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61.
池志强 《生命科学》1999,11(5):238-240
第30届国际麻醉剂研究学术会议于1999年7月10~15日在美国纽约SaratogaSprings召开。到会学者有美、瑞典、法、日、德、英等17个国家地区代表计272人。其中中国大陆学者仅2人,美国学者达190人,但其中不少为我国留学人员或华人科学家有29人之多,占15%。如包...  相似文献   
62.
本文研究了紫外线辐射对酿酒葡萄品种蛇龙珠果皮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合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300 s,在35℃下黑暗中贮存24 h后,可明显提高果皮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含量.紫外线辐射对不同发育期果皮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含量的影响并不相同,对白藜芦醇含量来说,果实转色期时紫外诱导效果最好;对白藜芦醇二聚体而言,不同时期的紫外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紫外线辐射均能提高苯丙氨酸裂解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与果皮中白藜芦醇的形成之间存在相关性,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果皮中自藜芦醇二聚体的形成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本文采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了UV-B诱导DNA产生的CPD和6-4PP。经0.5mW/cm^2UV-B处理15min的小牛胸物鲱鱼精DNA,CPD和6-4PP含量显著增加,而未经UV-B处理的对照DNA则没有二聚体形成。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BNP和D二聚体对老年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0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心功能不全程度分为无症状组、心功能不全II级、III级、IV级3,另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比较各组间BNP、D二聚体水平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各患者组BN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BNP与心功能不全分级、LVEDD、LAD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5);D二聚体与心功能不全分级、LVEDD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与LVEF呈呈直线负相关关系(P〈0.05),与LAD直线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1000pg/mL以下治疗有效率80.2%,疗效优于1000pg/mL以上者(Riditz=15.245,P=0.000),D二聚体5μg/mL以下者治疗有效率85.4%,疗效优于5μg/mL以上者(Riditz=26.354,P=0.000)。结论:BNP和D二聚体与老年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和超声心动图指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疾病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步长脑心通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对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2006年1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4例,在出院时按治疗方式分为2组:步长脑心通组(A组)、阿司匹林组(B组),比较分析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表达.结果:治疗后,A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B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副反应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在脑梗死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优势,可能与抑制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6.
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6-4光产物(6-4PP)是两种主要的UV-B诱导的DNA光损伤产物。利用单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研究了温度对UV-B诱导的烟草叶圆片DNA损伤的影响。室温(24℃)条件下,UV-B处理引起了烟草叶圆片DNA中CPD和6-4PP的积累。0℃条件下,UV-B处理的烟草叶圆片DNA中CPD和6-4PP的积累比室温下分别降低了9.8%和12%。UV-B诱导的DNA损伤曾被认为是纯粹的光化学过程而与不受温度影响,而本实验结果表明,UV-B诱导的烟草叶圆片DNA形成CPD和6-4PP的过程具有温度依赖性。这一特性有利于植物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因而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67.
MUC1蛋白翻译后成为一条多肽链,它很快在内质网被切割成2个亚基,形成稳定的异源二聚体.Cys-Gln-Cys(CQC)3个氨基酸位于MUC1C端亚基跨膜结构域与胞内结构域的连接处.研究发现,MUC1C端的CQCRRK结构域突变成AQARRK或使其缺失,突变体的致瘤性明显降低.表明:通过突变CQC→AQA来阻碍与C端亚基相关的二聚体化,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68.
α-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物热解解聚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木质素α-O-4连接部分的热解机理,以4-(3-羟基-1-苯氧基丙基)-苯酚为α-O-4型木质素二聚体模型化合物,采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6-31+G(d,p)方法,对该二聚体热解过程中的反应物、中间产物、过渡态、产物进行几何结构的完全优化,通过计算各可能路径的反应能垒,确定了该模型化合物主要通过Cα-O键的均裂和协同断裂的方式发生裂解反应,主要生成苯酚、4-甲基苯酚、4-乙烯基苯酚和香豆醇等酚类产物以及乙醇、甲醇、甲醛等小分子物质,由此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该模型化合物的详细热解解聚过程。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到2017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86例,根据患者的最终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其中在病情平稳后转出重症监护室的作为存活组(106例),死亡的患者作为死亡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12h、入院后24h的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及血乳酸水平,分析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D-二聚体、CR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血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的D-二聚体、CRP、血乳酸水平在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0.564、0.676、0.506,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及血乳酸水平与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存在相关性,临床上可对其进行检测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EH患者158例为研究对象,均行心脏超声检查,依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LVH组,n=72例)和非左室肥厚组(非LVH组,n=86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清D-D水平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差异。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D-D水平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用ROC曲线分析血清D-D水平预测老年EH患者发生左室肥厚的价值。结果:LVH组患者血清D-D水平[(315.54±45.70)μg/L]高于非LVH组[(148.29±37.65)μg/L](t=13.456,P0.05);D-D增高组患者LVMI[(137.25±16.94)g/m~2]高于非LVH组[(104.39±14.84)g/m~2](t=12.876,P0.05);D-D增高组中有发生左室肥厚的比例显著高于D-D正常组(65.1%vs 38.3%,X2=4.567,P0.05)。血清D-D与LVMI呈正相关(r=0.354,P0.05),与NT-pro BNP亦呈正相关(r=0.394,P0.05)。血清D-D水平(OR=1.239,95%CI:1.134~1.548,P0.05)是老年EH发生左室肥厚呈的独立相关因素。血清D-D预测发生左室肥厚的曲线下面积(ROCAUC)为0.879;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是89.8%及78.7%,最佳诊断截点为295.54μg/L。结论:老年EH患者血清D-D水平可能是左室肥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D-D指标对于评价高EH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