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6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古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多毛蚤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采自经省神农架林区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1903-新种,巫山古蚤Palaeopsylla wushanensis sp.nov.,模式标本存于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2.
本文记述盖蚤属Callopsylla一新种,囊形盖蚤Callopsylla bursifoma sp.nov.。新种采自青海省囊谦县的针叶林中,宿主为灰鼯鼠和小飞鼠。  相似文献   
103.
本文报道袋衣属中两个新种,即亚霜袋衣(Hypogymnia subpruino Chen)和丽江袋衣(Hypogymnia lijiangensis Chen),并从形态和化学相结合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4.
丽江木家桥新发现的旧石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丽江木家桥发现为数不多的旧石器材料中石球占大多数,这一发现进一步密切了西南和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5.
介绍一种简便的蚤类DNA分离制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善青 《昆虫知识》1992,29(2):122-123
  相似文献   
106.
温湿度对秃病蚤蒙冀亚种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俊  李尚君 《昆虫知识》1992,29(1):44-46
试验表明:在相对湿度为76%、温度在17~29℃范围内,蚤的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35℃时对成蚤前各虫态均具有较强的致死作用。11℃时蚤在57.4天内完成了卵和幼虫期的发育,前蛹期发育了70天以上仍未蜕皮成蛹,但在升温(23℃)70天后仍可羽化。在17、23和29℃时成长率分别为57%、84%和44%。在温度为23℃,相对湿度低于53%时蚤不能完成幼虫期发育。相对湿度为100%时因霉菌污染而使幼虫死亡。湿度对孵化率、幼虫发育历期及成蚤的大小、寿命具有一定的影响。该蚤的最适发育温度在23℃左右,相对湿度在87%左右。  相似文献   
107.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08.
潘小军 《昆虫学报》1993,36(3):347-353
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鞋形共系蚤Syngenopsyllus calceatus (Rothochild)、无值大锥蚤Macrostylophora euteles (Jordan et Rothschiold)和不等单蚤Monopsyllus anisus(Rothechild)的阳茎体侧面、背面和腹面。其中三种蚤阳茎体的背、腹面和无值大锥蚤阳茎体的侧面形态结构是首次报道。鞋形共系蚤有一对明显的阳茎囊突和一对与其相连的"c-骨片", 首次报道该蚤具有前距。无值大锥蚤具一对“茄形骨片”,阳茎钩突末端分为长而宽的腹叶和短而末端尖的背叶,阳茎内突后半部分特化为“后阳茎内突”。三种蚤的钩突桩略呈牛角形,由后弯向前。三种蚤阳茎体的形态结构差异显著,指出了它们是分类上值得注意的特征。认为交配时阳茎杆只在一定范围内作定向滑动。将阳茎体从蚤体内解剖出来,并且观察其背腹面,有助于清晰、完整和准确地观察其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09.
报道采自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大锥蚤属MacrostylophoraEwing,1929一新亚种,即河北大锥蚤神农架亚种Macrostylophorahebeiensisshennongjiaensis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湖北省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媒介昆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110.
湖北大巴山东部蚤类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常规与沿雪线调查方法,对大巴山东部具代表性的7个不同海拔梯度及6个不同生境类型,连续进行了11年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获得的8科28属51种9 974只蚤类中,有25种隶属于古北界,占49.02%,21种属于东洋界,占41.18%,5种广布,占9.80%; 经个体数量区系处理,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数量(37.97%,50.30%)并不完全与物种区系相吻合,但东洋蚤类区系数量与古北物种区系相当;2)大巴山东部蚤类垂直分布的区系特点是,1 500 m以下东洋成分占绝对优势,1 600~2 300 m古北成分达44.82%~56.41%,但个体区系数量却在33.47%~60.16%之间,物种区系成分与数量区系分布并不完全一致; 一些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仍可分布到这一地带;当海拔上升到2 600 m,古北成分已稳定达55.00%,此地带已不见东洋界特有指示性质的巴山盲鼠蚤和它的寄主猪尾鼠的踪迹,当海拔上升到2 800~2 980 m,古北成分和个体数量分别已达65.00%和89.51%;3)在大巴山东部51种蚤类中,有24种在秦岭有分布,占秦岭已知34种的70.58%,两座山系古北成分也相当,分别为49.02%及52.94%。最后按区系、宿主动物、植被带谱和地理状况相近原则,对张金桐等(1989)对秦岭南坡的蚤类海拔高度划线1 000~2 000 m进行修订,并上移至2 600 m左右地带,修订后的划线,其具体位置及走向大体与暗针叶林的下限保持一致。此线以上,无论蚤种或是数量都以古北界成分为主,低于此线,古北、东洋成分和一些特有指示性质的种类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