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2篇
  6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目的 了解患方人群选择医院就诊主要考虑的原因,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所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北京、武汉、成都的6家医疗机构的702名患者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医院的技术水平仍然是他们选择医院就医的首要因素,非技术因素对患方选择医院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年龄、生活地区等人口学特征对患方选择医院有一定的影响。结论 全力提高各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重视医疗非技术因素,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52.
紫杉醇产生菌HU1353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对紫杉醇产生菌HU1 35 3群体形态的观察 ,以及个体形态包括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产孢细胞、是否具喙等特征的研究 ,确定了HU1 35 3的分类地位 ,为链格孢属一新种 ,命名为红豆杉链格孢。  相似文献   
53.
摘要 目的:分析腹膜透析(PD)患者转血液透析(HD)原因及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30例PD转HD患者和30例PD患者的作为研究对象,将30例PD转HD患者纳入PD转HD组,将30例PD患者纳入PD组,比较两组的组间特征;并建立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PD患者转HD的影响因素;另根据随访结果将PD转HD组的10例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将20例存活患者纳入存活组,分析两组的组间特征。结果:PD转HD组白蛋白(Alb)、总蛋白(TP)、血磷(P)明显高于PD组,尿素氮(BUN)、肌酐(Scr)明显低于PD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透析不良事件、Alb均是影响PD患者转HD的相关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N、腹透相关性感染、透析不充分、腹透管功能障碍、Alb下降均是PD患者转H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DN率较高,Alb水平较低(P<0.05)。结论:导致PD患者转HD的原因包括腹透相关性感染、透析不充分、腹透管功能障碍、Alb降低等,DN患者较为多见,且DN和Alb降低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4.
NO是植物应激反应的信号分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NO的性质和可能的产生途径,略述了生物胁迫(病原菌侵害)和干旱胁迫、盐胁迫、极端温度、机械损伤、臭氧和紫外辐射等各种非生物胁迫信号与NO信号分子的偶联及其信号的级联途径,概括了NO可能介导的生物过程,讨论了NO通过其下游信号过程对与细胞的生理影响以及该下游信号过程所涉及到的cGMP、cADPR的产生和NO与其它信号分子(ROS、SA、ABA等)的协同作用,表明胁迫诱导的NO爆发是激发、启动和装备植物细胞的重要信号级联环节,这个环节能使植物细胞处于应激状态,并迅速作出反应,形成一系列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55.
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转糖基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产生菌,综合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同源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B1.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B1菌株产转糖基β-半乳糖苷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基主要组份为:乳糖1%,酵母粉1%,蛋白胨0.5%;发酵条件为:初始pH7.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26 h.在该培养条件下产酶量为9.7U/mL.利用薄层层析技术研究了pH、温度、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该菌株全细胞以乳糖为底物生成低聚半乳糖的影响,确定最适反应条件为:pH7.5缓冲液配制的30%乳糖溶液;50℃反应12h.最优化反应的转糖基产物经HPLC、TLC和MS分析,确定低聚半乳糖产量为40.7%,组分为转移二糖、三糖和四糖.  相似文献   
56.
D-苯丙氨酸产生菌的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后使用紫外与5-FU复合处理及Nd:YAG倍频脉冲激光辐照等方法对D-苯丙氨酸产生菌Pseudomonas putida JS-01进行诱变,筛选到一株稳定高产的D-苯丙氨酸产生菌1003。对底物5-苄基海因的转化率由55.3%上升到85.5%,提高率为54.6%。较高的底物浓度亦能保持较高的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57.
浙江省中华水韭分布现状与濒危原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 Palmer)为水韭科水韭属多年生沼泽植物,现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种群数量稀少,处于濒危状态。通过查阅文献、标本,咨询专家学者,深入实地考察,访问产地农民,基本弄清了中华水韭在浙江省的分布情况及现有种群状况,结果如下:据记载,中华水韭在浙江省分布在杭州、诸暨、松阳、庆元、丽水、建德和天台等市、县。但仅查阅到杭州(1号)、诸暨(2号)和松阳(1号)3地共4号标本。实地考察仅发现在松阳有2个野生亚种群;杭州、诸暨和丽水野生种群可能已灭绝;杭州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目前迁地保存有杭州种群;天台是否有中华水韭分布尚存疑问。松阳2个野生亚种群总面积约1000m2,分布在4块废弃的水田中,海拔约1110m,居群集中分布的面积不到300m2。中华水韭生存生境的人为直接破坏及水体污染,是其种群消失的主要原因。中华水韭残存种群在与禾草和灯芯草(Yuncus effuses)等主要优势种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可能会被这些物种所取代,进而整个群落有可能被其他植被所取代,故现有的2个亚种群正处于濒危状态,亟待加强保护研究。  相似文献   
58.
侯亚义  韩晓冬 《动物学报》2001,47(3):285-291
伴随着性腺的成熟,大麻哈鱼属鱼类的抗病能力降低,其中的许多种在排卵(精)后死亡。虹鳟在繁殖季节后虽然不至于死亡,但极容易受许多病原菌的感染而发生病患,我们以前的研究提示,疾病的易感性可能与性激素的水平相关,但那些研究主要集中于雄激素对虹鳟免疫功能的影响,雌二醇是重要的雌激素之一,本研究运用酶联吸附免疫法、酶联吸附斑点法以及微量活性氧测定法,主要探讨了雌二醇在体内或体外对抗体的水平、产生抗体的细胞的数目和噬细胞产生活性氧的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口服雌二醇能够提高未成熟虹鳟血浆中的雌二醇水平,这种提高能显著地降低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M(IgM)的浓度;(2)在离体的条件下雌二醇也能按剂量依赖方式降低自成熟红鳟血液、头肾和脾脏的淋巴细胞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数量以及抑制头肾的巨噬细胞产生各种活性氧。这些结果提示随着性腺成熟,免疫功能的降低可有与血液中雌二醇水平的升高有关,免疫功能的降低可能是导致生殖季节雌性虹鳟易受许多病原菌感染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9.
瞿红 《蛇志》2003,15(4):41-42
随着公路交通及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 ,导致严重多发伤的发生率逐渐上升 ,病死率亦有上升趋势。做好严重多发伤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科于1 9 93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病人 89例 ,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 89例中 ,男 61例 ,女 2 8例 ;年龄 1 4~81岁 ,其中 1 8~ 50岁者 75例 ,占 84.3%。伤后至来院就诊的时间为 1 5min~ 4h,均同时损伤 2个以上器官。以颅脑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 30例 ,以腹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 2 3例 ,以骨损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 2 2…  相似文献   
60.
一株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筛选并研究对有毒物质有一定耐受性的絮凝剂产生菌。方法:利用含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Pb2(SO4)3的分离培养基从土壤和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对所得的菌种进行摇瓶发酵试验,分别考察其产絮凝剂的周期、絮凝活性分布以及对有毒物质的耐受性等特征,通过提取絮凝剂,将其絮凝活性与其它絮凝剂进行比较。结果:得到一株对苯酚具有一定耐受性的絮凝剂产生菌B2(Serratiasp.),其产絮凝剂的最佳培养时间为48h,絮凝率高于80%。苯酚浓度达0.6g/L时,B2菌的絮凝活性仍高于70%。其90%的絮凝物质集中于菌体,且热稳定性好,对多种悬浊液的絮凝活性高于硫酸铝、PAC。结论:新型絮凝剂产生菌B2对苯酚耐受性强,且絮凝剂提取简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