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63篇 |
免费 | 449篇 |
国内免费 | 5010篇 |
专业分类
93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9篇 |
2023年 | 388篇 |
2022年 | 412篇 |
2021年 | 427篇 |
2020年 | 405篇 |
2019年 | 414篇 |
2018年 | 307篇 |
2017年 | 268篇 |
2016年 | 297篇 |
2015年 | 283篇 |
2014年 | 344篇 |
2013年 | 298篇 |
2012年 | 331篇 |
2011年 | 369篇 |
2010年 | 328篇 |
2009年 | 321篇 |
2008年 | 376篇 |
2007年 | 347篇 |
2006年 | 307篇 |
2005年 | 305篇 |
2004年 | 286篇 |
2003年 | 285篇 |
2002年 | 289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1篇 |
1999年 | 170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36篇 |
1996年 | 143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94篇 |
1992年 | 106篇 |
1991年 | 112篇 |
1990年 | 99篇 |
1989年 | 77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人为控制CO2浓度(700、400 μmol·mol-1)和氮素水平(120 kg N·hm-2),研究了CO2浓度增加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北界(辽宁庄河)栓皮栎幼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CO2浓度升高使栓皮栎幼苗叶片的形态、光合色素含量和氮含量有减小的趋势,暗呼吸速率较对照降低63.3%,可溶性糖增加2.6%.氮沉降对栓皮栎叶片的形态和光合色素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N含量增加而K含量降低,N/K值增加26.7%.CO2和N交互作用对幼苗叶形态和光合作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分别是对照的1.4倍和2.6倍,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分别降低65.9%和50.0%.CO2浓度升高和N沉降均对栓皮栎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导致栓皮栎分布界线北移. 相似文献
22.
联合应用生态制剂治疗老年肺部念珠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念珠菌肺部感染多因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滥用和基础病所致 ,治疗十分棘手 ,为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我们收集了近 4年来入院后病程迁延不愈 ,咳嗽不止并经痰培养 (3次以上 )证实为念珠菌感染的老年 (≥ 60岁 )病例 1 7例 ,就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治疗等问题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 )患有不同程度的原发病。(2 )年龄在 60岁以上。 (3)脓痰或支纤镜取痰连续 3次培养获念珠菌者。1 .2 方法 采用 3%过氧化氢溶液嗽口 ,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嗽洗 3次后 ,咯出或直接自支纤镜取痰标本接种于 TTC—沙保弱培养基 ,连续 3次 (3… 相似文献
23.
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与地形特征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下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及养分循环规律.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3个植被区(森林区、森林草原区、草原区)和5种地形部位(阴/阳沟坡、阴/阳梁峁坡、峁顶)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研究植被和地形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在不同地形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沟坡位置和阴坡高于其他坡位和阳坡.植被类型的变化对两个土层(0~10、10~20 cm)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坡向对表层(0~10 cm)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强于坡位,而在10~20 cm土层,坡位对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影响更显著.植被类型显著影响土壤C∶N、C∶P、N∶P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C∶P,坡向和坡位仅影响土壤C∶P和N∶P,植被类型的变化是影响土壤C∶N的主要因素.同时,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大于地形因子.标准化主轴分析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具有内稳性,特别在草原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具有更加严格的约束比例.在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或许可以作为判断养分限制的另一个有力工具,若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N∶P与植物叶片N∶P配合使用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加精确地判断黄土丘陵区的土壤养分限制情况. 相似文献
24.
生态足迹方法为定量计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论文将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外最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方法对广西北部湾地区从1998年到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的生态足迹动态分析方法,加强了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对地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反应。1998~2005年期间,广西北部湾地区,土地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但是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增加趋势,出现生态赤字,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仅林地资源与建筑用地资源还有少量人均盈余。 相似文献
25.
26.
乳酸杆菌作为阴道微生态的一部分,控制并拮抗着阴道内其它细菌的生长。阴道内占优势的乳酸杆菌可通过竞争黏附、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刺激免疫系统等机制拮抗大肠埃希菌、淋球菌、加德纳菌、白色念珠菌、阴道毛滴虫等多种致病微生物的感染。目前我们关于益生菌乳酸杆菌生物拮抗作用的知识仍不完整,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矛盾现象,为新型微生态制剂的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7.
浙江丽水生态示范区植物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1999年底被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全国第4个生态示范区的丽水市(包括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遂昌县,庆元县,青田县,龙泉市和景宁畲族自治县),由于地形复杂,原生,次生林等保存较好,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笔者根据多年来对该地区的资源调查和标本采集统计,已知有维管束植物206科,94属,2881种,其中蕨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中国东半部仅次于台湾和海南,尤其是鳞毛蕨属和复叶耳蕨属可以认为是在我国的一个分布中心,种子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与邻近周边地相比也占有明显优势,区内珍衡濒危植物众多,区系起源古老,不乏古老的种,属及残遗种,且区系成分复杂,来源于多种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28.
陕南茶树栽培区域生态与地方品种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南秦巴山区是亚热带北缘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复杂,地区差异性大,茶树栽培与引种受到一定限制。大致以汉江谷地粮作区为界,南部大巴山北麓低山丘陵区为适栽区;北部秦岭南麓低山丘陵区则为次适栽区。地方茶树群体品种有7个,约由28个地方品种组成,呈斑、块状分布。 相似文献
29.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生长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黄荆(Vitex negundo)和檵木(Loropetalumchinense)的解剖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两区的黄荆叶片表皮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1)两地的黄荆叶片背面均有浓密的绒毛,但致密程度有差异,岩溶区黄荆叶片的气孔深藏于绒毛间隙,这种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因岩溶干旱带来的水分缺失.(2)岩溶区黄荆和檵木的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的厚度以及栅栏组织的致密程度均大于非岩溶区,这些特征有利于减少水分蒸腾.(3)岩溶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的维管组织发达程度高于非岩溶区,有利于在蒸腾减小的情况下促进水分运输和营养元素的迁移,说明2种植物叶片结构特征在不同生境区的改变是其长期在岩溶区干旱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适应性变化. 相似文献
30.
榆中贝母(Fritillaria yuzhongensis)生长于马啣山的高山地带,全生育期约100 d左右,是一种生育期较短的类短命植物。在果实成熟时,种子的胚发育不全,具有后熟作用的特点,包括形态后熟和生理后热两个阶段;因此,需要一定时期的低温处理,才能完成后熟过程,以解除休眠,促使种子发芽。本试验表明:榆中贝母完成形态后熟过程的最佳温度是7℃左右,经过100d以上的低温处理才能使原胚发育成熟,继续在7℃低温下处理70d以上,才能完成生理后熟过程。榆中贝母种子休眠时间长,需要经过170d以上的低温处理,种子才能萌发。本试验结果为榆中贝母种子的萌发提出了适宜的温度范围和低温处理时间,为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缩短栽培年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