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亚洲玉米螟化性与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新  周大荣 《昆虫知识》1999,36(2):74-77
通过对发生在吉林省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繁殖能力研究得出,不同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期、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最大产卵量差异显著,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量比二化性玉米螟高45%以上。经虫体大小和重量比较得出,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蛹重比二化性玉米螟的蛹重高35%以上,人工饲养的一化性玉米螟F_1代的蛹重也比二化性的蛹重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innaeus不同日龄的虫体经低温储存后的存活差异并获取最佳的储存虫龄和时间。分别选择羽化后0、3、7、14、21和28 d的成虫和化蛹1、2、3和4 d的蛹在8℃进行低温储存试验,确定不同储存时间(7、14、21、28、35和45 d)后虫体的存活率或羽化率。结果显示:不同日龄(0~21 d)的瓢虫成虫,存活率与储存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日龄>7 d的瓢虫成虫,经低温储存21 d后,存活率为80%左右,储存28 d后,存活率仍大于70%。日龄>14 d的瓢虫成虫储存45 d后还有60%以上存活。不同日龄的蛹最终羽化率不同,1~2 d蛹在储存21 d后羽化率为70%左右,高于3~4 d蛹的50.00%和13.33%。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羽化14 d后在低温下储存期最长可达45 d,可在长期储存时使用。储存期不高于28 d时,可选用羽化7 d的成虫。储存期低于21 d时,可选用羽化7 d的成虫或1~2 d蛹,其中1~2 d蛹最为经济。  相似文献   
73.
利用农业废弃物甘薯藤及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作为培养基的主要原料进行蛹虫草菌种驯化。蛹虫草子实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比例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及甘薯藤粒,通过适宜的培养条件,废弃物中淀粉、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及蛹虫草胞外酶酶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被充分利用,以培育优质蛹虫草子实体。当一级种子中加入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20 g/L和甘薯藤粉10 g/L,二级种中加入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20 g/L、甘薯藤粉10 g/L,使蛹虫草子实体栽培料中蛹虫草培养基废弃物占32%~45%,甘薯藤粒占10%~15%,二者比例为(3~4):1时,栽培效果最好。本研究蛹虫草培养基替代原料资源丰富易得,并可节约生产用粮,降低原料成本,从而实现农用废弃物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符合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74.
壳斗科是北半球暖温带森林的优势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开发价值。该研究根据文献资料和野外考察及标本观察,对壳斗科雌花不同发育时期的重要性状进行整理和对比分析,并在系统发育框架下对雌花重要性状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探讨了上述性状在系统发育树上的演化趋势。选取壳斗科6个属13种雌花发育的5个性状,利用Mesquite在依据OhManos基于核基因CRC和IT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上,将性状进行编码和赋值,其中合子形成滞后时间按照数量性状进行分析,其余性状按照质量性状进行分析,并用最大简约法重建雌花形态及受精特征的祖先性状。结果表明:壳斗科雌花的4个重要性状子房室无毛被、胚珠具明显珠柄、子房与花柱比值大和花粉在子房室内休眠是祖征;合子形成滞后时间的性状是平行演化特征。针对壳斗科胚囊成熟时珠心组织残余结构的解剖术语混乱的现象,建议以后统一采用"珠心柱"指示该结构。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壳斗科花及胚胎学性状的演化趋势,也为探讨这些性状演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5.
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与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为材料,从种子的吸水率和发芽率两个方面分析休眠原因与打破休眠促进萌发的方法,为中国鸢尾属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的吸水率比较显示,玉蝉花和山鸢尾的种皮透水性最好,其次是燕子花的种皮透水性,溪荪的种皮透水性最差;种皮的透水、透气性差及致密的胚乳是抑制马蔺种子萌发的主要原因;另外,变温可增加野生无髯鸢尾种子种皮和胚乳的透水性。(2)马蔺和溪荪种子的种皮对萌发存在强烈的抑制作用,而燕子花、山鸢尾和玉蝉花种子的种皮抑制作用不显著;珠孔端胚乳是5种野生鸢尾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3)温度对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萌发影响很大,变温处理显著提高了马蔺、溪荪、玉蝉花种子的萌发率,且最适条件为:变温30℃/20℃、8h光照/16h黑暗,但该条件对山鸢尾和燕子花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即单一因子不能打破燕子花和山鸢尾种子的休眠。研究发现,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和萌发特征各异,主要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但珠孔端胚乳是5种野生无髯鸢尾种子休眠的主要因素;低温层积处理与变温30℃/20℃相结合能明显提高野生无髯鸢尾属种子的发芽率,是其种子打破休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6.
