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6篇 |
免费 | 95篇 |
国内免费 | 673篇 |
专业分类
23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51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05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98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19篇 |
2007年 | 101篇 |
2006年 | 99篇 |
2005年 | 75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91篇 |
2002年 | 86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66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5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实验研究了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土壤结皮中分离纯化培养出的11株与微鞘藻(Microcoleus)形态接近的丝状蓝藻,通过形态特征、16S rRNA和ITS二级结构相结合的多相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验藻株隶属于微鞘藻科(Microcoleaceae)的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束脉藻属(Symplocastrum),其中包括2个中国新记录种:斯坦微鞘藻(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和细长束脉藻(Symplocastrum flechtnerii),另外还有具鞘微鞘藻(Microcoleus vaginatus)和类似斯坦微鞘藻的存疑物种。藻丝多少与排列方式、细胞大小与末端细胞形状,以及16S rRNA系统发育位置是确定微鞘藻(Microcoleus)与束脉藻(Symplocastrum)属于不同物种的关键依据, ITS二级结构是区分属内不同物种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2.
采用不同生长时期的藻细胞、藻源型有机物(AOM)及原藻液进行过滤实验,研究不同生长时期的藻源污染物对膜污染的影响特性及机制。利用UMFI法分析不同生长时期的藻细胞、AOM及原藻液的污染程度;采用CRITIC分析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的AOM和藻细胞在混合过滤过程中对膜污染的贡献率,同时采用混合污染堵塞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时期的原藻液不同过滤阶段的主要污染堵塞类型。结果表明, 3个生长时期的藻细胞及AOM的膜污染程度均为对数期最轻;值得注意的是,在原藻液过滤过程中藻细胞及AOM的膜污染贡献率随着生长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AOM的污染权重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不断减小,而藻细胞的污染权重随着生长时期的延长不断增大。不同生长时期的原藻液过滤过程中均呈现两段式污染堵塞类型,并且后段均为滤饼堵塞。研究不仅阐明了藻源型污染物特性对微滤处理高藻水膜污染的影响机制,同时也为改善膜污染的技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藻-菌生态系统代谢功能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研究了一些生态因子对藻-菌(A+B)生态系统代谢有机碳(C6H12O6)、NH3-N和无机磷(IP)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藻-菌生态系统中藻(A)或菌(B)的起始数量一定时,其代谢C6H12O6的速率,随与之组合的B或A的起始数量增加(数量比则相应降低)而增加.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A+B系统代谢上述3种营养物质的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黑暗下C6H12O6的平均代谢速率较光照下高12.3%(P<0.05),IP和NH3-N的平均代谢速率则分别较光照下低14.4%(P<0.05)和16.2%(P<0.001).在A+B系统和A、B单培养物中,3种营养物质的代谢速率均随有机负荷量增加而增加,而且A+B系统的代谢速率分别高于单培养的A和B,其中NH3-N代谢尤为显著.文章还就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4.
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可溶性蛋白毛细管电泳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技术分离分析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可溶性蛋白的方法.方法河北永年石英毛细管柱57cm i.d×75μm o.d;有效长度50cm.运行缓冲液50 mmol*L-1 pH7.2磷酸缓冲液;分离电压20KV;运行温度20°C;分离时间20min;检测波长280nm;压力进样,5MPa×10s.结果所建立的毛细管分离分析方法将10多种盐生杜氏藻可溶性蛋白有效分离,迁移时间及峰高重现性分别小于2%及10%.结论所建立的毛细管分离分析方法简单、方便价廉和快速.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家畜放牧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开展藏系牧羊轮牧试验,调查植被物种多样性,观察藏系牧羊采食速率、觅食速率和采食时间,并计算藏系牧羊日采食量。结果表明:两年间,植物物种丰富度与藏系牧羊采食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觅食速率、采食时间和日采食量对放牧率响应敏感(P<0.05),呈夏秋增冬春减的趋势。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与藏系牧羊的采食时间显著负相关(P<0.05);在暖季或8羊/hm2放牧率下植物Shannon-Wiener指数与藏系牧羊日采食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ilelou均匀度指数与藏系牧羊采食速率和采食时间显著负相关(P<0.05);在暖季或8羊/hm2放牧率下Pilelou均匀度指数与藏系牧羊日采食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植物物种丰富度对藏系牧羊放牧行为贡献较大,且放牧藏系牧羊的采食速率和采食时间比觅食速率和日采食量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响应更敏感,以用植物物种丰富度为自变量可以更好预测藏系牧羊放牧行为。放牧管理通过影响植被物种多样性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藏系牧羊放牧行为。放牧行为不仅是评价草地营养价值和家畜生产力的关键指标,也是草地健康管理的基础。因此,明确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藏系牧羊放牧行为的互作机制有助于更好的提高藏系牧羊地生产力,维护草原生态健康。 相似文献
106.
