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0篇
  免费   503篇
  国内免费   4426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506篇
  2021年   541篇
  2020年   433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312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497篇
  2013年   436篇
  2012年   482篇
  2011年   415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21篇
  2008年   520篇
  2007年   371篇
  2006年   363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292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102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0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3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一株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絮凝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菌株WJ-100。该菌株产絮凝剂的适宜pH塑6.5。适宜温度为25℃~40℃,摇床速度为80~240r/min;Na^+、K^+、Ca^2+、Fe^3+均有较好的促絮凝作用,Ca^2+尤为显著;WJ-100以多种糖类为良好碳源,絮凝率达99.2%、99.8%甚至100%;该菌株在高岭土悬液pH2.0~10.0范围均有较好的絮凝效果。WJ-100在较大的pH、温度、碳源、摇床速度、搅拌速度等范围内均具有很高的絮凝活性,显示出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2.
研究了ATP生物发光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的反应动力学、反应最适温度、pH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ATP生物发光反应中,测试系统中D-荧光素用量为40~50μg/mL时对反应已经足够;发光脉冲计数CPM值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开始的1min内,其CPM值下降最快,然后下降速度不断减缓;反应的最适温度为24℃-25℃;而体系的最佳pH为7.2—7.4。配制好的发光试剂溶液置于4℃保存45h,可以保持86%的活力,在25℃时保温1h,活力下降较少,随时间的增加,活力逐渐下降,到6.5h时,仅剩53.5%的活力,而  相似文献   
983.
从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探讨了目前微生物工程实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84.
在生物新课标上对于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有下列要求:具体内容标准为“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活动建议是“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条件,并指导10个班的学生设计并进行了实验,取得了  相似文献   
985.
宁南山区典型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安韶山  李国辉  陈利顶 《生态学报》2011,31(18):5225-5234
选择宁南山区9种典型植物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方法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种不同植物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明显差异;除冰草外,其他各种植物的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活性AWCD、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均比非根际土壤的高;9种典型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碳源利用类型是羧酸类和氨基酸类,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碳源利用类型是羧酸类、胺类、氨基酸类;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微生物均匀度指数两两之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化学性质各指标之间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986.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林  吴家睿 《生命科学》1999,11(2):40-50
蛋白质组学是在后基因组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对机体或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本文简要介绍蛋白质组学产生的科学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7.
产高温蛋白酶微生物菌种资源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对嗜温及嗜热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及其产蛋白酶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从常温环境中也有可能分离到具有应用前景的嗜热菌菌株。  相似文献   
988.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   
989.
为了探明小峰熊蜂Bombus hypocrita蜂王蛹期发育蛋白质表达调控方面的特点,揭示其发育的分子机理。采用双向电泳法对小峰熊蜂蜂王蛹期发育进行蛋白质组研究,结果在小峰熊蜂蜂王蛹期的白眼期(A期)、褐眼期(B期)和黑眼期(C期)分别检测到81、80和75个蛋白点,特有蛋白质分别为8个、7个和2个,共有蛋白质为61个,A期到B期有4个蛋白质显著上调,5个显著下调,B期到C期有7个蛋白质显著上调,1个显著下调,A期到C期有10个蛋白质显著上调,有4个显著下调。此外,3个蛋白质是在A、B期表达C期关闭,6个蛋白质A、C期表达,B期关闭,5个蛋白质A期关闭,而B、C期表达。初步表明小峰熊蜂蜂王从蛹期发育到成蜂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些保守蛋白质来调控,而且还需要一些特异蛋白质。  相似文献   
990.
刘志源  孙玉诚  王国红 《昆虫知识》2012,49(6):1696-1702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植物建立起应对昆虫取食为害的精密而又复杂的防御机制,植物转录组调控中防御应答基因的表达及防御物质的合成因不同的昆虫取食方式而异。一般来说,咀嚼式口器昆虫取食时造成大面积组织伤害,可诱导植物产生伤害反应;而刺吸式口器昆虫因其特殊的口针取食,诱导植物激活病原体相关的防御途径。不同的防御途径激活不同的识别机制和信号途径。本文从信号识别和转导上综述了不同食性的昆虫取食植物时所引发的防御反应,分析了昆虫-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