉铃虫幼虫体表提取物的信息化合物。在室内利用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标准品化合物以及模拟混合物,使用“Y”型嗅觉仪进行中红侧沟茧蜂成虫行为反应试验。【结果】玉米挥发物中有11种化学成分,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有6种化学成分对中红侧沟茧蜂的触角具有电生理活性,其中4种成分在两种挥发物中都存在。室内行为反应试验发现:与正己烷对照相比,玉米的模拟组分对雌、雄蜂均表现出显著(P<0.05)的诱引作用;棉铃虫1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极显著的诱引作用(P<0.01),对雄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棉铃虫2龄幼虫体表模拟组分对雌蜂具有显著的诱引作用(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玉米以及棉铃虫幼虫体表挥发物中分别存在11种(庚醛、2-己醇、1-己醇、1-辛烯-3-醇、壬醛、葵醛、苯甲醛、反式-2-壬烯-1-醇、己酸、苯基乙醇、月桂醇)和6种(2-己醇、己酸乙酯、1-己醇、壬醛、辛酸乙酯、癸醛)中红侧沟茧蜂生境及寄主定位的化学信息物质。  相似文献   
972.
蜾蠃(Eumeninae)是胡蜂科(Vespidae)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亚科,已知204属3 800种,分布广泛、筑巢策略多样,其生活方式从绝大多数独居到极少数种类的原始社会性,对研究社会性昆虫演化具有重要价值。繁殖期筑巢是蜾蠃亚科物种生活史的重要阶段,也是子代繁殖成功的重要保障。按照其筑巢习性传统上可将蜾蠃亚科物种分为挖掘型、租住型和建造型3种类型。然而,蜾蠃亚科物种的筑巢在同种雌性中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建造不同类型的巢的习性。不论采用何种筑巢类型,蜾蠃亚科常用泥筑巢,也有一些种类用嚼碎的叶子或碎石子筑巢,甚至有少数种类会用植物材料或鸟粪等伪装巢。食物供应是蜾蠃筑巢过程中最大的精力和时间投资。大多数独居的蜾蠃是截断式为子代巢室内供应食物(将瘫痪的昆虫猎物作为幼虫的食物),一些具有原始社会行为的蜾蠃是渐进式供应,尤其是在猎物稀缺的情况下表现更明显。蜾蠃亚科主要捕猎鳞翅目(Lepidoptera)[尺蛾科(Geometridae)和卷蛾科(Tortricidae)]和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和象鼻甲科(Curculionidae)]科幼虫,在农...  相似文献   
973.
海南发现椰子织蛾的重要天敌褐带卷蛾茧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椰子织蛾是棕榈植物的重要入侵害虫,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严重危害椰子树。2013年在海南省万宁市首次发现椰子织蛾。目前,该虫已在海南多个市县及广东和广西危害,对我国棕榈科植物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2014年11月,作者等人在万宁兴隆和三亚海棠湾镇调查椰子织蛾危害时,发现其重要天敌昆虫——褐带卷蛾茧蜂。为了进一步了解褐带卷蛾茧蜂,本文对其形态特征、分布、寄主和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报道,以便更好地用于椰子织蛾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974.
为明确寄主植物挥发物在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 Sonan生境定位,寄主或食物搜寻等过程中的作用,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阿里山潜蝇茧蜂性成熟雌蜂对健康、虫害诱导及人为损伤的橙子、香蕉、西红柿的行为反应,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受染前后的番石榴、橙子、香蕉和番茄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健康的、橘小实蝇危害和机械损害的香蕉、橙子对阿里山潜蝇茧蜂性成熟雌蜂均产生显著的引诱作用,受染橙子引诱到寄生蜂的数量显著高于健康橙子,其他组对于水果气味的选择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阿里山潜蝇茧蜂雌成蜂对虫害诱导水果的选择反应与为害时间密切相关。4种不同水果挥发物成分种类多样,相对含量及其比例差异较大。橘小实蝇为害后诱导水果新产生了乙酸叶醇酯、反-法呢烯、β-罗勒烯、苯甲醛、顺-罗汉柏烯、柏木脑、辛酸乙酯、辛酸甲酯、十四烷、十五烷和二十烷。芳樟醇和β-月桂烯在受染橙子的释放具有滞后性,分别在橙子受染后第2天和第3天才被检测到,并且相对含量逐渐上升。上述结果为研究水果挥发物调控阿里山潜蝇茧蜂的行为反应,提高其生物防治效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75.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侧沟茧蜂Microplitis sp.的触角上存在5种感觉器,分别为毛状感觉器A型、B型、C型,槽状感觉器,锥形乳头状感觉器,刺形感觉器和钟形感觉器.对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描述,并对两性间的差别进行了讨论,为研究该蜂寻找生境和寄生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6.