以盐生杜氏藻为实验材料,采用f/2培养基,设置了8个盐度(15、20、25、30、50、70、90、110)处理,分盐度改变前(A)和盐度改变后(B)两个实验阶段,研究了盐生杜氏藻在不同盐度处理下的生长情况,测定了藻液的OD值、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A阶段,几个较低盐度(15、20、25和30)处理生长状况较好,其中又以盐度20的处理最好;余下的处理,盐度越高,其生长所受的影响越大。B阶段,盐生杜氏藻的生长进入平台期后,50、70、90、110几个盐度较高处理的细胞密度、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超过了作为对照的盐度20的处理。且B阶段末期,先前盐度15的处理蛋白质、糖的积累量,与A阶段末期相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其余盐度处理组的蛋白质、糖含量则分别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107.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对海洋微藻的生态毒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96h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对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三种海洋微藻的致毒效应,探讨了三种海洋微藻对DMP的耐受性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DMP对三种微藻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在DMP的处理浓度分别为0.1、10、40、80和200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DMP生长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2.9~93.1%、42.1~82.2%和61.9~92.2%。DMP对对杜氏盐藻、绿色巴夫藻和三角褐指藻的EC50值分别为103.3、43.9和0.12mg·L-1。 相似文献
108.
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是近年来发现能够引起水华的一种优势淡水蓝藻, 可产生蓝藻毒素,由其引发的水质危害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探讨环境因素与拟柱胞藻生长状态的关系, 设计采用温度(25, 30, 35 ℃)、光照(2000, 3000, 4000 lx)、盐度(0, 4, 8)与pH 值(7.2, 8.2, 9.2)四种环境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 分析在不同环境因子条件下拟柱胞藻的比平均生长速率, 最高藻丝密度, 叶绿素a(Chl-a)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含量。研究结果表明, 在9种环境因子组合中, 除温度25℃、光照4000 lx、pH 9.2 及盐度8, 拟柱胞藻不能生长外, 其余条件均能生长。藻丝生长速率、藻丝密度及光合色素的影响程度上, 盐度影响最大, 其次是pH 和温度, 光照影响最小。拟柱胞藻藻丝最佳生长的环境条件为温度30℃, pH 8.2, 光照4000 lx 及盐度0。 相似文献
109.
层理鞭枝藻(Mastigocladus laminosus PCC7603)藻蓝蛋白β-CPC和藻红蓝蛋白β-PEC中均存在2个藻胆色素结合位点(Cys-84和Cys-155),可与藻蓝胆素(简称PCB)发生共价偶联反应,已有研究证实编码基因为alr0617的裂合酶CpcS1是催化Cys-84与PCB共价偶联的裂合酶。在研究Cys-155与PCB共价偶联的过程中,通过BLAST软件同源性对比分析后,筛选出4个基因:cpcT1、cpcT2、cpcS1、cpcS2,其中基因cpcT1和cpcS2,利用分子克隆的技术,根据实验需要转到载体pCDFDuet上,通过DNA电泳和蛋白质电泳挑选出正确的克隆。此4个基因对应的质粒与在大肠杆菌内生成PCB必需的质粒pACYCDuet-ho1-pcyA,以及质粒pET-cpcB(C84S)或pET-pecB(C84A),共同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内,进行体内重组,得到各重组蛋白,经过亲和层析柱提纯并透析,过滤掉金属离子,纯化透析后的蛋白经过活性比较、蛋白质电泳以及锌染色、蛋白质变性等试验以及荧光和紫外吸收光谱等鉴定,通过与相应文献中PCB光谱的比对,确定编码基因为all5339的裂合酶CpcT1能高效地催化Cys-155与PCB共价偶联,而其余3个基因不能起到催化作用。由此,能催化脱辅基蛋白β-CPC和β-PEC的两个位点共价偶联PCB的裂合酶均被发现。实验对于研究藻胆蛋白的生物合成、光合作用捕光机理以及藻胆体的组装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0.
杜氏盐藻细胞质膜具的氧化NAD(P)H,还原Fe(CN)^3-6和O2的氧化还原系统。当Fe(CN)^3-6浓度为0.6mmol/L,氧化NADH的Km为96μmol/L,Vmax为159nmol10^-8cellsmin^-1,最适pH为8.5。TritonX-100可促进NADH和Fe(CN)^3-6的氧化还原活性。NADH能促进藻细胞的氧吸收,最适pH为8.5。在无外源电子供体存在时,细胞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