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38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Canopy exchanges of H^+ and N (NH4^+-N, NO3^--N) and other major ions were evaluated and quantified In twolayer canopies based on throughfall measurements in Shaoshan Forest during the period 2000-2002, central-south China, The collected annual rainfall, throughfall, and sub-throughfall were 1 401, 1 191, and 1 084 mm/year, respectively. Fifteen percent and 8% of rainfall (or 9% of throughfall) were intercepted by the top canopy and sub-canopy layers, respectively, The foliar leaching of base cations from the top canop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from the sub-canopy, and the latter accounted for 25% of the former. The uptake of H^+ and NH4^+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op canopy than in the sub-canopy, indicating that the canopy buffering capacity in the top canopy was stronger than the sub-canopy; Mg^2+ can be absorbed from water flux on the sub-canopy foliar surfaces to compensate for the Mg deficit in the forest soil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52.
Information on changes i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is important for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estimates, timing of forest inventory, and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present study, patterns of DBH change were measur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during the dry season for three dominant and native tree species in a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For each tree species, different patterns of DBH change were observed. In the case of the fast-growing tree species Castanopsis chinensis Hance, large diurnal fluctuations occur, with a peak DBH in the early morning (around 05:00 h) that decreases to a minimum by about 14:00 h. Both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emp and Cryptocarya chinensis (Hance) Hemsh exhibited less diurnal swelling and shrinkage. Diurnal fluctuations for these species were observed on a few occasions over the period of observation. Graphical comparison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changes in DBH with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indicate that for different trees, the different changes in DBH observed responded to different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Large stem changes were found to occur for Ca. chinensis trees that were associated with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However, both S. superba and Cr. chinensis were found to be less sensitive to solar radiation. Changes in the DBH of these two species were found to be controlled mainly by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During the later dry season, with a lower soil temperature and soil moisture, all three tree species stopped growing and only negligible shrinkage, expansion, or fluctuation occurred, suggesting that the optimum time to measure tree growth in the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is the later dry season.  相似文献   
53.
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的气候适宜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uan HL  Qian HS  Li MX  Du YD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8):1915-1925
应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和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柑桔气候适宜度模型,对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产的气候适宜性及其时空差异进行了计算、评价,并分析了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各生育期气候适宜性以及中国亚热带地区各县区的平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柑桔花芽分化期、发芽期、果实成熟期的适宜性较低、风险较高,其他各生育期的适宜性较高、风险较低,影响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产的关键问题是冷害和伏旱.柑桔温度适宜性的地域分异呈纬度地带性规律;降水适宜度最适宜型分布在亚热带中部"射阳-那坡"一线区域,其东南为适宜型区,西北为次适宜型区,高山区为不适宜型区;日照适宜度与实际日照时数的区域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大致呈高纬度区高于低纬度区、高海拔区高于低海拔区;受温度因子的限制,气候适宜度与温度适宜度的分布情况大体一致,南部大于北部,基本也呈纬度地带性规律.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适宜度的年际变化分析可知,整个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适宜度呈下降趋势,且存在区域差异,说明气候变化引起了中国亚热带柑桔适宜区和关键生育期的变动.  相似文献   
54.
以《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2009年刊载的学术论文数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其近五年的载文、作者、被引、出版时滞等数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005~2009年《亚热带植物科学》总载文量为463篇,期均发文23.2篇,每篇页数为3.60页。其中,基金资助论文数277篇,基金论文比为59.83%。研究报告是该刊重点栏目,论文篇数占载文量的71.92%,且比重正在加大。论文的出版时滞最长为400 d,最短20 d,平均170.6 d。对该刊论文作者的分析表明,作者合著率较高,为86.18%,但核心作者发文量不多,且其论文质量有待提高。为此,文章对今后编辑工作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55.
《亚热带植物科学》(CN 35-1243/S,ISSN 1009-7791)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农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Airiti Library)等数据库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上网。最近两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0.58以上,在全国同类  相似文献   
56.