977.
本文开展了凹唇壁蜂Osmia excavata(Altken)授粉技术在云南高原苹果产区的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凹唇壁蜂在高海拔、低纬度的苹果种植区能正常发育与繁殖,田间羽化率可达88.8%,雌雄比1:3,雌蜂繁殖率1:5.36,蜂管可单用芦苇本色,不需染色处理;长15cm的蜂管能满足凹唇壁蜂繁殖要求。昭通市的放蜂时间可确定在3月10日至4月中下旬凹唇壁蜂繁殖基本结束。壁蜂授粉区的座果率、果形周正率、果形指数分别达到了79.9%、73.44%、0.84,分别比对照区增加31.32%、44.11%、0.05,苹果外观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示范效果显著。利用壁蜂授粉已成为高原优质苹果生产的一项关键新技术。  相似文献   
978.
广东橘小实蝇寄生蜂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记述广东省橘小实蝇的寄生蜂4科8种,包括茧蜂科Braconidae的阿费氏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1932)、凡氏费氏茧蜂Fopius vandenboschi(Fullaway,1952)、长尾全裂茧蜂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Ashmead,1905)和弗氏短背茧蜂Pasyttalia fletcheri(Silvestri,1916)、姬小峰科Eulophidae的印啮小蜂Aceratoneuromyia indica(Silvestri,1910)、小蜂科Chalcididae的吉氏角头小蜂Dirhinus giffardii(Silvestri,1914)和匙胸瘿蜂科Eucoilidae的柔匙胸瘿蜂属Aganaspis sp.1和Aganaspis sp.2。  相似文献   
979.
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2006年,我们对田间采集的麦蛾柔茧蜂室内人工繁殖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温度28&#177;1℃、RH75&#177;5%的环境条件是麦蛾柔茧蜂发育的适宜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80.
高原特有条鳅鱼类两新种在广西的发现及其动物地理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描述了采自广西都安县红水河水系的条鳅亚科鱼类2个新种:丽纹云南鳅yhnnanilus pulcherrimussp.nov.在侧线长度、鳞片分布、鳍条数目、尾型、吻须长度等方面与侧纹云南鳅yunnanilus pleurotaenia(Regan,1904)最为相似,但新种独特的斑纹和上下唇的长乳突可明显与之区别,二者在一些度量特征上也有区别。黄体高原鳅Triplophysa flavicorpus sp.nov.与同分布于西江水系的南丹高原鳅T.nandanensis Lan et al.较为相似,并以下列特征组合与高原鳅属所有已知种相区别:背鳍分枝鳍条10根、臀鳍分枝鳍条6~7根、体被细鳞、侧线完全、具6条宽横斑和1条沿侧线的细纵纹、尾鳍深分又、尾鳍基具1半圆形黑斑、尾鳍上下叶各具2条黑色横斑、腹鳍末端后伸超过肛门、腋部具发达的肉质鳍瓣、上唇中央完全中断等。云南鳅属和高原鳅属均是高原特有类群,前者仅分布于云南东中部地区,后者则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两个新种的分布地均远离这两个属的分布中心,而且呈间断分布。通过各自相近种谱系关系分析,推测这种特殊的分布格局是通过隔域分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