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31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金丝梅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植物名称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2材料类别带茎节的茎段. 3培养条件(1)芽诱导培养基:MS 6-BA 3.0mg·L-1(单位下同) NAA 0.4 LH(水解乳蛋白)500;(2)增殖培养基:MS 6-BA 1.0 IBA 0.1 GA3 0.3;(3)生根培养基:1/2MS IBA 0.2.培养基附加0.8%琼脂、3%蔗糖,pH 5.6~5.8.培养温度为(25±2)℃,光照14 h·d-1,光照度2 000 lx.  相似文献   
992.
云南曲靖盆地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曲靖盆地曲参一井 6 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 ,共识别出 5个孢粉组合带 ,反映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面貌及变化过程。植物群在总体构成上比较单调 ,第一组合带中 ,栎属占绝对优势 ,组成栎树林 ,周围山地则主要分布松树林 ;栎树林在第二组合带分布范围减少 ,松属和铁杉属明显增加 ,可能反映地壳的抬升或气候变冷 ;栎树林在第三组合带得到全面恢复 ,反映植物生境转好 ;第四组合带为一渐变期 ,反映栎树林再度开始消减 ,松树林和蕨类植物则递增 ;孢粉植物群在第五组合带发生明显的变化 ,松科植物大量分布 ,栎树林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退 ,蕨类植物得到较大的发展 ,其它草本植物的含量也有所增加 ,反映植物生境再次发生大的变化。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具有向上类型略有增多的特点 ,表现为原始栎树林的消退、扩张、再消退的变化规律。推测当地两次栎树林的消退过程可能分别与发生在 3.4Ma和 2 .  相似文献   
993.
云南黄连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系统调查研究了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的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life cycle)等主要生物学特性;生境要求、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以及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研究发现:云南黄连兼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居群数量增长以发达的地下营养繁殖体(称为“觅养枝”)行无性繁殖为主:高黎贡山西坡居群,特别是野生居群的一些个体,能以有性生殖方式繁育实生苗,另外一些个体和东坡居群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以营养繁殖方式繁育无性系小株。该物种每一个体开花、结实虽然正常,但种子有长达半年的胚后熟过程,加上较低的种子传播效率,实生苗在居群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成年植株的花芽在7月开始分化,次年1~2月开花,5月种子成熟,完成生活史,个体生命周期则长达10多年。本种以小居群规模分布在狭小、呈片断化的特殊生境中,生态位极其狭窄,基本限于在温凉湿润的常绿阔叶林下陡坡生长。土壤和群落小气候因子对其自然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黄连为中国一喜马拉雅特有种,野生居群已极为罕见,种质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94.
报道云南两个新纪录科及有关种———金毛藓科 (Myuriaceae)的脆叶金毛藓 (Oedicla diumfragileCard .)和蒴藓科 (Ptychomniaceae)的直藓 (Glyphotheciumsciuroides (Hook .)Hamp .) ,根据标本对该种提供详细描述、并绘有形态特征图 ,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95.
20 0 2年的7月下旬,我们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地区,采集到一些植物活标本。此种植物无绿叶,在直立的花葶上具多枚鞘,清除地面泥土后,发现其多节、分枝的根状茎上生长许多横向的根,根具浓密的毛。初时我们以为是无叶兰属Aphyllorchis的植物,但其花的结构却与兰属Cymbidium植物的  相似文献   
996.
云南汉族HLA-DRB1多态性分析及与9个汉族群体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主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Microtitre Plate Hybridization,PCR-MPH)的方法对云南129个无亲缘关系的汉族样品进行了HLA-DRB1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对MPH初分出的DRB1*15组的样品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检测。共发现36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05的有DRB1*1501(0.1240),DRB1*09012(0.0969),DRB1*08032(0.0930),DRB1*1202(0.0891),DRB1*1201(0.0814),DRB1 *1401(0.0775),DRB1 *0701(0.0620)。云南汉族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与中国其他9个汉族群体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与云南汉族比较χ2>10的有西安汉族(DR8,χ2=13.9712)、上海汉族(DR4,χ2=10.1632)、广东汉族(DR9,χ2=12.6121)和南京汉族(DR4,χ2=10.5796)。从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在9个国内汉族群体中云南汉族与辽宁汉族有最近的距离(0.0541),而与广东汉族最远(0.1851)。云南汉族在构成上可能与辽宁汉族更为接近,尽管地处南方,但已不属典型的南方汉族。这也可能因云南汉族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存在基因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997.
中国云南果蝇属暗果蝇种组的核型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新近发现于我国云南的果蝇属暗果蝇种组(Drosophila obscura species group)种类D.luguensis、D.dianensis和D.limingi的有丝分裂中期核型,并将3个种的核型与各自的近缘种类进行了比较。D.luguensis具2n=12条染色体,包括3对中央着丝粒(V形)染色体、2对近端着丝粒(棒状)染色体以及1对微小(点状)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均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D.dianensis和D.limingi具2n=10条染色体,包括1对大的V形常染色体,1对小的V形常染色体,2对J形(亚中着丝粒型)常染色体和1对点状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为J形,Y染色体为短棒状。基于核型比较的结果以及D.sinobscura亚组地理分布的资料,结合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认为D.luguensis可能保留了该亚组祖先种类的核型。D.sinobscum的核型(2n=12:2V,1J,2R,1D)可能由一个pre-“sinobscura-hubeiensis”谱系的一个分支通过臂间倒位演化而来,而D.hubeiensis的核型(2n=10:4V,1D)可能由该谱系的另一分支通过着丝粒融合(2对近端着丝粒常染色体的融合)而形成。推测在D.dianensis和近缘欧洲种D.subsilvestris(2n=12:3V,2R,1D)间、D.limingi和东亚近缘种D.tsukubaensis(2n=12:3V,2R,1D)间的物种分化过程中,可能有相似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发生。  相似文献   
998.
朱建国 《动物学研究》2004,25(6):503-50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季维智、杨晓君等主编,马晓锋等主摄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专著《中国云南野生鸟类》已于2004年10月见书。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百忙中为本书作了序。  相似文献   
999.
云南重楼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植物名称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Smith vaY.yunnanensis(Franch.)Hand.-Mazz.]. 2材料类别芽. 3培养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MS 6-BA 2 mg·L-1(单位下同) NAA 0.1;愈伤组织增殖和分化培养基:(2)MS 6-BA 2 NAA 0.5 KT 0.5;生根培养基:(3)I/2MS NAA 0.5 IAA 0.5.上述培养基中均附加3%蔗糖和0.7%琼脂,pH 5.8,在121℃下高压灭菌20 min.培养温度控制在(20±2)℃,光照时间8 h·d-1,光照强度20~30μmol·m-2·s-1.  相似文献   
1000.
2004年10月~2005年3月初步观察了云南拉市海保护区灰鹤(Grus grus)的越冬行为.灰鹤在拉市海的越冬期为175~180 d.10月初至11月下旬为灰鹤在拉市海的"迁入期",11月底至12月底为"过境停留期",1月初至3月中旬为"稳定越冬期",3月中下旬为"迁出期".越冬期日间活动以取食为主,占据了75.53%左右的时间,其次为警戒14.66%、护理5.05%、休息4.49%,4种行为的时间分配在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极显著.在越冬个体中,家庭单位中的成鹤和幼鹤都是比集群中的个体利用更少的时间取食和更多时间警戒,说明较大的群体规模可以降低个体面临的捕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