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0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淅西早寒武世牙形类及高肌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相似文献   
32.
李道生 《动物学报》1989,35(3):238-242
本文详细描述了广东肝血簇虫(Hepatozoon guangdongensis)在实验宿主、中国水蛇肺部裂体生殖整个发育过程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成熟裂殖体内的裂殖子与肺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的超微结构是相似的。裂殖子(3.4×1.3μm)外被由外膜和内膜构成的表膜,它与球虫一样具有包括类锥体在内的完全顶复结构。内皮细胞内的裂殖子和滋养体都没有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具有内膜的长形滋养体变圆,并外被由宿主细胞产生的围虫泡和围虫泡膜包绕,转变成为圆形的幼期裂殖体,然后发育成为成熟的裂殖体。成熟裂殖体(23×10μm)内含30—50个裂殖子。裂殖体内没有观察到残余体存在。  相似文献   
33.
李思忠  王惠民 《动物学报》1989,35(2):213-221
本文研究了中国鲽形目8科、27属和约40种的脑颅骨;指出其脑颅骨的最显著特征是前部左右不对称,并首次发现鳒科无基蝶骨(与Berg,1940,1955及Nelson,1984的记载不同),副蝶骨延及基枕骨腹侧后端或附近(与Amaoka,1969及Ochiai,1963的记载也不同)和冠鲽科无眶间突且左右前额骨互连。还依它们脑颅骨的异同,探讨了其演化程度,并拟有中国鲽形目各亚目及科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4.
鸽血变虫(Haemoproteus columbae Kruse,1980)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凌仙  林宇光 《动物学报》1989,35(3):306-312
本文首次报告我国鸽血变虫的生活史。自然和人工感染实验证明虱蝇是其昆虫媒介。本虫的配子体进入虱蝇体内6—10天后完成孢子有性增殖。 实验观察了本虫在鸽体内无性增殖期的形态、部位及在末梢血液中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并证明其潜隐期(prepatent period)为28—30天。 本工作亦对羽虱体腔中的卵囊和子孢子作了描述,提示羽虱也可能是本虫的媒介昆虫,有待今后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5.
36.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37.
杯叶科是食鱼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寄生的吸虫。本文修订了以往在福建报道的虫种,叙述了一个新属三个新种,取消了前此所定的一个属及种[Tangiella parovipara(Faust and Tang,1938)],认为是存疑的种。本文还报道了盖前冠吸虫 Prosostephanus Tubangu,1922的终末宿主河獭,从而作者(Tang,1941)完成了其生活史的研究。本文比较了从河獭所得的标本与从描、犬所获标本各器官的测量数据,发现由最佳的终末宿住所得标本,其个体及各器官和卵子的测量数据均较大。  相似文献   
38.
中国北部寒武纪Bradoriida种属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部现已命名的寒武纪介形虫有37个“种”(包括:“亚种”)和25个“属”。参考现代生物学的种、属概念及有关种、属建立的一般标准,文中对这些寒武纪介形虫“种”、“属”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详细类比,认为它们可归并为22个种,11个属,其中原已命名的许多“种”、“属”是这些种、属的同物异名,少数“种”、“属”则是这些种、属的异物同名。此外,本文建立了1新种Wushiella shangjiensis sp. nov.。  相似文献   
39.
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兔形类化石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3  
本文记述河北阳原——蔚县晚上新世小哺乳动物群中的兔形类化石共3属5种:Pliopent-alagus nihewanensis sp.nov.,Hypolagus sohreuderi,Ochotona cf.lagrelii,Ochotona minor和Ochotona erythrotis.。对首次发现于亚洲的Pliopentalagus进行了起源和演化方面的探讨;并就华北上新世一早更新世常见的Hypolagus作了一些评述。本文指出:Hypolagus—Plio-pentalagus组合已延至早维拉方期;Ochotona lagrelii—Ochotona minor则为已知的最晚代表。  相似文献   
40.
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经过3年10次调查,剖检湖北省宜都、黄冈两处江段所产72种鱼类,共计766尾。收集棘头虫10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组合,即蛇鮈新棘吻虫(新种)Neoechinorhynchus saurogobi sp.nov.,长江丽棘虫(新种)Brentisentis yangtzensis sp.nov.(Illiosontidae),鲤丽棘虫(新组合)B.cyprini comb.nov.。对长江中游鱼类寄生棘头虫区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