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67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344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60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337篇
  2012年   530篇
  2011年   413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578篇
  2007年   522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88篇
  2004年   478篇
  2003年   556篇
  2002年   638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528篇
  1999年   448篇
  1998年   420篇
  1997年   520篇
  1996年   441篇
  1995年   546篇
  1994年   501篇
  1993年   472篇
  1992年   505篇
  1991年   463篇
  1990年   416篇
  1989年   415篇
  1988年   139篇
  1987年   120篇
  1986年   103篇
  1985年   136篇
  1984年   111篇
  1983年   41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6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61.
依赖于动物传粉获得繁殖成功的植物的分布与其传粉动物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其传粉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喜马拉雅3种黄耆属(Astragalus)植物, 即弯齿黄耆(A. camptodontus)、黑毛黄耆(A. pullus)和笔直黄耆(A. strictus), 及其传粉熊蜂(Bombus)的野外调查, 以及收集来源于数据库的黄耆和熊蜂的543个物种分布点和13个环境因子数据, 结合物种可能出现的完全扩散、不扩散和仅熊蜂扩散3种迁移模式, 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了3种黄耆属植物与2种传粉熊蜂即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和红束熊蜂(B. rufofasciatus)在历史阶段(1970-2000年)和2100年两种温室气体浓度情景(ssp245和ssp585)下的适宜分布区变化。结果表明: 3种黄耆属植物均主要依赖于熊蜂传粉, 黄耆与其传粉熊蜂的主要适宜分布区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 到2100年它们的分布区呈现向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 而在东南部的分布区减少。当模型中考虑与传粉熊蜂的互作后, 3种黄耆属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减少了15.83%-83.98%。在温室气体中低浓度情景(ssp245)下, 3种黄耆属植物与其传粉熊蜂的空间匹配增加, 而在高浓度情景(ssp585)下弯齿黄耆、黑毛黄耆与橘尾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 如果物种不扩散或仅熊蜂扩散, 笔直黄耆与红束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气候变化和物种的扩散能力可能引起黄耆与其传粉熊蜂出现空间不匹配。同时, 模型预测显示影响黄耆和熊蜂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 但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由于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对许多植物物种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与其传粉者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地理范围受限制的植物。  相似文献   
862.
报道贵州省藜芦科一新记录属——白丝草属Chamaelirium Willd.,一新记录种——中国白丝草Chamaelirium chinense (K. Krause) N. Tanaka,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分类变动进行描述及讨论。  相似文献   
863.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抗源很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移到小麦的近缘属种,寻找新的抗源以及寻求新的育种突破。携带抗性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可以通过染色体工程手段以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形式导入小麦。综述了将大赖草等多个小麦近缘种的抗赤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创制抗病外源种质和育种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864.
王爽  谢宸  周庭宇 《生物资源》2021,(5):443-452
盐土生古菌属(Haloterrigena)是一类生长在含有1.7~5.5 mol/L NaCl、17~60℃温度范围内的极端嗜盐古菌。自该属1999年被建立以来,目前已有10个种被有效发表。但是在基于16S rRNA或rpoB'基因的系统进化树上,盐土生古菌属物种常与碱线菌属(Natrinema)和嗜盐碱红菌属(Natronorubrum)的成员交叉聚类在一起;而且盐土生古菌属内各成员间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如多数盐土生古菌属菌株生长pH范围6.0~9.0,最适pH 7.0~7.5,然而大庆盐土生古菌(Haloterrigena daqingensis)为该属的唯一嗜碱成员,生长pH在8.0~10.5,最适为pH 10.0;在化学分类特征方面,该属的多数菌株含有糖脂类型为双硫化二糖基二醚(disulfated diglycosyl diether,S2-DGD-1),然而伊斯帕尼亚盐土生古菌(Haloterrigena hispanica)菌株FP1含有S-DGD硫酸化二糖基二醚(sulfated diglycosyl diether)。鉴于该属存在的这些特殊特征,以及与碱线菌属和嗜盐碱红菌属在系统进化上的特殊关系,结合前期发表的该属的新种和相关文献资料,系统综述了盐土生古菌属的建立、分类学特征、生态分布、基因组信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盐土生古菌属已知种分类地位的确定、该属其他新分离菌株的分类鉴定、功能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65.
