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9篇 |
免费 | 243篇 |
国内免费 | 538篇 |
专业分类
22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49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81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56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113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101篇 |
2010年 | 74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10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68篇 |
2003年 | 55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54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特征及进化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体系是协同进化、专性传粉的经典系统,每种榕树上一般还生活有种类丰富、数目众多的非传粉榕小蜂。在选择压力下,榕小蜂为在榕果内生存产生了明显的适应性形态。触角感受器是昆虫通讯系统的单元,其形态是反映生态和进化适应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本文旨在对中国部分传粉和非传粉榕小蜂的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多样性和进化适应性进行系统研究。【方法】对来源于海南和云南15种榕树上24种榕小蜂54个型的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基于现有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对传粉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性状演化分析,并对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进化适应性分析。【结果】榕小蜂触角感受器普遍存在雌雄二型现象。雌蜂触角感受器种类有毛状、锥状、板状、刺状、钟形、腔锥状和栓锥状等,数目丰富,并且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果外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进果产卵的传粉雌蜂和进果产卵的非传粉雌蜂之间在形态上存在差异。传粉雄蜂和不具有雄性多型现象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极为退化,具有雄性多型的非传粉雄蜂触角感受器形态在种内不具有显著差异。性状演化分析表明进化路径相当复杂,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进化过程。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类型与其进化适应性相关。【结论】榕小蜂触角感受器类型多样,形态变化丰富,并为适应榕果内的生存而产生了进化适应性特点。雌蜂和雄蜂在榕果内受到了完全不同的选择压力,行使不同的生态功能,从而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性形态。不同的适应性形态可能与雌蜂不同的产卵行为、雄蜂不同的交配策略具有一定联系。该文是首次对中国榕小蜂触角感受器形态进行系统研究的报道,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榕小蜂的形态特征、进化路线、行为策略和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32.
棕色固氮菌缺失nifZ基因的突变种固氮酶MoFe蛋白的纯化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52℃下加热 6 min,后经 DEAE- 52、Sephacryls S- 2 0 0和 Q- Sepharose等柱层析方法 ,分离纯化了棕色固氮菌 (Azotobacter vinelandii)缺失 nif Z基因突变种固氮酶 Mo Fe(Δnif Z Mo Fe)蛋白 ,其纯度达到电泳纯。Δnif Z Mo Fe蛋白的固氮活性为 2 83nmol C2 H2 还原 / (min·mg蛋白 ) ,远低于野生种 Mo Fe蛋白。Δnif Z Mo Fe蛋白对氧更敏感 ;热稳定性略低于野生种。Δnif Z Mo Fe蛋白的可见光吸收光谱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极为相似。其圆二色谱和磁圆二色谱在 450~ 550 nm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显著不同 ,表明其 P- cluster及其周围环境与野生种 Mo Fe蛋白有所差异。这亦可能是造成缺失 nif Z突变种 Mo Fe蛋白固氮活性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3.
PPⅡ二级结构是一种稀有的蛋白质结构类型。目前使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此二级结构的工作还比较少见。引入一种新的方法———支持向量机 (SVM)来预测PPII二级结构 ,并与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SVM方法在预测PPII结构上表现良好 ,预测精度达到 76 .5 2 %。 相似文献
134.
香梨优斑螟是一种严重危害库尔勒香梨的重要害虫之一,利用昆虫性信息素防控和监测香梨优斑螟,可为香梨生产提供科学的绿色防控依据。本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得到香梨优斑螟性信息素活性组分:顺,反-9,12-十四碳二烯-1-醇(Z9E12-14∶OH),并利用标准化合物研究了香梨优斑螟雄蛾的野外发生规律。结果表明:香梨优斑螟性信息素活性组分对雄蛾有较好的引诱活性,诱蛾高峰十分明显,此虫在阿克苏地区包括越冬代在内一年发生3代,分别是4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因此,该性引诱剂可为香梨优斑螟的综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5.
