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3 毫秒
81.
信息素是细菌分泌到体外的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能被同种菌的其它个体所接受,并引起它们产生某一种特殊反应,比如一个特定的行为或生长过程,微小的量就能起作用[’]。信息素有M$基一L-一高丝氨酸内酯(N-acyl-L-homoserinelactones,即AHLs)、丁酸内酯、氨基酸、肽链、低分子量的脂类等多种类型,本文将重点讨论AHLs信息素系统。1AHLs调控系统AHLs首先是在发光细菌中发现的,目前在许多革兰氏阴性菌中均有报道。AHLs由LuxI族蛋白诱导产生,然后通过细胞膜扩散至胞外,并在培养基中积累。如果AHLs在细胞外积累到一定的浓度,…  相似文献   
82.
对32名男性潜水员和25头家兔进行了下列3项内容的观察:1)不同压力下脑阻抗图(REG)的改变;2)模拟潜水时REG的变化与颅内压(ICP)的关系;3)职业潜水员的工令对脑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气压下,REG的波幅、dz/dt和上升时间/心动周期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说明博动性脑血容量减少和血管阻力增加,提示脑血流量减少。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于高分压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在共生早期的信号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与大多数陆生植物互利共生具有广泛的生理生态学意义,而这一生态学功能背后的共生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已探明AM形成前宿主植物根分泌的独脚金内酯促进AMF菌丝分支,分泌的角质单体促进AMF 在宿主根中定植;同时,菌根真菌的分支菌丝释放出脂质几丁糖(lipochitooligosaccharides,LCOs)和短链几丁质寡聚物(short-chain chitin oligomers,COs)信号分子诱导宿主基因表达、侧根发育以及形成Ca2+振荡,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AM形成。在能同时形成菌根和根瘤的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和日本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植物中,根瘤共生体形成过程所需的若干基因与菌根形成所需的基因有关。这些研究成果为全面揭示菌根共生体发生过程的信号转导奠定了基础。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宿主植物与AM真菌之间的信号物质及其功能、相关基因及其调控功能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AM真菌共生早期的信号交流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4.
植物间挥发物信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左照江  张汝民  高岩 《植物学报》2009,44(2):245-252
植物VOCs信号是植物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语言”, 可由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诱导产生。非寄生植物释放的VOCs信号可影响其所在群落中其它植物的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而寄主植物释放的VOCs信号却是诱导寄生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信号物质。VOCs作为植物间的伤害信息可以诱导临近的同种或异种植物做好防御准备, 从而通过主动或间接防御以减少外界的伤害。植物间通过VOCs信号进行信息交流, 从而实现其繁衍与防御。该文通过对VOCs信号的种类、诱导产生因素、传递及作用进行综述, 以期对VOCs信号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5.
<正>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交流变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体验了知识获取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也  相似文献   
86.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获得产电菌纯菌株SE6,鉴定其种类并分析其产电性能。【方法】通过厌氧培养分离得到纯菌株,根据其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 RNA基因测序分析确定其种属。以该菌株作为产电菌接种源,液体LB培养基和铁氰化钾溶液分别作为阳极液和阴极液,构建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研究其产电能力;根据交流阻抗图谱,分析MFCs的内阻。应用循环伏安测试确定该菌株的胞外电子传递方式。并利用扫描电镜对阳极表面产电菌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菌株SE6的16S r RNA基因序列与Clostridium sporogenes有100%同源性,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确定其属于梭菌属(Clostridium)。SE6接种到MFCs中可以获得44.42 m W/m~2的最大功率密度。MFCs的阳极内阻、阴极内阻和欧姆内阻分别为(1488±193)Ω/cm~2、(0.92±0.01)Ω/cm~2和(20.69±1.76)Ω/cm~2。其循环伏安图谱显示体系中存在电化学活性物质且峰值电流随扫速升高线性增大。扫描电镜观察到阳极表面聚集附着着长度约1μm的杆菌。【结论】本研究成功从土壤中分离出具有一定产电能力的菌株C.sporogenes SE6,可直接将电子传递至阳极,其产电过程阻抗较大。  相似文献   
87.
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龙  赵毅强 《遗传》2021,(3):226-239
动物驯化是将野生动物改变为能够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的过程。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内容,驯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驯化不仅改变了动物的野生状态,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性和文明进程。动物驯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包含驯化祖先是谁、驯化所产生的改变及驯化时间地点等。随着高通量基因组技术和对应分析方法的发展,目前研究动物驯化一般基于群体水平,在群体遗传学的框架下研究动物驯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本文总结了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群体动态历史、选择信号、基因交流等,着重介绍了基因选择初始时间和基因交流时间两个新的拓展内容及分析方法,概述了家猪(Sus scrofa f. domestica)、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绵羊(Ovis aries)和山羊(Caprine hircus)等几种主要农业动物近期驯化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动物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在体外循环系统中,血栓的在线检测和可视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电阻抗成像(EIT)的体外循环血栓非侵入在线检测方法。方法 首先通过联合仿真研究了传感器尺寸对成像效果的影响。其次,根据仿真结果设计了直径为20 mm的16铜质电极EIT传感器,搭建了循环流动实验平台,并设计了静态和循环流动实验。使用尺寸为3~6 mm的猪血块代替血栓,将血块置于新鲜猪血样本中,采用Tikhonov正则化算法进行成像。将3 mm和5 mm的血块分别置于循环系统中,重建血块在传感器截面的大小和位置图像,并与高速相机拍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仿真结果显示当目标物与传感器面积比(AR)不小于0.01时,传感器直径为20 mm和30 mm对应的图像相关系数(IC)均大于0.06,成像效果较好。静态成像结果显示,相对尺寸覆盖率误差(RCR)小于等于0.1。循环流动实验显示,血块经过传感器时,检测到归一化后的相对电导率变化值分别为80和200,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检测到循环系统中的血块。结论 该方法具有实时性和非侵入的优点,有望应用于体外血栓的检测。  相似文献   
89.
目的 基于生物阻抗谱(bio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BIS)技术,提出一种免标记的生物细胞活性实时检测方法。该方法依据不同浓度、生理、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的电学特性差异来判断细胞是否具有活性,以协助医师在临床手术中快速精准定位患者烫伤组织并实现有效切除。方法 使用具有活性的斑马鱼胚胎干细胞来模拟人体烫伤组织,采用生物阻抗谱技术来鉴别细胞组织的生理状态。结果 在不同状态下,细胞的阻抗幅值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可以从中发现同等浓度下活性细胞的阻抗幅值比死亡细胞平均高出17.25%,活性细胞发生弛豫频率的时间也比死亡细胞早25%。结论 实验数据表明,生物阻抗谱法能有效区分胚胎干细胞的两类生理状态;从聚类区域中可以看出,BIS检测法具有明显的细胞活性及浓度区分能力,理论上能够快速地协助医师完成对患者烫伤组织检测。  相似文献   
90.
不同体位对收缩时间间期(STI)和每搏输出量(SV)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心阻抗法测算了30名男性青年学生在卧、蹲、垂直(坐、站)等不同体位状态下的收缩时间间期、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结果表明,QS_2、LVET、LVETc、SY、CO均随卧、蹲、坐、站位递减;而PEP、QS_1、IVCT、PEP/LVET则按上述体位的顺序递增。本文认为,STI可反映不同体位状态下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其中LVET和PEP/LVET两个指标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