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68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控释肥料对稻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李方敏  樊小林  刘芳  汪强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170-2174
采用静态箱法研究了控释肥料和常规肥料处理对华南赤红壤发育的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控释肥处理与非包膜复合肥处理,在水稻移栽后10d内水层中NH4^+-N和NO3^--N浓度问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各处理水层中NO3^--N浓度与2d后或当天N2O排放量间的偏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包膜型控释肥比未包膜复合肥能极显著地降低稻田N2O的排放量.在施肥后100d内,控释肥的N2O累积排放量仅为未包膜型复合肥料的13.45%~21.26%,是尿素处理的71.17%~112.47%.复合肥处理的N2O排放主要集中在施肥后1~25d和水稻晒田期间,控释肥在此时期的排放量显著降低,尿素处理则延缓并减小了N2O排放峰.控释肥一次施用和尿素分次施用都能减少N2O排放.  相似文献   
82.
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浙江省临安市玲珑山风景区天然阔叶林和由天然阔叶林改造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呼吸进行1年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均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夏秋季高、冬春季低;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分别为20.0~111.3和4.1~118.6 mg C·m-2·h-1;天然阔叶林土壤CO2年累积排放通量(16.46 t CO2·hm-2·a-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11.99 t CO2·hm-2·a-1).天然阔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与5 cm处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Q10值分别为1.44和2.97;天然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水溶性碳(WSOC)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杉木人工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WSOC含量呈显著相关.天然阔叶林转换为杉木人工林显著降低了土壤CO2排放,提高了土壤呼吸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3.
居高不下的石油价格引发人们积极寻找石油替代资源.全球气候变暖促使大家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减排温室气体。利用生物质燃料、化学品和合成材料可以同时达到替代石油资源和减少CO2排放两个目的.因而正在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在我国许多地方、不少企业也都以极高的热情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其目的不仅在于替代石油资源和减排CO2,还希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84.
陆源碳经内陆水体生态系统输出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一环,其中溪流碳排放超过内陆水体平均碳排放,影响区域乃至全球碳收支.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了当前溪流二氧化碳分压(pCO2)、二氧化碳排放通量(FCO2)的动态变化特征,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且随溪流分级的增大而减小;梳理了影响溪流pCO...  相似文献   
85.
张逸飞  刘小慧  杨平  黄佳芳  郭谦谦  仝川 《生态学报》2018,38(13):4715-4723
2015年12月—2016年10月,每月小潮日原位定期向闽江口塔礁洲淡水感潮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湿地施加剂量为60、120 kg S hm~(-2)a~(-1)的K_2SO_4溶液(分别记做S-60和S-120),探讨模拟硫酸根(SO_4~(2-))沉降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甲烷(CH4)排放通量及间隙水SO_4~(2-)浓度的影响。对照、S-60和S-120处理组CH_4排放通量年均值分别为(7.88±1.00)mg h~(-1)m~(-2)、(6.55±0.97)mg h~(-1)m~(-2)和(6.66±1.49)mg h~(-1)m~(-2)。在年尺度上,两个高强度模拟SO_4~(2-)沉降处理组均未显著降低闽江口淡水感潮野慈姑湿地CH_4排放通量(P0.05),即高强度SO_4~(2-)沉降不会对河口淡水感潮湿地CH_4排放通量产生类似于其对泥炭湿地和水稻田的显著抑制效应。在年尺度以及秋、冬季,两个施加K_2SO_4溶液处理显著增加了野慈姑湿地10 cm深度土壤间隙水SO_4~(2-)浓度。对于各个处理组,温度较高的夏、秋季CH_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温度相对较低的冬、春季(P0.05)。不同处理组CH_4排放通量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温度仍然是影响亚热带河口淡水感潮湿地CH_4排放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6.
超临界CO2萃取去除蛋黄粉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对去除蛋白黄粉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进行了研究,市购鲜鸡蛋去壳、分别收集湿蛋白和蛋黄,在45℃下分别真空干燥,得蛋白粉和蛋黄粉,取蛋黄粉装入高压釜中,进行超临界CO2循环萃取,通过正交试验得最佳工艺条件是:A萃取压力为31.5MPa,B萃取温度40℃,C被萃取蛋黄粉重300g,D萃取时间3h,所得蛋黄粉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中性脂的残留量质量分数仅为0.019%,与不含此类旨质的蛋白粉混合,制成几乎不含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高级绿色保健营养食品--鸡蛋粉。  相似文献   
87.
