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99篇
  148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叶附生苔类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考证,报道了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叶附生苔类植物的类型及区系组成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共有叶附生苔类植物43种,隶属于4科11属.热带种有25个,居主导地位,占其总种数的58.14%;东亚种共有14个,占其总种数的32.56%.保护区内叶附生苔类植物可以分成3种类型:专性、兼性常见和兼性偶见,其中兼性常见类型种类占有绝对优势,共有26种,占其总种数的60.47%.并整理出了保护区内叶附生苔类植物的详细名录.  相似文献   
992.
云南松林的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平均标准木机械布点法测定了云南省永仁林业局云南松不同龄组林分的根系生物量及其沿土壤剖面深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林分根系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幼龄林(15~17年)的根系生物量为8.50 t·hm-2,中龄林(30~32年)为11.70 t·hm-2,成熟林为(>62年)18.91 t·hm-2.在不同龄组林分中,粗根(>10mm)生物量差异最大(1.5~12.3 t·hm-2),而中根(5~10 mm)(1.4~1.6 t·hm-2)及小根(<5 mm)(5.3~6.2 t·hm-2)的生物量差异最小.根系生物量沿土壤深度迅速减少,约93%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30 cm土层中,深土层(30~115 cm)的根系生物量仅占7%左右.  相似文献   
993.
对产于云南的兰科新种耳唇槽舌兰(Hotcoglossum auriculatum)进行了描述和绘图。该新种具有显著特征:萼片与花瓣基部有长爪;花瓣边缘具不规则齿或呈啮蚀状;唇瓣椭圆状圆形,边缘有短流苏或啮蚀状流苏,基部有爪和耳,极易区别于该属已知的种类,包括它的近缘种白唇槽舌兰(H.subulifolium)。  相似文献   
994.
周婷 《四川动物》2005,24(3):345-346,F0002
继2004年5月发现一只生活的雌性云南闭壳龟后,2005年6月云南省吴徽先生又发现一只生活的雄性云南闭壳龟。本文对雄性云南闭壳饱的外部形态特征加以描述,并与雌性个体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95.
云南18个民族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频率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中。壮、傣、水、布依、布朗、德昂、佤、彝、白、怒、哈尼、傈僳、拉祜、纳西、景颇、阿昌、基诺和独龙18个民族是由“羌”、“濮”、“越”3大部落群体演化而来,是云南的土著居民。利用PCR-RFLP方法对这18个土著民族进行Y染色体上13个双等位基因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不同历史族源的民族群体在Y染色体双等位基因单倍型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在百越后裔民族群体中以单倍型H11、H12为主要分布;在氐羌后裔民族中以单倍型H5、H6和H8为主要分布;在百濮后裔民族群体中主要单倍型分布为H6、H8和H11。进一步主成分分析表明,百越后裔民族群体和氐羌后裔民族在主成分图上聚为两组,提示父系基因库有不同的来源,与历史记载相印证。  相似文献   
996.
金丝梅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植物名称金丝梅(Hypericum patulum). 2材料类别带茎节的茎段. 3培养条件(1)芽诱导培养基:MS 6-BA 3.0mg·L-1(单位下同) NAA 0.4 LH(水解乳蛋白)500;(2)增殖培养基:MS 6-BA 1.0 IBA 0.1 GA3 0.3;(3)生根培养基:1/2MS IBA 0.2.培养基附加0.8%琼脂、3%蔗糖,pH 5.6~5.8.培养温度为(25±2)℃,光照14 h·d-1,光照度2 000 lx.  相似文献   
997.
云南黄连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与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系统调查研究了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的繁殖式样、物候和生命周期(life cycle)等主要生物学特性;生境要求、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等生态学习性以及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研究发现:云南黄连兼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在自然条件下,居群数量增长以发达的地下营养繁殖体(称为“觅养枝”)行无性繁殖为主:高黎贡山西坡居群,特别是野生居群的一些个体,能以有性生殖方式繁育实生苗,另外一些个体和东坡居群的几乎所有个体都以营养繁殖方式繁育无性系小株。该物种每一个体开花、结实虽然正常,但种子有长达半年的胚后熟过程,加上较低的种子传播效率,实生苗在居群中只有很少的比例。成年植株的花芽在7月开始分化,次年1~2月开花,5月种子成熟,完成生活史,个体生命周期则长达10多年。本种以小居群规模分布在狭小、呈片断化的特殊生境中,生态位极其狭窄,基本限于在温凉湿润的常绿阔叶林下陡坡生长。土壤和群落小气候因子对其自然分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黄连为中国一喜马拉雅特有种,野生居群已极为罕见,种质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98.
报道云南两个新纪录科及有关种———金毛藓科 (Myuriaceae)的脆叶金毛藓 (Oedicla diumfragileCard .)和蒴藓科 (Ptychomniaceae)的直藓 (Glyphotheciumsciuroides (Hook .)Hamp .) ,根据标本对该种提供详细描述、并绘有形态特征图 ,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99.
20 0 2年的7月下旬,我们在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地区,采集到一些植物活标本。此种植物无绿叶,在直立的花葶上具多枚鞘,清除地面泥土后,发现其多节、分枝的根状茎上生长许多横向的根,根具浓密的毛。初时我们以为是无叶兰属Aphyllorchis的植物,但其花的结构却与兰属Cymbidium植物的  相似文献   
1000.
云南汉族HLA-DRB1多态性分析及与9个汉族群体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主要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d Microtitre Plate Hybridization,PCR-MPH)的方法对云南129个无亲缘关系的汉族样品进行了HLA-DRB1的遗传多态性分析,对MPH初分出的DRB1*15组的样品进行了单链构象多态(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检测。共发现36种等位基因,其中等位基因频率大于0.05的有DRB1*1501(0.1240),DRB1*09012(0.0969),DRB1*08032(0.0930),DRB1*1202(0.0891),DRB1*1201(0.0814),DRB1 *1401(0.0775),DRB1 *0701(0.0620)。云南汉族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与中国其他9个汉族群体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与云南汉族比较χ2>10的有西安汉族(DR8,χ2=13.9712)、上海汉族(DR4,χ2=10.1632)、广东汉族(DR9,χ2=12.6121)和南京汉族(DR4,χ2=10.5796)。从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在9个国内汉族群体中云南汉族与辽宁汉族有最近的距离(0.0541),而与广东汉族最远(0.1851)。云南汉族在构成上可能与辽宁汉族更为接近,尽管地处南方,但已不属典型的南方汉族。这也可能因云南汉族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存在基因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