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3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报道了中国兰科(Orchidaceae)石豆兰属(Bulbophyllum)一新记录种:旒带石豆兰(B. lemniscatum C. S. P. Parish ex Hook. f.),对该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提供彩色图片。旒苏石豆兰的花形态十分特别,在萼片背面生有一个长带状附属物,附属物由6~8条纵向褶片包围中轴形成。  相似文献   
182.
为探究不同倍性杂交兰(Cymbidium hybrid)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差异,对低温胁迫下(昼温10℃、夜温4℃)二倍体杂交兰以及四倍体杂交兰株系T1和T2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MDA和叶绿素含量,O-·2产生速率以及SOD、POD和CAT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二倍体和四倍体杂交兰的耐低温特性差异。结果显示: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二倍体杂交兰和四倍体杂交兰株系T1和T2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O-·2产生速率以及POD和CAT活性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叶绿素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分别在胁迫后第9天和第6天达到峰值。在常温(25℃)下恢复生长3d后,二倍体杂交兰和四倍体杂交兰株系T1和T2幼苗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MDA含量,O-·2产生速率以及SOD、POD和CAT活性均降低,而叶绿素含量升高。总体上,二倍体杂交兰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SOD、POD和CAT活性的增幅明显小于四倍体杂交兰,MDA含量和O-·2产生速率的增幅则大于四倍体杂交兰,而叶绿素含量的降幅则明显大于四倍体杂交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四倍体杂交兰叶片中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均较高,其对低温的耐性强于二倍体杂交兰。  相似文献   
183.
亨利兜兰     
亨利兜兰(Paphiopedilum henryanum Braem)为地生或半附生兰。植株丛生。叶基生,通常3枚,二列状;叶片狭长圆形,长12~17cm,宽1.2~1.7cm,先端钝,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或有时在基部有淡紫色晕,背面有龙骨状突起,基部渐狭成叶柄状并对折而彼此套叠。花葶直立,绿色,长16~22cm,  相似文献   
184.
为建立鹭兰(Habenaria radiata)种子繁殖法,对无菌培养条件下的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进行了观测,并对无菌繁殖获得的球根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鹭兰种子不进行处理难以无菌培养发芽,种子通过75%乙醇10 s+1% NaClO 10 min处理,或者40 kHz超声波2.5 min+1% NaClO 10 min处理,在1/2MS培养基的发芽率可达58%以上;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GA-3 1 mg·L-1对叶片生长有促进作用,添加IAA 1 mg·L-1对根生长和球根形成有促进作用,球根形成率达55%;无菌繁殖的球根贮存至春季盆栽,成苗率约72%。  相似文献   
185.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食管功能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的GERD患者500人,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分为兰索拉唑组和法莫替丁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并采用超声内镜测定食管运动功能的在服药前后的变化.结果:兰索拉唑组有效率为89.2%,法莫替丁组有效率为78.4%,二者进行比较,X2=16.8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兰索拉唑组与法莫替丁组治疗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43,X2=5.223,X2=4.028,X2=3.988).兰索拉唑组顶端收缩指数、收缩周期、顶端被动扩张管腔的最大截面积与法莫替丁组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1,t=3.982,t=4.028).兰索拉唑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8%,法莫替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11.5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兰索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应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6.
分离合子和原胚可以为植物受精和胚胎发生提供很好的研究材料, 因此具有重要意义。用酶解-振荡法分离出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受精后胚囊, 然后以显微解剖获得合子和原胚。酶解液组成为0.7%–1.3%纤维素酶、0.6%–1.0%果胶酶和10%甘露醇, pH值为5.8, 酶解时间0.5–3.0小时。在分离的早期原胚和接近成熟的球形胚中, 珠孔端均有较发达的胚柄吸器。实验获得了对五唇兰胚胎发育的新认识, 合子和原胚的成功分离也为进一步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7.
兰科植物的种子原地和迁地共生萌发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开展兰科植物种子和共生真菌研究的有效方法。该研究对兰属(Cymbidium)附生植物硬叶兰(C. mannii)开展了种子的迁地共生萌发研究, 试图获得其种子萌发的有效真菌。利用硬叶兰成年植株根部周围的树皮、苔藓、枯枝落叶、腐殖质等作为培养基质, 进行种子的共生培养。在培养133天后, 成功地获得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已萌发种子、原球茎和幼苗, 并从原球茎中分离得到一种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真菌。用所分离到的FCb4菌株和一种从兜唇石斛(Dendrobium aphyllum)分离到的胶膜菌属(Tulasnella) FDaI7菌株和硬叶兰种子在燕麦琼脂培养基上进行共生萌发, 设置不接菌作为对照处理, 以检验FCb4菌株对硬叶兰种子萌发的有效性。经过58天的培养, 不接菌的对照处理中种子没有萌发, 接种FCb4和FDaI7菌株的处理都有很高的种子萌发率, 两种接菌处理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种子萌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暗培养条件下, 种子萌发形成原球茎后, 表现出生长停滞的趋势, 仅有很少的原球茎继续生长达到幼苗阶段, 说明原球茎发育后期与幼苗发育阶段需要光照。在光照条件下, 接种FCb4菌株处理中达到幼苗阶段种子的比例为(25.67 ± 9.27)%, 显著高于接种FDaI7菌株处理的(3.04 ± 2.27)% (W = 56, p = 0.026, Mann-Whitney U-test), 表明此研究中分离到的瘤菌根菌属真菌能有效地促使硬叶兰种子萌发并生长发育到幼苗阶段。  相似文献   
188.
科士兰是20世纪的科学大师之一,他提出了诱导契合学说、阐明了细菌趋化作用原理,为提升《Science》杂志科学声誉等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介绍科士兰的生平,从而能够对他的科学生涯和科学思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9.
黄花杓兰云南中甸居群遗传结构及克隆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云南中甸的6个黄花杓兰( Cypripedium flavum )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结构及克隆多样性研究,其中两个居群用样方取样法分析其克隆空间结构.POPGENE软件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引物共产生104个位点,其中86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为82.69%.黄花杓兰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物种水平上, He=0.2884, Ho=0.4312;居群水平上,P=64.59%, He=0.2449, Ho=0.3606),黄花杓兰居群的遗传分化不大( Gst=0.154),居群间基因交流较为频繁( Nm=2.7460).居群的克隆多样性水平高( D=0.9638-0.9960,G/N=0.83-0.96),同一克隆的分株相邻,克隆生长延伸范围狭窄.黄花杓兰居群之所以保持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与其既能通过实生幼苗增加基因的杂合度,又能通过无性分株把杂合体固定下来有关.  相似文献   
190.
大花蕙兰与兰属植物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进行了大花蕙兰、墨兰、建兰、纹瓣兰、兔耳兰等兰属植物的种间远缘杂交实验.在52个杂交组合中,86.5%的杂交组合具明显的子房膨大和果荚发育,但授粉4个月后未变黄落果的杂交果仅占组合数32.7%,经胚胎培养获得植株的杂交组合只占组合数的19.2%.大花蕙兰×墨兰与墨兰×大花蕙兰的杂交成功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