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8篇
  14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通过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大鼠视网膜内皮细胞(RM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阴性对照组相比,100-200μM GX1二聚体及单体均可抑制RMEC增殖(P<0.05),且随着GX1二聚体及单体浓度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剂量依赖性;各浓度GX1二聚体均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明显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视网膜内皮细胞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对细胞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及阴性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142.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及Caprini血栓评分对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及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81例脑血管狭窄患者,术前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并采用Caprini血栓评分评估患者DVT风险,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VT将患者分为DVT组(31例)和无DVT组(250例)。收集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预测模型拟合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DVT的预测价值。结果:DVT组中性粒细胞计数、D-二聚体、Caprini血栓评分高危和极高危比例高于无DVT组(P<0.05)。且中心静脉导管、卧床时间超过72 h、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高D-二聚体、Caprini血栓评分分级高危和极高危是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DVT的危险因素(P<0.05)。由上述指标构建的预测模型,其预测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DVT的曲线下面积AUC(0.95CI)为0.871(0.779~0.938),灵敏度为0.871(27/31),特异度为0.832(208/250)。经Hosmer-Lemeshow检验模型拟合效果良好(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卧床时间超过72 h、高中性粒细胞计数、高D-二聚体、Caprini血栓评分分级高危和极高危是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根据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对脑血管狭窄介入术后DVT的预测能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3.
为了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ORF5基因编码的GP5蛋白和ORF6编码的M蛋白体外共表达特性,分别构建了PRRSV ORF5、ORF6单基因或双基因共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pCI-ORF5、pCI-ORF6和pCI-ORF5/ORF6,转染BHK-2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共表达的GP5和M蛋白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同时,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为示踪,发现当ORF5-EGFP和ORF6-RFP共表达时,能促进GP5蛋白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提示GP5-M异源二聚体的形成可能与GP5蛋白的翻译后修饰、转运、定位有关。  相似文献   
144.
DNA光修复酶在蓝光驱动下,利用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分子的黄素酶作为催化辅助因子,来修复紫外线诱导的环丁烷嘧啶二聚体(CPD)和嘧啶(6-4)嘧啶酮的DNA损伤产物。通过无根发育树,综述了DNA光修复酶/隐花色素家族的分类;详细地阐述两种DNA光修复酶的结构、光损伤后产生的嘧啶二聚体的结构及光修复过程;最后回顾了DNA光修复酶的研究现状并展望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5.
大肠杆菌表达的戊型肝炎病毒ORF2片段的聚合现象研究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戊型肝炎病毒(HEV)ORF2的a.a.394~a.a.604片段,得到的重组蛋白NE2在SDSPAGE中主要以可被尿素解聚的二聚体形式存在,二聚体对病人血清的反应性明显强于单体;质谱分析表明NE2可形成从二聚体到至少六聚体的多种聚体;动态光散射测定表明平均分子半径约4nm,相当于四聚体,但分散度较大,提示为多种大小不一的聚合体的混合物。这些证据表明NE2蛋白可形成以同源二聚体为基本单位的多种聚合体形式,其中以二聚体间的结合最为紧密,并且以二聚体为基础可进一步装配出多种更高级结构,从而具有作为HEV疫苗及诊断试剂抗原的良好前景。   相似文献   
146.
紫外线(UV)辐射是自然环境中重要的DNA致伤因子。UV辐射在DNA造成的最主要一类损伤产物是环丁烷嘧啶二聚体(pyrim-idine dimer,PD),它是由DNA中一条多核着酸链上两相邻嘧啶碱基各自的C5和C6共价连接形成的环丁烷结构。哺乳动物细胞主要通过切除修复途径移除PD,恢复DNA的正常结构。一种从噬菌体T4感染的E.coli中提取的T4核酸内切酶V(EndoV)能特异识别PD,并在该损伤位点切断磷酸二醋键,造成单链断裂。本文即以EndoV为探针,以其敏感位点(endonuclease-sensitive-site,ESS)  相似文献   
147.
目的:观察房颤及房颤并发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内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D-二聚体(D-dimer)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表达水平的关联性以及两者对房颤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病人;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74例分为对照组、单纯房颤组与房颤血栓组;对所有对象进行数据采集,包括年龄、性别、血脂情况、高血压病史、血糖等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D-dimer及BNP水平的数据采集。结果:(1)房颤血栓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和单纯房颤组(P0.001);(2)房颤血栓组的D-dimer和BNP水平高于单纯房颤组(P0.05)和对照组(P0.001);(3)单纯房颤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507,P=0.004),房颤血栓组BNP水平与D-dimer水平呈正相关性(r=0.680,P0.001)。结论:(1)心房颤动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并发血栓栓塞风险也增加,指导我们在临床治疗时需要重视年龄因素。(2)患者血浆中D-dimer和BNP水平的增高是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患者的危险信号。(3)D-dimer和BNP检测在预防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8.
1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