若尔盖高原是我国泥炭沼泽湿地的主要分布区、青藏高原的主要甲烷(CH4)排放中心。为了研究湿地微地貌环境对高原湿地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2014年5-10月, 采用静态箱和快速温室气体分析仪原位测量若尔盖高原湖滨湿地3种泥炭沼泽5种微地貌环境下的CH4排放通量特征。结果表明: (1)常年性淹水泥炭湿地洼地(P-hollow)和草丘(P-hummock)生长季平均CH4排放通量为68.48和40.32 mg·m-2·h-1, 季节性淹水的泥炭湿地洼地(S-hollow)和草丘(S-hummock)平均CH4排放通量为2.38和0.63 mg·m-2·h-1, 而无淹水平坦地(Lawn)平均CH4排放通量为3.68 mg·m-2·h-1; (2)湿地5种微地貌区CH4排放通量为(23.10 ± 30.28) mg·m-2·h-1 (平均值±标准偏差)), 变异系数为131%。分析显示这5种微地貌区CH4排放通量的平均值与其水位深度平均值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R2 = 0.919, p < 0.01), 表明水位深度是控制湿地微地貌区CH4排放通量空间变化的主要因子; (3) P-hummock、P-hollow和S-hummock的CH4排放通量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 Lawn和S-hollow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但5种微地貌区在夏季或秋季均观测到CH4排放通量峰值, 其影响因子可能与水位深度、土壤温度和凋落物输入密切相关; (4) P-hollow可能时常发生冒泡式CH4排放, 这可能导致过去低估了若尔盖高原湿地的CH4排放量。  相似文献   
88.
污水排放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湿地处理工农业和城市生活污水 ,是过去十多年来污水生物处理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大量的研究表明 ,湿地具有很强的处理污水的潜力[1]。红树林湿地是分布在热带和部分亚热带海岸的典型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排放污水和废水的便利场所。研究者认为 ,红树林湿地系统与其它类型的湿地一样具有潜在的净化污水的能力[2 ,3]。Ned well建议 ,红树林可以被更积极地加以利用和管理 ,作为整体污水处理设施的最后阶段 (理由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对营养富集和富营养化具有良好的耐性 ) ,将初级处理污水排放到红树林生态系统内 (传…  相似文献   
89.
为了探讨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技术与提取物的分级分离在萃取芸香活性成分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SC-CO2和乙酸乙酯萃取芸香中植物蜡和活性成分,并调查粒径和CO2流量对提取产量的影响。在250 bar、40℃条件下提取,并使第一个分离器冷却到-10℃,可获得较好的提取效率。当粒径较小时,提取过程更快,即内部传质控制该过程。分级分离可选择性去除表皮植物蜡,约占由SC-CO2处理产生的总提取物的77.5%W/W。第二分离器中的获得的提取物中活性化合物可达86.3%W/W。随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分析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低于SC-CO2提取物的萃取效率,主要是由于提取物中含有大量的植物蜡。本研究为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在萃取芸香活性成分方面的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0.
刺激Schaffer侧支,记录大鼠海马脑片CA_1区的突触前排放(presynaptic volley,PV)和突触后群锋电位(population spikes,PS),观察缺氧后PS和PV的变化及复氧30min后脑片PS的恢复,缺氧持续到PV消失1,2,3或4min,复氧后脑片恢复率分别为100%,11.5%,0%,0%。可见,缺氧后 PV 消失2min为损伤的关键时刻。提前1min终止缺氧,全部脑片的PS可以恢复,延迟1min终止缺氧,则全部脑片的PS不能恢复。这种方法是根据每个脑片的电反应确定其总的缺氧时间,故每个脑片的缺氧时间略有变动。与每次采用相同缺氧时间的传统方法相比,此方法脑片恢复率的稳定性与重复性均较好。用此方法发现美西律10和100μmol/L能增加复氧后PS恢复率,对突触功能的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