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白晓兰  魏加华  解宏伟 《生态学报》2017,37(24):8397-8410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过去的几十年里,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三江源区气象、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干湿状况反映了区域水分和气候特征,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干湿变化特征,对揭示区域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水文-生态演变问题有重要价值。利用近58 a的水文气象数据,采用霍尔德里奇(Holdridge)潜在蒸散率(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Rate,PER)代表干燥度,用累计距平、Pettitt突变点检测及逆距离加权法研究基于PER的三江源区干湿变化特征和分布,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气象要素变化对干湿变化带来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三江源区整体PER值表现出上升趋势(P0.05),且在1997年发生突变(P0.1),干旱化有增加趋势;(2)空间分布上,PER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变化格局,大部分站点的PER增加趋势显著;(3)通过相关性分析,PER与降水及相对湿度呈显著地负相关,与气温和日照显著正相关;气温是三江源暖干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2.
湿地,文化的符号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湿地公约组织在解释这一主题时说:"如果我们不知道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是如何互相作用的,那我们很难真正保护与管理好自然环境。因此,在生态系统管理中必须给文化相应的地位,将之视为一个生态文化综合体。只有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讨生态系统的可  相似文献   
23.
巫仁霞  熊康宁  容丽 《广西植物》2017,37(10):1348-1358
梵净山为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区,是武陵山脉的最高主峰,面积约为77 514 hm~2。该研究针对当地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问题,主要通过对种子植物科属种水平的地理成分、区系古老性、区系过渡性等区系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物种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63科843属2 584种,中国特有种1 010种(含梵净山特有种46种),其中属的热带、温带地理成分比例相当,热带成分略占优势。(2)该区植物起源古老,保存有梵净山特有裸子植物梵净山冷杉、长苞铁杉、粗榧、水青树、伯乐树、领春木等大量古老树种。(3)该区与临近区系交汇、渗透现象明显、过渡性质突出,经初步确定以梵净山为典型分布边界点的植物共有120科197属288种,分别有103种、62种、87种、36种以梵净山地区为分布的北界、南界、东界和西界,即梵净山更多的阻碍了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北迁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的东扩。(4)该区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并茂发育,热带成分与温带成分竞争激烈。因此,梵净山在中国植物区系甚至东亚植物区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
王英 《生命世界》2008,(2):90-93
小熊猫是亚洲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等高山、亚高山地带的珍稀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在我国也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然而,由于它们"神出鬼没",人们很少能见到野生的小熊  相似文献   
25.
森林/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 1998年夏季间研究了森林 /草原过渡地带鸟类群落结构及与该生境的关系。共记录鸟类 10 3种。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相互渗透 ,鸟类组成混杂 ,4种环境梯度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系数较低 ,鸟类群落结构随环境变化而呈现出明显的水平梯度变化。森林区是鸟类栖息的主要生境 ,由林缘至林内 5 0m和由林缘至草原 3 0m范围内为鸟类的高密度带。鸟类群落结构随森林植被垂直空间层次复杂性的不同而有明显的空间变化 ,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具有垂直空间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将鸟类群落划分为 6个垂直空间栖息取食集团 ,各集团根据各自的栖息取食行为格局分割了生境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集团内部的鸟类则通过更为细致的生态分割和加剧生态位重叠而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26.
Holdridge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由于其指标的计算十分简便与对植被的对应性强而受到国际植被生态学界与环境科学研究者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在环境的评价、生态区划与预测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得到较多采用。该系统对中国各植被地带的气候台站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表明有较好的适应性。但由于该系统发展于中美洲的热带地区,因而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须进行局部的调整。但采用该系统将有利于与世界各地的气候一植被分类系统的统一与对比研究。通过回归计算表明,该系统的可能蒸散率(PER)指标与CHIKUGO模型的辐射干燥度(RDI)显著相关。因而可以采用便于取得资料与易于计算的PER来进行潜在第一性生产力(NPP)的估算。对中国各植被地带的计算结果令人满意,可进一步用于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中国各植被地带或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其NPP变化的预测。  相似文献   
27.
