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1篇
  免费   333篇
  国内免费   1712篇
  6846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74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1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65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80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41篇
  2000年   195篇
  1999年   202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129篇
  1990年   113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72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miRNA 的生物合成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icroRNA (miRNA) 是一类真核生物内源性的小分子单链 RNA ,通常为 18 ~ 25 nt 长,能够通过与靶 mRNA 特异性的碱基配对引起靶 mRNA 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从而对基因进行转录后的表达调控 . 近几年来,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组织中,上百种 miRNA 被陆续发现 . 这些小分子调控 RNA 是从 60 ~ 200 nt 的具有发夹状结构的前体中被切割出来而成熟的,在动物细胞中, miRNA 基因的转录初产物 (pri-miRMA) 很快被一种核糖核酸酶Ⅲ Drosha 加工成为 miRNA 前体 (pre-miRNA) ,然后由细胞核转运至细胞质中,经另一种核糖核酸酶Ⅲ Dicer 识别剪切为成熟 miRNA. 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且对植物 miRNA 的成熟过程也进行了探讨 . 对 miRNA 的生物合成过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研究这一类起重要调控作用的 RNA 是如何行使功能的,从而进一步研究其在生长发育及各种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102.
外泌体是直径为 30~100 nm 的内吞衍生囊泡,由多种活细胞分泌,含有大量的与其来源和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质、脂质和 RNA 分子,可以在细胞间传递。已有研究表明癌症患者血液中的外泌体浓度比正常人高,且其中包含癌症标志分子,因此其有潜力成为疾病诊 断的生物标志物。此外,作为一种天然的物质运输载体,外泌体已经被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治疗。 对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标记物以及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3.
研究人二倍体细胞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纯化方法。 经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的病毒液经澄清、浓缩后制成粗制疫苗,采用Sephacryl S 400、DEAE Sepharose FF、Sephadex G 10等柱层析手段进行纯化。试验证明甲型肝炎病毒粗制疫苗经以上3种层析柱纯化后,抗原组分单一,收率达到85%,杂蛋白去除率达85%以上,蛋白总含量、牛血清残留量各项指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04.
外泌体是直径为30~150 nm的细胞外囊泡,内含细胞来源的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在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有效转运mRNA、microRNA及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促进血管生成、减轻炎症反应、调节自噬水平、抑制细胞凋亡和焦亡等重要生物学功能,其在改善神经系统疾病预后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靶向修饰的外泌体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黑土团聚体内土壤有机碳(SOC)的“分馏”特征, 揭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团聚体的固碳机制, 该文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综合研究站内不同植被覆盖(草地、农田和裸地)长期定位实验的土样为研究对象, 利用团聚体湿筛分组、有机碳物理和化学分组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黑土团聚体及其内部的碳密度和腐殖质组分的碳分配特征。研究发现, 黑土经过不同植被覆盖31年后, 长期草地覆盖使土壤表层SOC、全氮(TN)含量显著增加, 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SOC含量减少, 且在裸地显著降低。3种处理中, 2-0.25 mm (含2 mm, 下同)粒级团聚体均为优粒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顺序为草地>农田>裸地。草地覆盖使土壤大团聚体的比例和有机碳库增加, 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所占比例和碳库均减少, 说明草地覆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形成, 土壤固碳能力显著增强。而农田和裸地因外源碳投入少, 有机碳含量均是微团聚体>大团聚体>粉黏粒, SOC主要分布在微团聚体中。不同植被覆盖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内密度组分和腐殖质各组分碳的富集“分馏”作用很明显, 与农田和裸地相比, 长期草地植被覆盖处理>2 mm和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轻组碳含量富集的较多, 2-0.25 mm粒级团聚体中富里酸、胡敏酸和胡敏素的碳富集均最高, 而农田和裸地促进了微团聚体内腐殖质碳的富集。草地覆盖显著增加了大团聚体内活性有机碳组分, 来源于植物的碳首先进入到大粒径的团聚体中, 使土壤团聚结构显著改善, 农田和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土壤中轻组碳含量显著降低, 团聚体内有机碳以重组碳和胡敏素为主, 稳定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克隆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Vta1基因,检测Vta1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复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反转录-PCR与PCR方法筛选草地贪夜蛾Vta1基因及缺失Vta1N-端MIT结构域的突变体并构建其瞬时表达质粒,通过转染Sf9细胞检测表达;构建Vta1及其突变体的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质粒,并通过瞬时转染检测其与Vps4及ESCRT-III亚基Vps46与Vps60的相互作用;共转染gp64与Vta1及其突变体瞬时表达质粒,检测瞬时表达Vta1突变体对AcMNPV出芽型病毒产量及病毒基因启动子指导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了草地贪夜蛾Vta1基因。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昆虫、酵母与人类Vta1同源蛋白的相似性分别约为20%与50%。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GFP标签的Vta1及其突变体均能在瞬时转染的Sf9细胞中表达。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发现,缺失第1个或第2个MIT结构域显著降低Vta1突变体与Vps4、Vps46或Vps60的相互作用。此外,瞬时表达Vta1突变体显著降低了AcMNPV感染性出芽型病毒的产量,但并未影响AcMNPVie1基因早期启动子和p6.9基因晚期启动子指导的LacZ和GUS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Vta1可能参与杆状病毒AcMNPV子代病毒粒子的组装和/或出芽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幼胚培养和秋水仙碱处理,人工合成了具有一对双随体染色体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2n=21″的细胞占69.94%,染色体构型为1.0'+20.47″+0.02'″。天然和自交结实率分别为49.07%和39.23%。籽粒蛋白质含量为20.98%。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  相似文献   
108.
籼稻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学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成熟种子为外植体,在离体培养中研究了体细胞胚胎发生,组织学研究表明,愈伤组织是由成熟种子盾片的表皮吸收细胞首先发生的,随后从愈伤组织分化出胚状体。象水稻合子胚的结构一样,体细胞胚状体主要由盾片,胚芽稍及胚根组成,在胚状体内可以观察到不同发育时期的原胚,包括大量的单一的胚性细胞、二细胞、四细胞及分化程度不同的原胚以及一些畸形胚状体,从本实验可以初步认为由籼稻体细胞培养而获得的胚状体在结构上也有象合子胚一样的基本结构,并且是单细胞起源的。  相似文献   
109.
油菜素苗体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代谢和生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油菜素甾体类化合物在植中的存在、分析方法、生物合成途径-早期C6氧化和后期C6氧化途径,及其代谢方式、生理效应、结构与活性关系等的研究进展,并就今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0.
RT—PCR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及C6细胞中β—APP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淀粉样蛋白(β-AP)是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病人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它是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剪切后的产物。β-APP基因在体内存在β-APP_(695),β-APP_(751)β-APP_(770)。等几种主要的转录物,它们的区别在于Kunize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区(KDI)编码序列的存在和缺失。通过RT-PCR技术,用针对KPI编码区两侧序列的一种特异性引物可由总RNA样品中扩增出反映以上三种转录物的cDNA片段。实验表明,胎鼠脑组织中未检测到β-APPmRNA;6月龄大鼠海马组织,大脑皮层中只检测到β-APP_(695);在神经胶质瘤细胞系C6中存在β-APP_(695),β-APP_(751),β-APP_(770),其中β-APP_(770)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