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1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1668篇
  682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191篇
  2022年   236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354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316篇
  2004年   320篇
  2003年   207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1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顽拗植物龙眼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为从顽拗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叶片中获得可供后续分子生物学操作的基因组DNA.针对其组织细胞内富含多酚、多糖、单宁及色素等物质的特点,采用改进的CTAB法和SDS法,即在核裂解之前先破碎细胞.将存在于细胞质中的次生物质去除后再裂解细胞桉.结合其它一些改进措施.提取到的DNA沉淀呈纯白色.极易溶解于TE中。两种改进方法的OD260和OD280比值分别达到1.82和1.73,其鲜叶基因组DNA产量分别为103ug/g和127ug/g:RAPD扩增条带清晰,丰富.完全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操作的要求,其中改良CTAB方法效果更为理想,与之埘比.传统的CTAB法和SDS法提取到的DNA沉淀呈浅黄色甚至红褐色,很难被TE溶解,其OD260和OD280比值均低于1.5,也得不到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92.
展望21世纪的生命科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宝健 《生命科学》2000,12(1):37-40,43
对本世纪以来发展迅猛异常的生物科学的概况,特别是近对二三十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的带动下,生命科学在结构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及其后的生物学细节研究;基因表达、调控和发育生物学;基因组计划和应用生物学及生物技术的发展;宏观生物学等方面讨论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特点,并从四个主要方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包括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以达到综览生命科学全局,明确今后发展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3.
94.
影响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基因组密码子使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侯卓成  杨宁 《遗传学报》2002,29(8):747-752
链球菌属肺炎球菌(Steptococcus pneumoniae)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已经测定完毕并于近期发表,对肺炎球菌基因组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影响密码子使用的因素,高水平高达基因的密码子第三位碱基使用胞嘧啶(C)的频率比表达水平低的基因使用C有显著的提高,表达水平较低的基因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更趋向使用嘌呤),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对应分析的第一条向量轴呈显著相关(R=0.86),比较表达水平高,低的两组基因的密码子使用模式发现,基因的表达水平对于密码子使用有显著的影响,基因碱基G+C的组成与基因的表达水平(R=0.44),对应分析的第一条向量轴(R=0.5)有显著的相关,对基因的表达水平,密码子的使用有显著的影响,通过GC-skew,蛋白质的疏水性,基因的长度分析,发现不同长度的基因表达水平,GC含量,GC3s有差异,结果表明,在表达水平上的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的碱基组成是影响肺炎球菌基因密码子使用的主要因素,基因的长度对密码子的使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5.
植物大片段 DNA 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大片段 DNA 的研究成为了基因组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它的研究得益于容纳大片段 DNA 片段载体的发展.对构建植物大片段 DNA 的载体、植物大片段 DNA 的提取方法、植物大片段 DNA 的主要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6.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出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全基因组(1768bp),克隆入pcDNA3载体的EcoR I酶切应点,获得含有PCV-2全基因组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cDNApcv2。将重组质粒大量扩增后,用EcoR I切出1768bp的PCV—2全基因组,在体外用T4DNA连接酶使其连接环化。用脂质体法将体外连接产物转染无PCV污染的PK—15细胞,经4次连续传代,用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及电镜观察证实已获得复制能力的PCV—2病毒。由此可见,本试验构建的环化的PCV—2全基因组DNA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97.
【背景】通过CRISPR结合λ-Red同源重组技术进行染色体编辑是大肠杆菌遗传改造的重要手段。虽然目前已经有多个以CRISPR为基础的大肠杆菌基因组编辑策略,但这些方法往往涉及单独质粒消除、多片段组装等过程,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耗时长等问题。【目的】建立一种基于不同温度敏感程度的多种质粒协同使用的大肠杆菌快速、连续、高效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方法,提高CRISPR在大肠杆菌基因编辑过程中的效率。【方法】将传统CRISPR方法中使用的pTarget质粒改造为RK2ts型温敏型质粒,并采用pTW-A/S两种抗性标记质粒交替使用的方法消除假阳性,实现质粒消除与下一步基因组编辑同步进行。【结果】在相同温度下RK2ts型质粒先于pSC101ts型质粒发生丢失,从而能够选择性缺失RK2ts型质粒pTW-A/S。同时实现pTW-A/S质粒的消除和下一轮基因整合过程中质粒与打靶片段的转入。利用该方法基因敲除/整合效率高达100%。通过对菌株BP01基因Bspan D与asp A进行高效连续整合,构建得到菌株BP03,成功提升产物β-丙氨酸的产量。【结论】建立起一种新的高效、方便、灵活的CRISPR/Cas9介导的大肠杆菌基因组连续编辑策略。通过这种不同温度敏感程度的多种质粒协同使用方法,一方面解决了传统方法中质粒消除繁琐等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质粒多片段连接等步骤,并极大地缩短了实验周期,为代谢工程菌株改造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8.
梁亮  盖玉玲  胡坤  刘钢 《微生物学报》2008,48(3):281-286
芽孢萌发的营养诱导剂通过与特异的萌发受体结合激活下游的萌发过程,从而使芽孢经过一系列的遗传变化及生化反应恢复营养生长.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中克隆到一个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erA操纵子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gerR操纵子同源的gerA操纵子.苏云金芽孢杆菌gerA操纵子含有3个开放读码框:gerAA、gerAC和gerAB,该操纵子在产孢起始3个小时后开始转录.gerA的破坏阻断了L-丙氨酸诱导的芽孢萌发并且延迟了肌苷诱导的萌发.在L-丙氨酸诱导芽孢萌发的过程中D-环丝氨酸能够提高芽孢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99.
分离鉴定一株侵染烟草青枯雷尔氏菌的烈性噬菌体,观察其形态特征,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为采用噬菌体疗法防治烟草青枯病提供技术储备。以烟草青枯菌TB15-15为宿主菌,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得到噬菌体;分离得到的噬菌体经纯化浓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提取噬菌体DNA,进行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其全基因组的结构特征,比较基因组分析明确其进化关系。以TB15-15为宿主菌,从长期种植烟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青枯雷尔氏菌烈性噬菌体。电镜观察显示,该噬菌体属于有尾噬菌体目、短尾噬菌体科。基因组全长42 042bp,GC含量为63.2%,含有46个开放阅读框,比较基因组分析确定该噬菌体为一株新的青枯雷尔氏菌烈性噬菌体,命名为RS-PⅡ-1。以烟草青枯菌为宿主菌,分离到一株新的青枯雷尔氏菌烈性噬菌体RS-PⅡ-1,明确了其形态和基因组特征,为防治青枯病的噬菌体疗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0.
Zoonotic transmissions of emerging pathogens from wildlife to human have shaped the history of mankind. These events have also highlighted our poor understanding of microorganisms circulated in wild animals. Coronaviruses and astroviruses, which can be found from a wide range of mammals, were recently detected in bats. Strikingly, these bat viruses are genetically highly diverse and these interesting findings might help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these viruses. The discoveries of these novel bats viruses not only suggested that bats are important hosts for these virus families, but also reiterated the role of bats as a reservoir of viruses that might pose a zoonotic threat to human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