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88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11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2,4-二硝基甲苯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宁一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9):1733-1733
  相似文献   
992.
赵吕权  朱道弘 《昆虫学报》2013,56(6):622-629
为探讨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翅二型个体飞行与生殖发育间生理权衡的内分泌控制机理, 本研究调查了外用保幼激素Ⅲ(JH-III)与早熟素Ⅰ(P-I)对丽斗蟋翅二型个体飞行肌与生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成虫羽化后当日分别注射1, 5, 10和25 μg保幼激素7 d后, 显著促进了丽斗蟋长翅雌虫卵巢发育, 卵巢重量分别从对照组的16.8±11.4 mg/♀增加到43.9±10.7, 33.6±14.0, 56.8±7.6和 39.3±30.7 mg/♀; 但对卵巢内怀卵量无显著影响。相反, 外用保幼激素则诱发飞行肌降解, 1, 5和10 μg JH-III处理组飞行肌重量分别下降为12.9±4.7, 11.7±4.8和8.8±0.8 mg/♀, 显著低于对照组飞行肌重量(17.7±1.6 mg)。对短翅雌虫注射P-I时, 当注射的剂量超过50 μg/♀时, 能够显著抑制卵巢发育, 而低于50 μg/♀时则对卵巢发育无明显影响。外用JH-III对丽斗蟋长翅雄虫飞行肌、 精巢、 附腺的发育无明显影响; 外用P-I对短翅型雄虫精巢与附腺的发育也无明显影响。因此, 丽斗蟋翅二型雌虫与雄虫的飞行肌与生殖器官的内分泌控制机理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3.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机制,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荧光标记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F-MSAP,fluorescence-labeled 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4个龄期(卵、幼螨、若螨、成螨)基因组DNA中CCGG位点的胞嘧啶甲基化水平和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3种甲基化模式:无甲基化(TypeⅠ),半甲基化(TypeⅡ),全甲基化(TypeⅢ)在4个龄期均有出现,扩增的总甲基化位点共有641个,其中半甲基化率(TypeⅡ)均高于全甲基化率(TypeⅢ),各个龄期的平均总甲基化率(TypeⅡ+TypeⅢ)为16.01%,平均半甲基化率为10.24%,平均全甲基化率为5.77%。F-MSA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时期的二斑叶螨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采用蒸汽压提供湿度的方法研究了在施用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液及不同温湿度下汤普森被毛孢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的致死情况,并用灰色预测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试验条件范围内,完全二次方程的拟合效果较好;在温度为28.09℃、湿度为100%、浓度为250万个/mL时,致死率达到81.66%,防效最佳;较湿度而言,温度对被毛孢的影响更为显著;在高浓度或高湿度下,被毛孢对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综合评价,汤普森被毛孢对二斑叶螨的防效欠佳,若欲推广,尚需进一步的改良。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寻找一种快速检测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对阿维菌素敏感性的试验方法,本试验分别采用酶标板法、玻璃管法、离心管法、玻片浸渍法和培养皿封膜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处理后1、2、3和4 h时二斑叶螨的死亡率。结果发现,酶标板法和玻璃管法操作不方便;离心管法无法准确判断死亡与否;玻片浸渍法作用速度慢;培养皿封膜法方便快捷。据此得出,采用培养皿封膜法于处理后3 h观察结果,可以省时省力的测定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96.
《微生物学报》2011,(5):691
从2006年起,本刊采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全面实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查询等方式进行工作。欢迎广大作者通过登陆本刊网站进行投稿和查询。(1)远程投稿:请先登陆本刊网站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点击"作者投稿。如果您是第一次通过"远  相似文献   
997.
《微生物学报》2011,(7):964
从2006年起,本刊采用"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全面实行网上投稿、网上审稿、网上查询等方式进行工作。欢迎广大作者通过登陆本刊网站进行投稿和查询。(1)远程投稿:请先登陆本刊网站http://journals.im.ac.cn/actamicrocn,点击"作者投稿"。如果您是第一次通过"远程"给本刊投稿,请先进行"注册",注册成功后再进行投稿。如果曾在本刊网站投过稿,则可直接投稿。如果忘了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对一株分离自植物根际土壤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链霉菌IMS002进行菌株分类鉴定,通过活性追踪分离纯化并鉴定有机相中的活性物质。【方法】通过16S rDNA和5个不同基因(atpD,gyrB,recA,rpoB,trpB)串联聚类分析以及生理生化实验分析,对链霉菌IMS002进行菌株分类鉴定,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该株链霉菌的菌丝及孢子形态,以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指示菌进行生物活性追踪,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使用液质联用高分辨质谱仪、500 MHz核磁共振波谱仪以及圆二色光谱仪确定该物质的化学结构。【结果】IMS002经初步鉴定与产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ambofacien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经分离和纯化以及现代波谱技术分析,确定有机相中的抑菌活性组分为Borrelidin。【结论】链霉菌IMS002能够产生化合物Borrelidin,该化合物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甘草次酸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的机制。方法: 实验应用骨肉瘤细胞MG63作为研究对象,分5组。空白组、甘草次数组(50 μmol/L、100 μmol/L和200 μmol/L)、阳性对照组。每组6个复孔。空白组为不含有甘草次酸的DMEM的培养基,甘草次酸组分别加入50 μmol/L、100 μmol/L和200 μmol/L的甘草次酸,阳性对照组加入白藜芦醇(40 μmol/L)。将细胞接种于培养瓶内,当细胞进入生长平台期后使用0.1%的胰酶消化并按1×106 cells/ml的密度接种于96孔板中,继续培养24 h。采用甲基四氮唑蓝检测细胞的增长率,Annexin V / 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骨肉瘤细胞MG63的凋亡,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次酸孵育24 h后,各组的骨肉瘤细胞G63增殖率明显降低 (P<0.05)、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甘草次酸孵育48 h后,骨肉瘤细胞G63增殖率和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甘草次酸孵育24 h后,50 μmol/L甘草次酸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增高、100 μmol/L和200 μmol/L甘草次酸组的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降低(P<0.05),甘草次酸孵育48 h后,50 μmol/L组和100 μmol/L组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率显著升高,而200 μmol/组显著降低(P<0.05);甘草次酸孵育24 h后,50 μmol/L、100 μmol/L和200 μmol/L组的骨肉瘤细胞的凋亡率均显著降低 (P<0.05);而甘草次酸孵育48 h后,50 μmol/L、100 μmol/L组的骨肉瘤细胞的凋亡率也显著降低,而200 μmol/L组的凋亡率则显著升高。各剂量组间比较,200 μmol/L甘草次酸组的效果最佳,差异有显著性(P<0.05);孵育48 h后,200 μmol/L甘草次酸组的效果无论在骨肉瘤细胞的增殖率还是凋亡比例其效果均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甘草次酸对骨肉瘤细胞G63增殖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达到抑制骨肉瘤细胞MG63 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