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7篇
  免费   1479篇
  国内免费   3445篇
  12621篇
  2024年   230篇
  2023年   538篇
  2022年   625篇
  2021年   714篇
  2020年   619篇
  2019年   480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367篇
  2016年   405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617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580篇
  2010年   509篇
  2009年   490篇
  2008年   729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343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115篇
  1995年   9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股浅静脉瓣膜返流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63条诊断为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和超声造影资料,记录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间和CEAP临床表现分级,并进行两者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CEAP临床表现分级与瓣膜返流时间无相关性;但溃疡肢体组与非溃疡肢体组的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间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股静脉瓣膜返流时间有可能预测患肢静脉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2.
为探讨电刺激Agrotis segetum雄蛾触角神经是否可以作为MGC中神经元的识别手段,采用细胞内电生理记录方法,共记录34个对性信息素有反应的MGC神经元,并测试了其中12个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的反应,22个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刺激和电刺激的反应。结果表明,MGC神经元对性信息素及电刺激的反应模式基本一致,为一种双相反应模式。两种刺激方式均能诱导出兴奋反应,电刺激得到的兴奋反应比由信息素刺激引起的要短;MGC神经元对两种刺激的超极化反应(抑制反应)幅度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别,在电刺激实验的22个神经元上,超极化反应幅度和抑制时间都与神经元本身放电频率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极化反应是在LN参与下一定的神经回路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而形成的。这提示两种刺激所作用的神经回路应是一致的,但从整个实验过程记录到的神经元情况来看,还须进一步结合形态学实验来验证电刺激触角神经作为MGC神经元的识别手段。  相似文献   
83.
《生命科学》2001,13(6):290-291
人类基因组研究开放实验室成立于1993年9月,为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1994年被批准为卫生部人类基因组研究重点实验室。1996年2月首次参加国家重点和部门开放实验室评估,得到较高的评价。经过五年的努力,该实验室综合科技实力和管理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2001年在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2001年10月通过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审,由部级实验室升为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类基因组研究开放实验室共有固定编制人员37名,其中正高级职称川名(含工程院、…  相似文献   
84.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内进行消化降解的过程.细胞自噬既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正常生理过程,又是细胞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防御机制,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正常水平的自噬可以保护细胞免受环境刺激的影响,但自噬过度和自噬不足却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心脏中,心肌细胞自噬对维持心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自噬的异常可能导致各种心肌疾病如溶酶体储积症(Danon disease)等.各种心血管刺激如心肌缺血(ischemia)、再灌注(reperfusion)损伤、慢性缺氧(chronic hypoxia)等均可诱导心肌细胞自噬增强.而这些情况下心肌细胞自噬的作用还不清楚:它是否是一种潜在的细胞存活机制还是导致细胞死亡或疾病发生的病理性机制,或者是同时具有两种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心脏疾病是心肌功能出现异常时产生的各种病理状态的总称.在多种心脏疾病中,均伴随有心肌细胞自噬的改变,且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心肌肥厚(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中,细胞自噬程度降低而加剧心肌肥厚;在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中,细胞自噬增强可导致心肌细胞自噬性死亡;而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中,细胞自噬增强可减小梗死面积.但是细胞自噬在心脏疾病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取决于细胞自噬发生的水平及病理状态.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药物与细胞自噬调节之间的联系,且主要集中于抗肿瘤药物及心血管调节药物的研究.另外,有报道维生素类以及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西芬对细胞自噬也具有调节作用.研究心肌细胞自噬与心脏疾病的关系,以及药物对细胞自噬的调节,将有利于从自噬的角度探讨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开发出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85.
目的:为疫苗生产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了参考。方法:通过比较3种技术创新模式,分别是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的优缺点,提出了疫苗在生产过程中需采取的技术创新模式。结果:三种疫苗创新生产模式各具优缺点。结论:总结出采用"自主创新为主导,合作创新求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并建议各企业要依据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不断调整。  相似文献   
86.
中国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在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发展了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水稻大型T—DNA插入突变体库、基因全长cDNA文库、基因表达谱芯片以及相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等;分离鉴定了大批与产量、品质、抗病、抗逆、营养高效利用相关的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并适时提出了RICE2020的研究计划,旨在积极推动水稻功能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建立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7.
《生命的化学》2006,26(3):274-275
为了积极促进我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NHUPO)(筹)和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蛋白质组学第四届学术大会定于2006年8月22-23日在西安市建国饭店召开。  相似文献   
88.
人致肺纤维化相关因子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丁质酶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降解几丁质的水解酶类,但是直至近些年才在哺乳动物体内发现存在有几丁质酶样蛋白.早年曾于矽肺大鼠中纯化出矽诱导的支气管肺泡灌洗蛋白iSBLP58,体外具有促进人胚肺成纤维细胞2BS增殖的作用,N端测序显示与哺乳动物几丁质酶蛋白家族成员具有高度同源性.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来源于人的结肠、肾和胃的几个表达序列标签(EST)克隆和大鼠的这一蛋白质序列匹配.随后成功地从人肾RNA样品中克隆到一组cDNA,其序列及相应的氨基酸序列彼此高度相似,并与GenBank中的几个人几丁质酶蛋白高度相似.和人基因组序列比较,揭示这些分子可能来自于同一基因,为可变剪切的产物.  相似文献   
89.
以萝芙木叶片为材料,应用RT-PCR方法首次克隆了萝芙木萜类吲哚生物碱(terpeno id indo le a lka lo ids,T IA s)生物合成途径中重要的限速酶——异胡豆苷合成酶(strictos id ine syn thase,STR)基因(G enB ank登录号DQ 0170054)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pCAM B IA 1304为基本载体构建其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CAM B IA 1304 -R vSTR.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的编码区长度为1 035 bp,编码344个氨基酸的多肽,其理论分子量为38.2kD,等电点为5.2,N-端有一长度为2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二级结构预测表明,延伸链和不规则盘绕是R vSTR蛋白最大量的结构元件,而α-螺旋和β-转角则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中.同源性分析表明,R vSTR和其它植物来源的STR同源;采用M EGA 3构建了具代表性的植物STR的分子系统发育树,首次提出植物来源的STR分为2种类型,即STR 1和STR 2,其中来源于能够产生T IA s的植物的STR属于STR 2类型.  相似文献   
90.
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不同时间制备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不同结扎处理后,对心肌形态学及心功能的影响,以建立适合移植干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研究的稳定、可靠和更合乎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五组。即:结扎(15、30、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于处理后1 d、1周2、周或4周动态观察心肌梗死变化,并于处理一月后测量动脉收缩压(ASP)、动脉舒张压(ADP),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压力上升及下降最大速度(±dp/dtmax)。结果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至少需要结扎30 min。结扎(456、0 min)再灌、结扎非再灌的心肌梗死明显,并观察到梗死区域心肌已绝大部分纤维化,且梗死面积变化较恒定。同时测定不同结扎时间心功能的变化发现,结扎(456、0 min)再灌或结扎非再灌各组ASP、DAP、LVSP、±dp/dtmax显著下降,LVEDP明显升高。并见不同结扎时间处理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与心肌梗死后的梗死面积变化密切相关。结论建立了实验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上1/3处结扎45 min以上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不仅合乎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而且梗死部位、梗死区域面积稳定,适合于移植细胞再生修复心肌梗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