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东亚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蕨叶的结构:北美大羽羊齿植物的蕨叶为单叶或二歧分叉叶,而东亚的大羽羊齿植物以往只知为羽状复叶或不分叉的单叶,因之,二歧分叉蕨叶在中国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东亚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虽然其间仍存在不实质性的差异,同时,对东亚和北美华夏羊齿Cathaysiopteris之间的异同作了较详的讨论。  相似文献   
32.
分子与形态证据表明湖南参 (HunaniopanaxhypoglaucusC .J.Qi&T .R .Cao)起源于木属 (AraliaL .) ,湖南参的近缘种为寄生五叶参 (Araliaparasitica)和轮伞五叶参 (Araliaverticillata) ,形态证据支持湖南参为轮伞五叶参的姐妹种 ,此 2种具轮伞花序这一共衍征。为了保证木属的单系性 ,现将湖南参并入木属 ,并作如下新组合 :Araliahypoglauca (C .J .Qi&T .R .Cao)J.Wen&Y .F .Deng .本文报道了湖南参在广西的新分布。目前的形态学和分子数据均不支持早先提出的湖南参与树参属 (Dendropanax)的近缘关系。本文亦报道了木属的 1新种、 2新种组合和 1个新名称 :AraliashangianaJ .Wen .sp .nov .(向氏五叶参 ,新种 ) ;Araliaglabrifoliolata (C .B .Shang)J .Wen .comb .nov . (光叶五叶参 ,新组合 ) ;Araliastellata (King)J.Wen ,comb .nov . (星毛羽叶参 ,新组合 )和AraliadelavayiJ .Wen .nom .nov .(云南五叶参 ,新名称 )。  相似文献   
33.
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荆属(Cercis L.)约含8种,间断分布于亚洲东、西部、欧洲南部和北美。应用核糖体DNA的ITS基因序列研究紫荆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在最简约性分析,北美的两个种和南欧、西亚的一个种构成一单系群而隐藏于东亚的种类中。这表明紫荆属北美的种类和南欧、西亚的种类之间的关系比它们的各自与东亚的种类的关系要密切。研究还发现北美洲东、西部的种类可能具较近亲缘。紫荆属以白令陆桥或北大西洋陆桥为迁移途径的可能性似乎都不能排除;北半球的生物地理分布式样可具有复杂的起源。  相似文献   
34.
《昆虫知识》2008,45(4)
在美国农业大州得克萨斯州,会飞的亚洲蟑螂因是棉铃虫等害虫的天敌,成了人类的“朋友”。1986年,亚洲蟑螂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初次现身。此后,它们迅速拓展”疆域”,逐渐移居佐治亚州、亚拉巴马州及美国东部沿海地区,2006年西进来到得州。在得州的里奥格兰德峡谷,不挑食的亚洲蟑螂  相似文献   
35.
周繇 《生命世界》2007,(3):76-81
提起长白山,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她位于我国东北的东南部,像一条玉龙一样横亘在中朝两国的边界,上面有风光旖旎的天池、珠垂玉坠的瀑布,神秘莫测的峡谷……每年都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36.
