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5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1971篇
  7079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72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255篇
  2006年   283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309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293篇
  2001年   295篇
  2000年   256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57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15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小麦幼胚培养高效成株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安海龙  卫志明 《植物生理学报》2000,26(6):532-538,T004
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基因型、幼胚取材时期、4℃处理时间、盾片接种方式、分化及生根条件等对小麦幼胚培养再生成株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的小麦组培再生系统。优化条件下,该系统从幼胚诱导致密俞伤组织的频率为89%,致密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诱导2周时为95%,培养近3个月时仍可达50%以上。此外还发现部分叶状结构当转至新鲜的分化培养基上时能够进一步发育成为芽苗。分化的芽苗在生根培养  相似文献   
72.
等电聚焦表明,北京鸭红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由等电点分别为5.0,5.3,5.9,6.1和6.5的五个主要的活性组分(电荷异构体)构成,利用分析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进行电荷异构体的制备级分离,采用三氯乙酸沉淀法快速确定蛋白条带的位置,电渗洗脱法回收蛋白,获得其中两个电荷异构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电荷异构体的活性,氨基酸组成,二级结构等性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3.
应用延迟发光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γ辐照对扬麦13、扬麦15两个品种小麦种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被测样品延迟发光的弛豫过程可以用非线性动力学方程Y=b1+b2e-b3t/1+b4t来进行描述,该方程对测量结果拟合的相关系数达到了99%以上。当t=0时,Y0=b1+b2,即样品的初始发光强度,在光照条件一定时,辐照剂量越高,样品的初始发光强度就越低。F测验结果表明不同辐照剂量对小麦种子初始发光强度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即受照剂量越高,初始发光强度越低,而两种供试小麦间的初始发光强度并无显著差异。结合处理种子苗期的生物学观察,样品(即种子)的初始发光强度与幼苗株高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即种子的初始发光强度越高,幼苗株高也高。因此,对辐射种子延迟发光过程的分析,可能是了解γ辐照对作物种子影响的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4.
从中国南海海绵Phacellia fusca Schmidt的乙醇浸提物中,分离得到一吡咯并内酰胺2-bro-moaldisin.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a=12.984(7),b=7.429(4),c=18.580(10)A,V=179.2(16)A3,Z=8,Mr=243.07,Dx=1.802mg/cm3,F(000)=960,μ(Mo-Ka)=4.553 mm-1,λ=0.71073 A.在2.19<θ<27.27°范围内共收集了1978个独立衍射点,其中可观测衍射点1361个(|F| 2>4σ|F|2).晶体结构用直接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终偏离因子R=0.0535,Rw=0.0803.  相似文献   
75.
猪胃肠道黏膜二糖酶的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猪小肠中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3种二糖酶的生化性质及活性分布。试验以3头“杜加”生长猪为对象,屠宰并刮取胃底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回肠黏膜。其中空肠黏膜用于3种二糖酶生化性质的研究,包括酶的最适温度,热稳定性,最适pH ,pH稳定范围和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胃底部,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回肠黏膜用于测定3种二糖酶活性以揭示其在胃扬中的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麦芽糖酶,蔗糖酶和乳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50,45和55℃,最适pH分别为6.8,6.5和6.0;乳糖酶的耐热温度(70℃)高于麦芽糖酶和蔗糖酶(50℃);不同pH对3种二糖酶活性影响不大;金属离子Cu^2 和Fe^2 对3种二糖酶均有激活作用;而Mn^2 有抑制作用。此外,Zn^2 能抑制麦芽糖酶活性,提高蔗糖酶活性,而不影响乳糖酶活性。3种二糖酶活性在肠道中由高到低的分布为:空肠,回肠,十二指肠和胃;其中麦芽糖酶在空肠和回肠中活性相近。回肠和空肠黏膜中的麦芽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十二指肠和胃中的酶活性,十二指肠酶活性显著高于胃;空肠中蔗糖酶和乳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回肠,十二指肠和胃底部。从3种二糖酶活性大小看,胃底部和十二指肠中的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酶和乳糖酶;空肠上段和回肠中的麦芽糖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又显著高于乳糖酶。上述结果表明,3种二糖酶的生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胃肠道中的活性分布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76.
不同粒型品种花生开花后叶片中几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不同类型品种花生叶片的CAT活性变化趋势一致 ,均于花后 2 7d达到高峰 ,花后 6 7d之前小粒型 >大粒型 >中粒型 ,之后为大粒型 >中粒型 >小粒型 ;POD活性于花后 37d和 77d达到高峰 ,酶活性表现为中粒型 >小粒型 >大粒型 ,且中粒型品种变化剧烈 ;SOD活性表现为大粒型 >中粒型 >小粒型。荚果发育前期 ,CAT和SOD活性高 ,发育后期POD活性高。大粒型品种保护酶SOD起主要作用 ,小粒型品种POD和CAT起主要作用 ,中粒型品种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77.