湖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碳密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对湖北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人工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33.87、73.42和111.62t·hm-2,灌木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65、1.40和1.52t·hm-2,草本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13、0.09和0.13t·hm-2,枯落物层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47、1.34和0.93t·hm-2,乔木层碳密度作为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占总生物碳密度的98.35%、96.29%和97.74%,林下植被(灌木层和草本层)碳密度分别占1.31%、1.95%和1.44%,凋落物层碳密度分别占0.34%、1.76%和0.82%。土壤(0~100cm)碳密度平均值分别为57.04、66.92和54.12t·hm-2,土壤碳密度的60%储存在0~40cm土壤中,并随土层深度增加,各层次土壤碳密度逐渐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生物量和土壤层碳密度均表现出: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大于人工林。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碳密度分布序列为土壤(0~100cm)>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可见,封山育林下的次生林更有助于提高森林碳汇,实施近自然林经营是提升该区域森林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7.
秦岭西部山地次生林和人工林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对次生林生态系统的长期扰动必然会对地下生态过程产生深刻影响,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地下生态过程的演变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以小陇山林区恢复近30年的次生林和栽植近30年的油松、日本落叶松、欧洲云杉和粗枝云杉林为对象,通过对5种林型土壤动物群落密度调查,采用PCA排序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和营养结构.结果表明:油松林和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密度是次生林的3.0和2.1倍;油松和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中消费者/分解者比值明显高于次生林,油松林和日本落叶松林消费者/分解者的比值显著高于欧洲云杉林和粗枝云杉林;不同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油松林和日本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密度是粗枝云杉林的4.5和3.1倍,而油松林土壤动物群落类群丰富度是欧洲云杉林和粗枝云杉林的1.5倍.  相似文献   
58.
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幼苗更新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康冰  王得祥  李刚  高妍夏  张莹  杜焰玲 《生态学报》2012,32(9):2738-2747
分析了秦岭山地锐齿栎次生林群落乔木及木本幼苗物种特征值、更新生态位宽度及不同影响因子下(包括林分密度、坡向、海拔等)乔木更新动态。结果表明,乔木层物种有25种,锐齿栎占有明显地优势,重要值为149.18%。其次为华山松(Pinus armandii)和千斤榆(Carpinus cordata)等;更新层共有木本植物41种,其中乔木种有28种,占所有木本植物总数量的68%,优势种有青蛙皮槭(Acer grosseri)、木姜子(Litsea pungens)等。林下有丰富的幼苗库,径级及龄级比较小。更新方式以实生为主;分析了10种更新优势乔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同种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均大于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幼苗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Corylus heterophylla)、锐齿栎、青蛙皮槭等。幼树种群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榛子、青蛙皮槭、锐齿栎等;林分密度对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数量影响不同。当林分密度(株?hm-2)从720增加到1460时,幼苗密度逐渐增大。随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而幼树密度随着林分密度增加一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坡向对锐齿栎次生林林下乔木幼苗和幼树的影响各异,阳坡(南偏西3)均利于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南偏西45林分内,幼苗密度急剧减少。随着坡向转为阴坡,幼苗密度又逐渐增加。而幼树密度逐渐减少。当海拔从1083 m增加到1547 m时,幼树密度逐渐增加。随后,随着海拔增加到1882 m,幼树密度则逐渐减小。而幼苗密度随着海拔的增高一直呈现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9.
《亚热带植物科学》(CN35-1243/S,ISSN1009.7791)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的植物学、农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华艺线上图书馆(AiritiLibrary)等数据库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上网。最近两年期刊影响因子达到0.58以上,在全国同类别期刊中居中等偏上水平。  相似文献   
60.
《亚热带植物科学》创刊于1972年,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综合类学术性期刊,2004年和2006年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主要刊载亚热带植物的育种栽培、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形态结构、生态、分类、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以及园林绿化、花卉园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报告、简报及综述。目前已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并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全文上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