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1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32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7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人们对肝细胞生成素(HPO)及其家族的认识起源于对肝再生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自然界中存在一个HPO家族。近年来,人们对该家族的分子:E10R、ERV、9GL、HPO等进行了系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该家族的分子具有巯基氧化还原酶的功能,在细胞质内参与二硫键的形成,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及凋亡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82.
莱阳茌梨果实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有80%分布于细胞溶质部分,11%分布于线粒体中,约6%存在于更小的亚细胞颗粒中。该酶只催化邻二元酚的氧化,对一元酚及间、对二元酚不起催化作用。邻—香豆酸为该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Ki为 0.36mmol/L。苯甲酸为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Ki为0.27 mmol/L。  相似文献   
983.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脂肪酸对肝细胞系脂质积累、细胞损伤的影响,选择合适诱导试剂及肝细胞系建立一种具有严重细胞损伤及炎症反应的晚期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体外细胞模型。方法:以油酸(OA)或棕榈酸(PA)或其混合物分别处理HepG2和LO2细胞,以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以油红O染色及甘油三酯酶法检测细胞脂质积累程度;以qRT-PCR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纤维化相关蛋白、自噬相关蛋白、炎症因子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0.25 mmol/LPA作用HepG2细胞24 h可显著诱导甘油三酯(TG)和脂质积累,但对LO2细胞无明显影响;0.25 mmol/L PA处理两种细胞系可诱导显著的细胞损伤及炎症,OA可缓解PA对细胞的损伤作用。结论:利用PA处理HepG2细胞可引起一定程度的脂质积累,诱导显著的细胞损伤及炎症,是合适的MAFLD体外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84.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为遗传标记分析了环渤海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9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126只个体经PCR扩增测序获得654 bp的COⅠ基因序列,41个多态位点产生2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 899±0. 013,核苷酸多样性为0. 013 3±0. 006 8。种群遗传多样性与纬度(r=-0. 808,P <0. 05)及年平均温度变异系数(r=-0. 795,P <0. 05)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红条毛肤石鳖适应低纬度及温度稳定的海洋环境。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83. 26%,P <0. 001)。系统发生树与单倍型网络图没有呈现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种群历史动态结果显示,红条毛肤石鳖在早更新世晚期(第二温暖期)间冰期经历了种群扩张。  相似文献   
985.
本文采用纳滤分离低浓度乙醇水溶液中迷迭香酸,分析其分离行为并探索富集可行性。结果表明:乙醇浓度对纳滤膜通量和迷迭香酸截留率均有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在保障分离效率及截留率的前提下,优化参数为溶质浓度0.41 mg/mL,乙醇浓度20.00%,截留分子量450 Da,迷迭香酸截留率93.81%,预测值较接近与理论值误差较小,数学模型准确可行。通过工艺对比,纳滤富集工艺相较于传统减压浓缩,迷迭香酸保留率提高35.1%,技术优势明显。结果还表明,乙醇水溶液环境下,长周期使用纳滤膜存在溶胀或污染的不可逆性,迷迭香酸截留率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纳滤膜组件分离性能的耐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86.
为了研究拐枣总黄酮(TF)最佳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实验选择料液比、提取时间和乙醇浓度为自变量,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法进行3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以拐枣总黄酮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并采用D101大孔树脂对总黄酮进行进一步富集纯化,在此基础上研究拐枣总黄酮体外抗XO活性。结果表明,拐枣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5.0 mL/g、提取时间1.85 h、乙醇浓度53.0%,在此条件下,拐枣总黄酮的平均提取率可达到2.56%。体外活性结果表明,我们首次发现拐枣总黄酮具有显著的抗XO活性,其IC_(50 )为18.63±1.67μg/mL。本研究可为从拐枣中寻找和发现天然抗XO活性分子提供参考,同时可为拐枣的开发利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87.
以花生壳为研究对象,探索其防治胃炎、胃溃疡的可能性和作用机制。用乙醇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总黄酮含量为29. 5%,其中木犀草素占总黄酮的84. 6%。脲酶活性研究表明,花生壳提取物具有较好抑制作用,IC50达到48. 1±2. 7μg/m L,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动力学亲和分析显示花生壳与脲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KD为0. 11±0. 02μg/m L)。与木犀草素的折合活性相比,花生壳提取物具有更高的脲酶抑制活性,表明提取物中还存在其他具有脲酶抑制活性物质,并与木犀草素存在协同增效作用。主要活性成分木犀草素与脲酶活性点的Ni离子和周围的氨基酸残基存在强的配位键和氢键相互作用,占住脲酶活性点而导致脲酶失活。  相似文献   
988.
以大肠杆菌为宿主,构建了以葡萄糖和木糖为底物获得乙醇酸、乳酸和3-羟基丁酸共聚酯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过表达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核酮糖激酶、醛缩酶、醛脱氢酶、丙酰辅酶A转移酶、β-酮硫解酶、乙酰乙酰辅酶A还原酶和聚合酶等。在此基础上,表达聚羟基脂肪酸酯颗粒结合蛋白,提高了聚合物的合成,重组菌的细胞干重达到3.73g/L,含有38.72wt%的共聚酯。采用混菌共培养策略,实现以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物为底物合成共聚酯,摇瓶实验中细胞干重达到4.01g/L,含有21.54wt%的聚合物。文中提供了一种以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物为碳源合成聚合物的方法,为下一步纤维素水解物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89.
LED不同光强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两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材料,测定和分析了LED红蓝1:9复合光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探索了LED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ZR含量和POD活性,以及最低的MDA含量,但可溶性糖含量、IAA含量和GA含量最低; 15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ABA含量,且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最低; 2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SOD活性,但POD活性最低,且MDA含量最高; 25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IAA含量、GA含量和CAT活性; 3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游离氨基酸含量、ABA含量、ZR含量和CAT活性均最低。与其他处理相比,250μmol·m~(-2)·s~(-1)处理更利于提高长林4号油茶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培育油茶苗较为理想的光强。  相似文献   
990.
在由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构建的维生素C两菌一步发酵体系中,为了强化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对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生长和产酸的促进作用,文中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中构建硫辛酸合成功能模块。由含硫辛酸功能模块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组成的两菌一步体系,能减轻普通生酮古龙酸杆菌单菌培养时的生长抑制,强化两菌的互作关系,使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的产量提高到73.34 g/L(对照组为59.09 g/L),醇酸转化率提高到86.0%。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维生素C两菌一步发酵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