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无融合生殖披碱草(Elymus rectisetus)的染色体数目为42的杂种后代(BC2F2)单株进行了RAPD检测和胚胎学研究,RAPD检测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为42条的BC2F2单株的遗传组成与普通小麦的遗传组成十分接近,但是在部分单株中出现了披碱草的特异带。由此可以推测,经过回交和自交后小麦草的部分染色体片段已经整合进了小麦的染色体。在部分BC2F2单株胚胎学切片中发现了较高比例的(5%左右)双孢原、早发胚以及多胚囊等无融合生殖现象,直接表明了无融合生殖基因转移。由于基因整合的多样性。无融合生殖基因在有些单株中并没有充分表达,从而造成了某些单株胚胎发育的异常。  相似文献   
78.
姚斯洋  李昕禹  刘成林  柳波  张静  况卫明 《生态学报》2021,41(10):3998-4009
鄱阳湖为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近十余年发生了枯水期提前且延长及湖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对于此问题江西政府提出了一种科学的工程措施--鄱阳湖水利枢纽(简称枢纽)。然而,枢纽对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影响尚无定量研究。以鄱阳湖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和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的栖息地为研究对象,利用3S技术结合生态学知识,在ArcGIS平台上搭建了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使用二维水动力模型联合适宜性评价模型,生成鄱阳湖在兴建枢纽前、后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分布图。选取工程调度时期水位相对稳定时段,以鄱阳湖无枢纽状态下星子水位为基础,探究鄱阳湖在不同水位时,有拟建枢纽和无拟建枢纽状态下食块茎鸟类的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化,定量分析拟建枢纽对候鸟栖息地适宜性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枢纽的调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水位调度方案对湖泊食块茎鸟类越冬初期栖息产生的影响较小,但会牺牲一部分越冬后期适合食块茎鸟类栖息的区域。拟建枢纽选址处至都昌站的食块茎鸟类栖息地适宜性受枢纽的负面影响最为显著,各级自然保护区之中,北部省级候鸟自然保护区受其负面影响最大,此保护区将减少18.01-39.80 km2适合食块茎鸟类栖息的面积。但是枢纽的运行能增加湖泊土壤水含量,使食块茎鸟类更易于觅食,且能增加喜食块茎鸟类的食物丰富度。本研究可为为今后鄱阳湖湖区水环境规划和水生态管理维护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9.
核磁共振(NMR)技术由于具有高效快速、不破坏土壤结构且对人体无害等优点,逐渐被应用到土壤学相关领域研究中。然而,土壤中顺磁物质的存在对核磁共振信号特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顺磁物质对不同类型土壤低场核磁共振(LF-NMR)信号特征和土壤含水量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的LF-NMR信号量最高可达150左右,土壤矿物、有机质和微生物等固相物质的LF-NMR信号量基本不超过0.3,相对可以忽略。质地和顺磁物质对土壤水的LF-NMR信号量测量有更大影响。LF-NMR仪器存在弛豫时间监测盲区,信号量损失主要是由于顺磁物质加速了水中氢质子的弛豫过程,导致小孔隙中水分反馈的极快的LF-NMR信号不能被监测设备捕获。对于顺磁物质含量较少的壤性潮土(1.2%)和黏壤性黑土(1.3%),LF-NMR信号量损失不大,其与土壤含水量呈线性关系;但对于黏粒含量(45.3%)和顺磁物质含量(4.0%)较高的黏性红壤,测定中会损失一部分LF-NMR信号量,监测到的LF-NMR信号量与土壤含水量不再呈线性关系。此外,外源添加顺磁物质(3.0 g·L-1的MnCl2溶液)也会降低黑土和红壤中可被监测的LF-NMR信号量,黑土和红壤的信号量最大损失率分别为41.0%和46.7%,极大地改变其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在利用LF-NMR测量富含顺磁物质(>1.3%)或有外源顺磁物质进入的黏性土壤的含水量时,应先通过校正降低顺磁物质等对LF-NMR信号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对利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准确分析土壤水分分布及土壤孔隙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
利用E.coli BL21/pCDFDuet-gdh—cr-X共表达全细胞催化6-氰基-(5R)-羟基-3-羰基己酸叔丁酯不对称还原合成6-氰基-(3R,5R)-二羟基已酸叔丁酯。结果表明:在菌体用量4.85g/L、葡萄糖与底物质量浓度比为1:1、温度28℃、pH7.0条件下,80.0g/L6-氰基-(5R)-羟基-3-羰基己酸叔丁酯生物还原2h后,底物转化率可达99.0%,产物d.e.值大于99.5%。在考察范围内,NADP^+用量对催化效率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