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的非同位素检测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一种检测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的简便的非同位素法,利用重复序列两侧的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产生的等位片段在薄层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分离,再用灵敏的银染法显色。该方法不需要标记PCR产物,简便、快速,分辨率可达1bp,并可用多对引物同时进行多重PCR分析。用此方法对DMD家系成员dystrophin基因的5'-脑型外显子止游区和3'-非翻译区的两个(CA)。位点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 相似文献
136.
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BJ 4毒株N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 8a中 ,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ET2 8 N ,转化EscherichiacoliBL2 1(DE3)细胞 ,获得可溶性表达 ,表达量占菌体蛋白的 2 8%。经ProbandNi2 亲和层析获得重组蛋白P2 8 N ,圆二色谱 (CD)测定结果表明 ,P2 8 N重组蛋白螺旋占 2 6 1% ,折叠占 2 3 7% ,转角 19 8% ,卷曲占 30 3%。并进一步绘制出PRRSVN蛋白的二级结构图 相似文献
137.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 中得到预测为几丁二糖脱乙酰酶的基因(Dacph,PH0499),将其克隆入表达质粒pET15b,并在E.coliBL21_codonPlus(DE3)_RIL中表达获得可溶的Dacph重组蛋白(31.6kDa),TLC分析证明Dacph能够脱去N_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几丁二糖的一个乙酰基,并与氨基葡萄糖苷酶(BglAPh)共同作用水解几丁二糖生成氨基葡萄糖,从而被命名为一种几丁二糖脱乙酰酶。与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外切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共同作用,Dacph可能在嗜热球古菌独特的几丁质降解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8.
TuSp1蛋白(tubuliform spidroin 1)是管状腺丝(tubuliform silkfiber)的主要组成成分。管状腺丝作为蛛丝卵袋的外层包卵丝,其结构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力学性能。目前国内外对大腹园蛛TuSp1蛋白的研究很少,仅有一条基因序列的报道。本课题首次构建含大腹园蛛N端非重复结构域、重复单元以及C端非重复结构域的重组管状腺丝蛋白TuSp1 NT-Rp-CT,并经湿法纺丝获得重组蛋白丝纤维。重组蛋白液圆二色谱分析结果显示,pH由7. 0降低到5. 5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稳定的α-螺旋构象;重组蛋白丝纤维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显示,丝纤维中主要二级结构为β-折叠及β-转角;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冻干的絮状重组蛋白能自组装成丝纤维,且表面光滑纤细;湿纺后的重组蛋白丝纤维直径较粗,但表面较平整均匀,具有类似天然管状腺丝的形态特征,这些为TuSp1蛋白的成丝机理及仿生纺丝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有机磷农药和杀虫剂广泛应用于众多国内和国外生产的,其数量已超过100种。大量使用的有机磷农药会增加农业生产,而且还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环境污染。研究降解敌敌畏的微生物,为微生物以降低产品敌敌畏农药残留,恢复敌敌畏污染土壤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文从种植蔬菜的温室大棚的土壤中分离了一株降解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敌敌畏)的细菌,根据该菌的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比对。结果:该菌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菌株P)。该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7℃,其培养基的最适初始pH为7.0,4天内该菌可将培养液中61.24%的降解。结论:本实验从蔬菜大棚的土样中筛选出一株能降解敌敌畏的菌株,并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本研究将为基于微生物以降低产品敌敌畏农药残留,恢复敌敌畏污染土壤中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研究了D-葡萄糖两步串联发酵中前一步菌株的发酵产酸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含有D-葡萄糖、适量的玉米浆、碳酸钙和磷酸盐的培养基中,摇瓶培养48小时,一株葡萄糖酸杆菌突变株SCB611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25—3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25%左右;另一株欧文氏菌突变株SCB247可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45—50mg/ml,克分子转化率为40%。随发酵时间适当延长,2,5-二酮基-D-葡萄糖酸可逐渐增高。温度28℃,种龄15小时,接种量10%及良好的通气条件,有利于菌株产生2,5-二酮基-D-葡萄糖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