报道了产自西藏墨脱的中国悬藓属新记录种——多齿悬藓(Barbella horridula Broth.)。多齿悬藓曾报道产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和菲律宾(吕宋岛),经与模式标本比较,该标本仅在叶中部细胞和角细胞的分化程度上与模式标本略有不同。该种的茎叶为狭卵状披针形,叶中部细胞较长及边缘具明显的齿,可与同属国内其它种相区别。该文对多齿悬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了显微形态照片,编制了中国悬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66.
以采自新疆各地的350余份芦荟藓属植物为材料,对新疆芦荟藓属植物的分类及其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新疆产芦荟藓属植物3种:短喙芦荟藓(Aloina brevirostris(Hook.&Grev.)Kindb.)、斜叶芦荟藓(A.obliquifolia(Müll.Hal.)Broth.)和钝叶芦荟藓(A.rigida(Hedw.)Limpr.)。其中斜叶芦荟藓为新疆新记录种。对它们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明确了各种的识别特征,并提供了生境、产地与分布地等信息及显微照片,编制了新疆芦荟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867.
对濒危物种在大尺度上地理分布的研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保护规划和保护策略.兰科植物作为一大类急需保护的濒危物种,研究其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文献查阅、自然保护区数据整理收集兰科植物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利用ArcGIS10.0和SPASS18.0软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南地区是兰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分化中心;兰科植物丰富度表现出显著的经度和纬度相关性,与经度之间呈单峰关系,在100°E附近出现峰值,但随纬度升高丰富度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868.
加拿大引进的二倍体燕麦种质的核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砂燕麦、西班牙燕麦和短燕麦3个二倍体燕麦种进行了核型研究。结果表明:砂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4对染色体组的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68.17%;西班牙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2SAT),具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59.31%;短燕麦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4=6m+4sm+4st(2SAT),具近端部、近中部和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组的短臂上有1对随体,核不对称系数为63.91%。虽然3个燕麦种的核型均为2A,但它们的染色体形态有明显不同,比较认为砂燕麦相对进化,短燕麦次之,西班牙燕麦较原始。本研究对燕麦种质资源的核型分析及进化地位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9.
为挖掘番薯(Ipomoea)属EST-SSR资源,从NCBI数据库下载23406条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EST和62282条牵牛(Ipomoea nil (L.) Roth)EST,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处理、去冗余、拼接处理后得到12812条无冗余的甘薯EST(6.70 Mb)和28422条牵牛唯一序列(17.19 Mb)。对这些序列进行SSR搜索,在甘薯上获得328个SSR位点,发生频率为2.56%;牵牛上筛选到962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3.38%。甘薯和牵牛EST-SSR具有多个共同特征:在SSR位点中,主要是二核苷酸重复类型,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在二核苷酸重复中,出现最多的重复基序为AG/CT,其次是AT/AT;在三核苷酸重复中,主要基序是AAG/CCT;SSR位点的长度主要集中在20~22 bp。结果表明,这些搜索出的EST-SSR重复基序类型丰富、多态性潜能高,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0.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尽管Lanzia berggrenii能在寄主中形成基物子座,但与膜盘菌属的核心种关系较近,而与蜡盘菌科成员关系较远,应该归属于膜盘菌属。在广义的膜盘菌属的系统树中该种及在新西兰发现的4个新种构成一个单系群,分别命名为Hymenoscyphus haasticus,H. kiko,H.ohakune和H.waikaia。它们的共同特征:基物均为南青冈叶片,侧丝顶端分枝形成类似囊层被的结构,覆盖于子实层上部。Lanzia berggrenii var.metrosideri应为膜盘菌属中一个独立的种,即Hymenoscyphus metrosider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