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4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5)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I型(IL-1RI)在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的分布及共存状况。方法 采用相邻切片的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法,在两张相邻脑冠状切片上分别显示mGluR5与IL-1RI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通过显微摄像确定mGluR5/IL-1RI双标神经元。结果 切片上mGluR5阳性产物为蓝黑色,定位于细胞膜上;IL-1RI阳性产物为棕黄色,主要定位于细胞膜,也存在于神经元内。在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锥体细胞层均存在较丰富的mGluR5及IL-1RI阳性神经元。在大脑皮质,有部分神经元内mGluR5与IL-1RI共存;在海马锥体细胞层,mGluR5及n1RI阳性反应细胞密集,分布区重叠,很可能也存在二共存的神经元。结论 大鼠大脑皮质内存在mGluR5及IL-1RI共存神经元。本研究的结果为免疫神经调质在神经元内相互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孙平  赵新全  赵亚军  徐世晓  赵同标  赵伟 《生物技术》2003,13(5):54-54,F003
重点介绍了犁鼻神经元的研究现状,尤其是犁鼻神经元的特点及其对信息素响应格局的研究,免疫细胞化学、基因敲除法、染色体工程法等先进实验技术的运用,为进一步揭示犁鼻神经元对气味刺激的响应和犁鼻神经元之间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93.
5 脂氧酶(5 LOX)是催化花生四烯酸形成白三烯的关键酶.它除了存在于外周参与炎症反应外,在中枢神经系统也大量表达.在中枢的表达主要受褪黑素和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尽管其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大量研究表明,5LOX参与了生理状态下的脑细胞增殖,并在神经元退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5 脂氧酶途径可能成为研究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994.
研究胍丁胺(agmatine,AG)对培养脊髓神经元的作用及谷氨酸(glutamate,Glu)损伤后的影响,探讨其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分离培养胚胎大鼠脊髓神经元,3d后加入不同浓度的AG(0.5~80mg/L)继续培养12、24、36h,接着采用四甲基氮唑蓝法和中性红法分别测定胍丁胺对细胞存活率以及毒性的影响.在加入AG的同时给予2mmol/LGlu对细胞进行损伤,建立体外的损伤模型.然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Neu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四甲基氮唑蓝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342和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率,同时对神经元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变化检测,最后对各组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AG作用浓度低于40mg/L对正常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的存活没有明显的影响,而80mg/L的AG对神经元生长有毒副作用.在给予Glu损伤后,细胞生长状态较差,细胞出现退化,而且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细胞坏死和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同时给予AG干预(AG-Glu组),细胞生长较正常培养的细胞生长状态略差,但明显优于Glu组,而且细胞凋亡和坏死率降低,细胞存活率增高,MDA含量减少(P<0.05).结果提示AG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神经递质或调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对神经元的生长没有毒副作用,而在Glu诱导损伤条件下,能够抑制Glu诱导的损伤.其发生机制可能与AG通过拮抗N-甲基-M-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阻断或抑制Glu的氧化毒性的级链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95.
郭敏  陈素  刘向明 《中国科学C辑》2008,38(12):1130-1142
通过在体动物实验, 在整体水平上确证龙血竭的镇痛效应及产生此效应的药效物质. 对完整Wistar雄性大鼠模型, 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 观察龙血竭及其化学成分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龙血素B, 以及这3种成分的各种组合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的脊髓背角广动力范围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应用等效剂量概念, 在药物量效关系曲线Hill系数相异的情况下, 导出了判定3种药物相互作用性质的相加等效曲面方程. 基于这些方程和Tallarida所建立的判定具有不相似量效曲线的2种药物相互作用性质的等效线方程, 确定3种成分在不同的组合方式下调制广动力范围神经元诱发放电活动时的相互作用性质. 结果表明, 龙血竭及其3种成分均对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具有浓度依赖的抑制作用, 但描述3种成分量效关系曲线的Hill系数各不相同. 各种组合中只有剑叶龙血素A、剑叶龙血素B和龙血素B的组合能够产生与龙血竭类似的抑制效应, 且这3种成分在联合抑制广动力范围神经元的诱发放电频率时具有协同作用. 上述结果说明, 龙血竭能通过3种成分的相互作用在脊髓水平干预痛觉信息的传导和加工, 进一步证实了其镇痛效应的药效物质是这3种成分的分子组合.  相似文献   
996.
特征捆绑的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征捆绑问题一直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将噪声神经元模型的思想、贝叶斯方法和脉冲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并引入竞争机制,提出了一个特征捆绑的计算模型.Bayesian Linking Field模型,对视感知中的特征捆绑问题进行研究.实验证明本研究的模型很好地完成了视觉感知中特征捆绑的任务,并给感知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Epo治疗组(又分为高剂量A组、低剂量B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及假手术组(D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参考Longa的5分制法在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评分,TTC染色法观察线栓侧的梗死体积,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HE染色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病理变化,TUNEL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观察p53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梗死,24h后缺血中心区及周围区均可见到p53蛋白表达.缺血再灌注6h内给予Epo可显著改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减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减轻病理学变化及神经细胞凋亡.结论:Epo通过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发挥脑保护作用,P53蛋白参与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机制.  相似文献   
998.
科学网消息: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表明,能够影响机体痛觉的神经受体TRPV1在大脑的学习和记忆中也起到特定作用。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治疗记忆损失和癫痫症提供新的药物标靶。相关论文发表在3月13日的《神经元》(Neuron)杂志上。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对33例脑梗死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进行测定;用电化学发光的方法对NSE含量的观察,并比较ACI患者在不同病情、不同梗死面积时的血清S100β蛋白和NSE含量变化,采用Pearson法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S100β蛋和NS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随着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增高和梗死面积的增加,血清S100β蛋白和NSE含量亦明显升;S100β蛋白水平和NSE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S-100B蛋白浓度均明显增高。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可作为疾病诊断、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影像学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000.
日本沼虾脑神经元中微绒毛小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家遗  吴强 《动物学杂志》2001,36(5):56-57,F003
甲壳动物中的神经细胞是调节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结构,国内外对其超微结构已进行了一些研究[1~5].笔者在用透射电镜观察日本沼虾的脑神经分泌细胞时,在神经元中观察到一种微绒毛小管,在甲壳动物文献上尚未见此类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