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5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45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0):I0003-I0004
科技日报近日报道,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的科学家使用一种光学投影层析成像技术,首次获得果蝇内部结构的3D图像。这有利于加速对老年痴呆症和影响人类脑细胞的其他疾病的基因学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2.
多读多看能丰富人的知识,优质的读物能启迪人的智慧,开阔人的视野.作为医学工作者更应该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自从<微生物与感染>创刊以来,我一直是它的忠实读者,通过长期跟踪学习,受益匪浅,感觉这是一种学术价值很高、应用价值很大的优秀杂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3.
研发动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1):107-108
中科院获得黑鲷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重组表达方法专利由中科院海洋所宋林生研究员等完成的“黑鲷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的重组表达方法”于日前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该项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领域,是黑鲷肿瘤坏死因子α(BSTNFα)基因的体外表达与纯化技术,利用亲和层析对表达产物进行多级纯化,获得高纯度体外表达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可用于鱼类免疫机制的理论研究,也可作为饵料添加剂、免疫增强剂、病害防治药物等在生产方面进行应用。华东师大发现抗菌药物新靶点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赖玉平博士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米歇尔.奥托博士合作发…  相似文献   
104.
摘要 目的:观察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免疫功能、心肌酶指标和血清白介素 -6(IL-6)、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8年 1月到 2021年 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 92例轮状病毒腹泻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 46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均治疗 3 d。观察两组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Ig)M、IgG和 IgA]、心肌酶指标[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清 IL-6、CRP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91.30%(42/46),高于对照组患者的 71.74%(3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 3 d后血清 IgM、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 3 d后血清 LDH、CK、CK-MB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 3 d后血清 IL-6、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醒脾养儿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轮状病毒腹泻患儿,可提高免疫力,减轻心肌损伤,降低血清 IL-6、CRP水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5.
跨入202年,由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引发的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肆虐,多种新冠疫苗的研制成功并紧急投入使用无疑成为全球抗疫的关键一环。辉瑞(Pfizer)BioNTech和Moderma使用mRNA(messenger RNA)技术开发COVID-19疫苗被证实有效性达90%以上。传统的疫苗将减毒或灭活的病菌注入人体,触发免疫反应,让人体学会了当遇到了真正的火力全开的病菌的时候如何反击。  相似文献   
106.
刘辉  宋孝玉  贾琼  祝德名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12):3253-3262
降水利用效率(PUE)是评价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生产力与降水关系的有效指标。为进一步探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PUE的驱动机理,本研究采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20年鄂托克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结合同期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数据获取了研究区草地PUE,利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分段线性回归分析了PUE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对6类气候因子的响应,并引入基于偏导数的量化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PUE动态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 鄂托克旗草地PUE多年均值为0.748 g C·m-2·mm-1,年际波动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14 g C·m-2·mm-1·a-1;PUE在空间上西低东高,沿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ET0的增长梯度呈显著的单峰分段线性模式,而沿风速梯度表现为先快后慢的持续显著增长模式;研究区94.3%的草地表现为PUE衰减态势,且有43.6%为严重衰减,这一突出问题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导致的,二者的贡献分别为-1.162×10-2和-0.240×10-2 g C·m-2·mm-1·a-1,而气候变化是首要驱动力,其中降水是关键气候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07.