罗剑峰  刘欢  郭子俊  王国才  凌冰 《昆虫学报》2016,(10):1093-1102
【目的】研究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的苦瓜素Ⅰ和新化合物苦瓜苷B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na 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Ofh)的毒力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用CCK-8法比较了苦瓜素Ⅰ、苦瓜素Ⅱ、苦瓜苷B和印楝素A对Ofh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了苦瓜素Ⅰ及苦瓜苷B对Ofh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并用台盼蓝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了其对Ofh细胞的致坏死作用。【结果】苦瓜素Ⅰ、苦瓜素Ⅱ和苦瓜苷B对Ofh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36 h后的IC50值分别为7.566,24.340及8.514μg/m L,苦瓜素Ⅰ及苦瓜苷B对Ofh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强于苦瓜素Ⅱ及对照药物印楝素A。苦瓜素Ⅰ和苦瓜苷B处理后的Ofh细胞表现为体积膨大、表面变得粗糙并有明显的空泡现象,严重破坏了Ofh细胞的形态结构。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8μg/m L的苦瓜素Ⅰ及苦瓜苷B处理Ofh细胞12~48 h,细胞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呈一定的时间依赖关系,说明苦瓜素Ⅰ对Ofh细胞的急性毒力高于苦瓜苷B。Ofh细胞经AO/EB染色后,用荧光显微观察发现,苦瓜素Ⅰ和苦瓜苷B处理组细胞膜破裂,细胞核受损严重,细胞呈不均匀桔黄色-橙红色荧光,呈典型的坏死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苦瓜素Ⅰ和苦瓜苷B对Ofh细胞具有明显的致坏死作用。8μg/m L苦瓜素Ⅰ和苦瓜苷B处理Ofh细胞36 h后,总坏死率分别为74.92%±2.02%和49.77%±1.69%。【结论】苦瓜素Ⅰ和新化合物苦瓜苷B对Ofh细胞均具有有效的增殖抑制和致坏死作用,这可能是苦瓜素类化合物对亚洲玉米螟的拒食作用及抑制其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7.
韩英兰  杨昌友 《植物研究》1996,16(4):459-462
首次报道中国稠李属花粉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可作为划分种的依据。由此可区分为:花粉粒32.0×25.5μm、条纹细弯、穿孔明显的是亚洲稠李(P.asiatica Kom.);花粉粒37.5×17.7μm、体积大、穿孔多的是光叶亚洲稠李(var.subglabra Y.L.Hanet C.Y.Yang var.nov.);花粉粒32.0×24.4μm、条纹细直、穿孔少量的是欧洲稠李(P.aviummill.);花粉粒21.0×22.1μm、条纹宽、直、穿孔不明显,即北京稠李(P.beijingensis Y.L.Hanet C.Y.Yang sp.nov.),(新种已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38.
温、湿度对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及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对亚洲玉米螟0strinia furnacalis(Guenee)成虫的交配和产卵及寿命都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16℃~32℃和RH20%~100%的温湿范围中,亚洲玉米螟成虫繁殖力在20℃~28℃恒温和RH70%~100%的温湿组合中较大,其中在24℃恒温和28℃~20℃变温与RH90%~100%的组合中为最大,在32℃和RH20%的组合中为最小。单雌抱卵量、产卵量和产出卵率及交配次数均与温度呈抛物线曲线关系,与湿度呈正相关。温、湿度对成虫繁殖力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成虫寿命与温湿度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成虫寿命越短;而湿度越高,成虫寿命越长。但雄蛾比雌蛾较耐低湿,在16℃~24℃下雄蛾寿命比雌蛾较长。此外,雄蛾较强的交配能力可促进卵的发育和产出。以上结果对玉米螟种群动态消长的分析和预测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亚洲玉米螟化性与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新  周大荣 《昆虫知识》1999,36(2):74-77
通过对发生在吉林省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繁殖能力研究得出,不同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期、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和最大产卵量差异显著,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产卵量比二化性玉米螟高45%以上。经虫体大小和重量比较得出,一化性越冬代玉米螟的蛹重比二化性玉米螟的蛹重高35%以上,人工饲养的一化性玉米螟F_1代的蛹重也比二化性的蛹重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40.
对亚洲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见手青”)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式对其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7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及文献比对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9个为甾体类化合物:citreoanthrasteroid(1)、1(10→6)abeo-麦角甾-5,7,9,22-四烯-11β-甲氧基-3α-醇(2)、3β,5α,9α-tr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3)、过氧化麦角甾醇(4)、9(11)-去氢过氧化麦角甾醇(5)、3β-羟基-(22E,24R)-麦角甾-5,8(9),22-烯-7-酮(6)、(24S)-麦角甾-7-烯-3β-醇(7)、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8)和麦角甾醇(9);其余化合物分别为:腺嘌呤核苷(10)、5’-deoxy-5’-methylamino-adenosine(11)、5’-deoxy-5’-methylamino-9-(α-L-lyxofuranosyl)adenine(12)、(R)-4-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