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971-2010年中国大陆潜在蒸散变化的年代际转折及其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雯  段春锋  申双和 《生态学报》2015,35(15):5085-5094
潜在蒸散时间演变的年代际转折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潜在蒸散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修正的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和中国580个台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变化趋势转折判别模型分析了1971—2010年中国潜在蒸散变化的年代际转折特征,并探讨转折前、后的变化趋势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971—2010年中国年平均潜在蒸散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显著下降(-2.46 mm/a)转变为显著上升(1.57 mm/a),这与影响潜在蒸散变化的4个气象因子趋势的年代际转折密切相关。90年代之前,全国风速和日照时数普遍下降引起的负贡献超过气温上升引起的正贡献,导致潜在蒸散显著下降;90年代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增暖加剧和干旱化使得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正贡献明显增大,超过由于风速和日照时数下降趋势减缓甚至转折而减小的负贡献,导致潜在蒸散显著上升。潜在蒸散趋势转折现象在全国80%以上的站点普遍存在,且转折前、后主导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差异。90年代之前,风速和日照时数分别是北方和南方多数站点的主导因子;90年代之后,以气温和相对湿度为主导因子的站点明显增多,尤其是在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和东南沿海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02.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海带鱼聚集特征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鱼类通常以集群的形式分布在特定空间内,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1971—2011年中国机轮拖网渔业捕捞统计及底拖网科学调查获取的东海带鱼数据,并结合夏季研究水域内海表温度及黑潮区PN断面表层盐度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东海带鱼资源的聚集特征进行年代际分析.全局自相关性分析显示,1971—2011年Moran I指数先减小再增大且均为正值,表明东海带鱼聚集性呈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PN断面表层盐度均值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局部自相关性分析显示,除1971年带鱼热点分布受作业水域范围限制而集中在中部外,1981—2011年带鱼分布热点区域呈现先向南部外海移动,随后逐步向北部外海移动的格局,且相应的热点分布范围亦呈现先集中后扩散的趋势.带鱼热点分布区域随海表温度第一模态变化做适应性移动,且均靠近黑潮北分支左侧水域.  相似文献   
103.
回顾蝗虫分类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初,昆虫学家。1934年7月20日生于江苏海门市。1958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植物保护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在蝗虫分类工作中发现蝗虫新属37个,新种103个,揭示了物种由于海拔升高,其形态特征出现梯度变...  相似文献   
104.
2009~2012年,在秦岭南麓汉水上游汉中盆地梁山周围新发现何家梁和窑厂湾2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52件。早期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来自于河流堆积物中的石英、火山岩、石英岩、硅质灰岩和砂岩等砾石,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剥片。石制品种类包含石锤、石核、石片、修理的工具和断块。工具类型以砍砸器、石球、重型刮削器、手斧和手镐等重型器物为主。汉中盆地梁山周围以龙岗寺等地点为代表的旧石器地点群是含阿舍利(Acheulian)类型器物的石器工业。何家梁和窑厂湾地点分别位于汉江右岸第二和第三级阶地上,通过对窑厂湾地点黄土地层剖面进行回授光释光(TTOSL)方法测年,结合古地磁测试和对比黄土高原标准黄土地层序列测年结果,证实汉中盆地古人类活动的时代最晚在60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何家梁地点的地层测年数据则表明距今7、8万年左右存在另外一个古人类活动繁盛的阶段,早期人类在汉中盆地活动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前汉中盆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没有独立的年代数据,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界对其石器工业技术和人类行为的深入研究,这是首次获得的汉中盆地埋藏旧石器地点地层的独立年代数据,是对汉中盆地旧石器遗址年代学认识上的一大突破。本研究结合可靠的测年数据,分析石器组合及加工技术,对建立中更新世以来秦岭山区的旧石器文化序列,理解我国南北方旧石器工业的发展演化以及东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比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本文按年代顺序总结了四十年代初由生产抗生素开始到七十年代中期随遗传工程细胞而出现的“新生物技术”这段时间内现代生物技术方面的一些事件及其成就。  相似文献   
106.
浙江桐庐人类头骨的铀系年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浙江桐庐人头骨新生碳酸盐岩外模的alpha能谱和质谱法铀系年代。结果表明其年代很可能介于 0. 5— 1万年间。  相似文献   
107.
上世纪90年代,珠峰自然保护区的潘得巴项目脱颖而出,十多年来两百多名潘得巴广受村民的称赞,为什么潘得巴这个项目这么受人关注并持久发展下去,闭目回想自己伴随潘得巴项目成长的环境和历程,答案似乎若隐若现。 出生成长在云南德钦,一个康巴藏区的大山里.这里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在我出生的上世纪70年代,偶尔还能见到曾经辉煌,而今已经开始渐渐走向历史尘埃的马帮。据长辈讲,在那个未通公路的年代,从云南到西藏的大山里穿梭着成百上千的马帮,他们进出西藏、云南,往来四面八方,川流不息。  相似文献   
108.
传统的观点一直认为,神经发生(neurogenesis)只存在于动物胚胎期或出生后的发育早期,然而,近20 年来的研究结果逐步而又彻底地改变了关于脑发育的观念。Kaplan在1977年发现3月龄大鼠(Rattus norvegicus)的齿状回(dentate gyrus)和嗅球(olfactory bulb)的颗粒层存在新生神经元。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09.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发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现已广泛地运用于美、英、日等十多个国家的中小学课堂。国内合作学习已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展开,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美国教育学者、合作掌握学习的代表人物嘎斯基说:恰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10.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被称为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多细胞生物通过主动方式杀死不需要细胞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凋亡采取一种有序的方式,是生物发育过程中特定细胞消除的一种重要方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生物学家开始研究它的机制,经过30多年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三大热点之一,特别是2002年3位科学家还由于在这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