《菌物学报》2017,(2):204-212
组氨酸激酶是真菌感受外界刺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真菌能适应和应答环境的改变。通过RT‐PCR克隆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组氨酸激酶基因Ic HK的ORF序列,对Ic HK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翻译产物Ic HK中存在着4个HAMP功能域、1个His KA功能域、1个HATPase功能域和1个REC功能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3种杀菌剂咯菌腈(Fludioxonil)、异菌脲(Iprodione)和克菌丹(Captan)对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组氨酸激酶Cm HK和蝉棒束孢组氨酸激酶Ic HK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Cm HK基因的表达对这3种杀菌剂的影响不敏感,这3种杀菌剂不能导致Cm HK基因的相对转录量明显增加。Ic HK基因的表达对这3种杀菌剂的影响都敏感,特别是对咯菌腈和克菌丹更为敏感,这3种杀菌剂可导致Ic HK基因的相对转录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真菌应对相同胁迫环境时,同源基因的表达特征可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7.
丝带凤蝶滞育与非滞育蛹及其成虫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观赏昆虫,以蛹滞育越冬,成虫存在多型现象。本研究从体色、个体大小和蛹腹部刺突长度等方面比较了丝带凤蝶滞育与非滞育蛹及其成虫的形态差异。与非滞育蛹相比,滞育蛹体色较深,触角末端的淡黄色与体色差异明显,3日龄滞育蛹腹部第9节刺突长度是3日龄非滞育蛹的4倍左右,这些差异可以用于该虫蛹滞育早期判别。滞育蛹羽化成虫的翅展和尾突长度显著小于非滞育蛹羽化成虫,且腹部及翅面斑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丝带凤蝶春型、夏型成虫的描述相一致,表明丝带凤蝶成虫季节多型是与滞育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78.
瘿椒树超长有性生殖周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瘿椒树Tapiscia sinensis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保护植物,其有性生殖过程持续17个月之久。通过对花果发育形态的观察,揭示了瘿椒树超长生殖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合子长时间休眠。瘿椒树花于当年5月开放,受精后的合子进入休眠状态,直到次年3月。休眠的幼果表现出一系列与越冬相适应的特征:子房壁表面形成木栓层,花托膨大,并向下延伸包围果柄等。次年4月果实开始发育,并迅速膨大,5月出现花果同期现象,至9月果实成熟。瘿椒树具长的合子休眠期和果实越年成熟现象,我们认为可将瘿椒树属Tapiscia提升为瘿椒树科Tapisciaceae。瘿椒树在生殖上的特异性和在系统学中的特殊性说明该类群在系统演化上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9.
蛹虫草菌丝生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 4种不同来源的蛹虫草菌种 ,在 5种不同配方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培养基配方对不同来源的蛹虫草菌种培养菌丝的长速和长势存在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80.
紫斑牡丹休眠地下芽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的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 T.Hong et Li J.J.)休眠地下芽为材料,对同一时期打破休眠的地下芽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发育状况、不同时间低温处理后在同一培养基上的发育,以及不同时期休眠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的发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S+BA 1mg/L NAA 0.5mg/L 2,4-d 0.5mg/L最有利于打破休眠的地下芽发育;不同低温处理对休眠地下芽的萌发率及发育速率作用明显不同,其中,720h的低温处理效果最佳;彻底打破休眠的不同时期地下芽在同一培养条件下发育速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