7种荒漠啮齿动物食物组成与消化道长度的比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对荒漠地带几种啮齿动物在自然环境中夏季主要食物组成以及消化道长度的适应性变化进行了比较。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Allactage sibirica)、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和红耳鼠兔(Ochotona erythrotis)胃内的主要食物成分为当年生植物嫩茎、叶和部分灌木韧皮部分,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及黑线仓鼠(C.barabensis)食物组成中种子、花和浆果以及昆虫出现较高的频率,小家鼠(Mus musculus)的食物构成以种子类为主,与食物组成相适应,总消化道和各器官长度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而且各器官间盲肠和大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小肠的种间差异,胃和盲肠及其内容物的重量也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但小肠和大肠及其内容物重量的种间差异则不显著。其结果验证了下述假设:栖息于同一生境的植食性小哺乳类具有不同食物资源利用模式,而同域共存物种消化道形态结构的差异是对食物资源利用种间权衡的功能反应[动物学报49(2):171—178,2003]。  相似文献   
28.
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的判定及生物群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Holdridge生命地带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群区进行了分类研究,研制了用于生态过渡带判定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群区可分为草原、荒漠灌丛和荒漠3大类,草原群区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为主,荒漠灌丛群区以冷蒿(Artemisia frigid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群落为主,荒漠群区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为主。鄂尔多斯高原的地带性植被在传统上分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3部分,在典型草原的边界划分上,传统划分与本文结果一致。而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的边界方面,模拟结果与传统划分有一定的差异。荒漠灌丛和荒漠草原以及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在生物群落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荒漠灌丛和荒漠在生态特征上较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更为旱化,在地理位置上更为靠西部。该计算机模型结合了地理空间分析,能准确地确定生态过渡带的位置和宽度,为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的特征提供了较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29.
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的判定及生物群区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Holdridge生命地带方法对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群区进行了分类研究,研制了用于生态过渡带判定的计算机模型,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鄂尔多斯高原的生物群区可分为草原、荒漠灌丛和荒漠3大类,草原群区以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群落为主,荒漠灌丛群区以冷蒿(Artemisia frigida),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群落为主,荒漠群区以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群落为主。鄂尔多斯高原的地带性植被在传统上分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3部分,在典型草原的边界划分上,传统划分与本文结果一致。而在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的边界方面,模拟结果与传统划分有一定的差异。荒漠灌丛和荒漠草原以及荒漠和草原化荒漠在生物群落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荒漠灌丛和荒漠在生态特征上较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更为旱化,在地理位置上更为靠西部。该计算机模型结合了地理空间分析,能准确地确定生态过渡带的位置和宽度,为研究鄂尔多斯高原生态过渡带的特征提供了较可靠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0.
应用TWINSPAN和DCA多元分析的方法,对晋西中阳县黄土丘陵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森林及灌丛群落中灌木种的数量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分别对样方和物种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调查样方包括了该地区主要的次生森林及灌丛植被类型,共计31个样方。样方TWINSPAN分类结果表明,第一级分类可以将林下灌丛及阴坡灌丛与阳坡(或半阳坡)喜光耐旱灌丛区分开来。进一步的分类,可将各样方划分为8个组。根据各样方中灌木种的二元属性数据分析,TWINSPAN分类可将29个常见灌木种划分为4个组,这种分类可以比较明确的区分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土石山区的灌木种和土石山区及黄土丘陵区均有分布的物种被准确的区分开来。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较为一致。样方DCA排序第1轴反映了生境的水分环境条件,第2轴反应了样方海拔梯度的变化,即热量条件的差异。对角线上各样方的排列顺序综合反映了水分、热量、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差异。灌木种DCA排序图第1轴反映了各物种分布生境的水分条件,最左边多为分布在林下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如美蔷薇(Rosa bella)、红瑞木(Cornus alba)等;而最右边则多为典型的干旱阳坡指示种,如对结木(Sageretia paucicostata)、山桃(Amygdalus davidiana)等。对角线上物种的排序综合反映了各物种的空间分布特征,左上方各物种多数只分布在水分条件相对优越的土石山地区,而右下方各物种不仅在土石山区有分布,而且在干旱的黄土丘陵区也多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