姜玉峰  李晶  信瑞瑞  李艺 《植物生态学报》2022,46(10):1268-1279
随着沿海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 其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凸显, 实现红树林周边典型人类活动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意义重大。该研究基于Landsat多时相遥感数据和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 通过面向对象的机器学习方法, 融入水体季节波动信息作为分类特征, 获取了1990、2000、2010和2020年4个不同时期中国沿海红树林分布省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台湾、广西及海南) 30 m分辨率的养殖池塘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并进一步解析养殖池塘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区域内4个时间节点的沿海养殖池塘面积总量分别为2 963、5 200、5 377及4 805 km2, 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于2010-2020年间达到峰值。沿海养殖池塘面积变化趋势和达峰时间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性, 其主要原因是红树林保护政策、养殖池塘规范管理和阶段性经济目标的区域差异化。(2)我国沿海养殖池塘集中分布在21°-24° N区域(广东和广西), 与红树林沿纬度的分布格局呈错峰分布。其中, 红树林与沿海养殖池塘集中分布区(21°-22° N)存在大量养殖池塘堤边生长红树林的特色格局, 此区域内两者交互作用最为紧密, 是探究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典型热点地区。(3)养殖池塘侵占红树林是造成红树林损失的最直接原因, 并导致红树林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局部破碎化或聚集化的极端发展趋势。该研究通过解析沿海养殖池塘的空间格局, 为精准评估红树林周边典型人类活动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为进一步监测红树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趋势和红树林优先修复区识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犬齿窝是包括现代人类在内的许多人族成员面部骨骼的重要性状,但在分类学上的意义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该性状是一个发生于基础面形的近祖性状,除了一些例外,在灭绝和现生的大猿及人属中都存在。另有学者认为,犬齿窝是仅存在于智人及其直系祖先的衍生性状,在发育上与颧齿槽突嵴有关。这种关系并非总是成立,在智人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弧型颧齿槽突嵴和直斜型颧齿槽突嵴与犬齿窝有时共存,有时不共存。我们由此推测,犬齿窝的发生和形态与上颌窦的前部发育有关,颧齿槽突嵴的形态与鼻窦的侧面发育有关。在人类演化的过程中,犬齿窝经历了不同的变形,比如上颌沟(如南方古猿非洲种、傍人粗壮种)、上颌小窝(如傍人粗壮种)、上颌沟(如匠人)或犬齿窝缺如(如傍人埃塞俄比亚种、傍人鲍氏种、肯尼亚扁脸人、人属鲁道夫种)。犬齿窝消失的原因各类群并不相同,如中新世和早更新世人属以及中更新世人属(如人属海德堡种/人属罗得西亚种、人属尼安德特种)。人属罗得西亚种具有弱化的犬齿窝,不具备演化为智人的可能,因此被排除在智人的演化支之外。  相似文献   
109.
长期以来赭石利用行为被视为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受到国内外考古学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回溯和梳理了全球背景下赭石利用的起源、发展及其与人类演化史的关系。在现代人广泛分布于全球之后,赭石利用行为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地出现在各地,然而现有考古证据表明该行为并不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突变性的发明。赭石利用不能被单纯地定义为现代人行为,而应是有着长久演化积累的现代性行为之一。在长期传播与演化过程中,赭石的功能从意识形态、艺术表达等逐渐扩展到作为矿物成分被用于实际生产生活。赭石的利用历史可追溯到中更新世中期,但其广泛分布仍与晚更新世以来现代人的广泛扩散直接相关,对于理解现代人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方式以及艺术表达、精神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目前所发表的相关考古学证据相对较少,以下马碑遗址为代表的材料,也恰处于现代人在全球广泛扩散的窗口期,并伴有进步的细小石器镶嵌使用的证据,成为认识东亚现代人行为的关键性考古证据。  相似文献   
110.
我国丹顶鹤栖息地选择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本研究通过搜集和整理2000至2017年丹顶鹤栖息地选择和生境适宜性相关文献,分析了丹顶鹤在繁殖期、迁徙期、越冬期的栖息地选择,发现丹顶鹤在这三个时期的最偏好生境均为芦苇沼泽或芦苇滩,回避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居民点、道路、盐田等生境。通过梳理丹顶鹤繁殖地、中途停歇地、越冬地的栖息地变化及其原因,发现丹顶鹤栖息地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以人为因素为主。本研究希望为科学评价栖息地变化对丹顶鹤野生种群的影响、针对性地开展栖息地保护管理工作、促进丹顶鹤野生种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