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3篇 |
免费 | 268篇 |
国内免费 | 433篇 |
专业分类
380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2篇 |
2023年 | 72篇 |
2022年 | 87篇 |
2021年 | 123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77篇 |
2017年 | 89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03篇 |
2014年 | 188篇 |
2013年 | 138篇 |
2012年 | 148篇 |
2011年 | 177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41篇 |
2008年 | 211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143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33篇 |
2001年 | 121篇 |
2000年 | 94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54篇 |
1992年 | 59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47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27篇 |
1986年 | 35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31.
卵形鲳鲹胚胎及早期仔鱼耗氧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KW-3微量呼吸仪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胚胎和早期仔鱼的耗氧量进行测定,研究温度、盐度及pH的变化对胚胎耗氧量和Cu2+、Cd2+等重金属离子对早期仔鱼的耗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0.5)℃条件下,卵形鲳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耗氧量均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胚胎耗氧量在出膜前达到最大值,其中以原肠期和出膜期耗氧量变化最为显著。胚胎耗氧量随着温度、盐度、pH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在水温25℃、盐度35和pH为8时耗氧量到达最大值,随后逐渐减小。随着Cu2+浓度的升高,早期仔鱼耗氧量呈先增大后减小,在0.01mg·L-1时耗氧率最大:胚胎耗氧量随着Cd2+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32.
233.
记述了云南禄丰晚中新世石灰坝古猿地点发现的松鼠科化石。禄丰石灰坝动物群的松鼠动物共有 7属 7种 :地松鼠Sciurotamiaswangisp .nov .,树松鼠Tamiopssp .、Callosciurussp .、Dremomysprimitivussp .nov .和飞松鼠Miopetauristaasiaticasp .nov .、Hylopetodondianensegen .etsp.nov.、Pteromyinaegen.etsp .indet.。该动物群松鼠类动物的组成以树松鼠和飞松鼠为主 ,反映了较为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环境。在动物地理上 ,其成员几乎局限于东南亚分布 ,具有浓厚的现代东洋界色彩 相似文献
234.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235.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食性特征的C、N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C、N稳定同位素技术并结合肠含物分析对我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不同发育阶段食性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中华沙鳅13C、15N平均值分别为(22.480.85)、(10.090.69);不同体长段13C(P0.05,F=2.44)、15N(P0.01,F=6.06)值差异显著,暗示了中华沙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食性转变现象;体长80 mm的个体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和藻类,属杂食偏肉食性鱼类;体长80 mm的个体,其食物以虾类、淡水壳菜和水生昆虫为主,属肉食性鱼类。中华沙鳅营养级位于2.02-2.47,与长江上游多种底栖型鱼类生态位相似;食物竞争可能是导致其摄食强度弱和资源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野生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6.
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E7融合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HPV16E6、E7基因融合后插入痘苗病毒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构建表达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E7融合蛋白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疫苗,用C57BL/6小鼠观察其免疫原性和抗肿瘤移植情况。测序结果表明融合的HPV16E6、E7基因序列与设计相符;构建的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经Dot blot鉴定,显示有E6、E7融合基因的插入;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该重组病毒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能表达HPV16型E6/E7融合蛋白。动物免疫试验表明,该重组病毒在小鼠体内可诱发E6、E7特异性抗体;被免疫小鼠能抵抗TC-1肿瘤细胞的攻击。此结果为将来进一步研制HPV16、18型联合疫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7.
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2种染色方法对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进行组织化学定位。方法甲苯胺蓝(TB)和阿尔新兰-藏红染色(AB/SO)对中肠,后肠和之间的肠球进行了染色。结果 TB和AB/SO两种染色均能不同程度的显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且TB更为适合。肠道粘膜上皮肥大细胞的形态主要为椭圆形或者圆形。中肠的前段和中段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层的上皮细胞、基膜及外膜的结缔组织中;后肠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粘膜下层的结缔组织颗粒和肠腺中;肠球中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肠球边缘少数存在的嗜酸性颗粒和嗜碱性颗粒中。结论中华绒螯蟹肠道肥大细胞具有与其他动物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自身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38.
周口店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的无颈鬃豪猪(Hystrix subcristata)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口店田园洞位于北京猿人遗址西南6km处,是新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地点。该地点是迄今我国北方地区第四纪化石地点中含豪猪材料最丰富的。从头骨、牙齿、头后骨骼的形态特征及大小判断,田园洞的豪猪应归入我国现生无颈鬃豪猪(Hystrixsubcristata)。14C测年表明,含豪猪化石的地层时代为3.05~0.467万年,为更新世末期到全新世中期,是目前所知豪猪化石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最晚记录。 相似文献
239.
新疆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几种始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本文记述了准噶尔盆地北缘三个泉地区依希白拉组中采到的踝节类、蹠行类、全齿类和恐角类化石。根据这些化石,依希白拉组的时代可能和北美中始新世勃力吉期相当。文内,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周明镇和胡长康(1956)记述的真恐角兽的前臼齿可能产自三个泉附近的依希白拉组。 相似文献
240.
2019-2020年,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陕西一侧龙门至壶口段新发现9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136件,部分石制品直接采自地层剖面上。康家岭地点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底部的洪积碎屑层,时代可能为晚更新世早期。苏家岭地点有1件石制品出自MIS3阶段弱古土壤层之下的洪积碎屑层,光释光年龄为距今7.2±0.7万年。其余大部分石制品的埋藏地层为马兰黄土层,时代为晚更新世中、晚期,其中凉泉沟地点埋藏石制品的黄土地层光释光年龄大于距今5万年。古人类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主要为砾石,岩性以石英岩为主,其次为石英,此外还有少量燧石、细砂岩和硅质岩。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器和断块。个体大小以中小型为主。石核和石片以自然台面者为主,剥片主要采用硬锤锤击法直接剥片,少量应用砸击法。石器有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和大型的砍砸器,均属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产品。本次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进一步扩大了晋陕峡谷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存的时空分布范围,有助于后续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