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3篇
  免费   306篇
  国内免费   1767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50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38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94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9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佳木斯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穆丹  梁英辉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2038-2041
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对佳木斯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并分析了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较明显;清晨和午夜前后,该区空气负离子浓度较高,中午和傍晚前后,空气负离子浓度较低,最低时只有217个·cm-3;7月的空气负离子浓度(782个·cm-3)最高,12月最低(283个·cm-3);该区空气负离子浓度以夏季最高,春、秋两季相当,冬季最低;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气压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32.
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水分利用和茎中果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4个灌水处理: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1)、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每次灌水量为60 mm,研究水氮互作对土壤水分含量、旗叶光合速率、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为180 kg·hm-2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和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较高,籽粒产量、氮肥表观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施氮水平为240 kg·hm-2处理的茎中果聚糖含量较高;不施氮(N0)或施氮过多(N2)均不利于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W1水分处理促进了倒二茎中果聚糖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有利于产量的提高.180 kg·hm-2施氮水平配合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的水氮交互处理(N1W1)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及较高的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增加施氮量或灌水量,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倒二茎中果聚糖含量升高,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或降低,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933.
氚水在模拟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模拟污染物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HTO(流水)在水稻-水-土壤模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消长行为,并应用三库室开系统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方法确定了水稻、水和土壤分室的拟合方程.结果表明,田表水中的HTO不仅在系统各分室间转移和分配,而且迅速向系统外散逸;HTO中的流以自由水氚和结合态流形式存在于水稻中,以吸湿性水流和结晶水氚存在于土壤,其中自由水氚(或吸湿性水氚)的比活度大于结合态流(或结晶水氚);水稻植株和土壤中HTO比活度随时间增加至最大值后又趋于下降,而结合态氚则呈缓慢增加;水稻茎秆中的总氚比活度高于其它各部位,而后逐渐趋于动态平衡.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田表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的总氚比活度分别为Cw(t)=32.19c^-0.0353t 99.94c^-0.330t、Cs(t)=20.42(e^-0.0353t-e^-0.330t)和Cr(t)=38.49c^-0.0353t-10.13e^-0.330t-28.36c^-2.5744t。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回归方程较好地反映了HTO在水稻-水-土壤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相似文献   
934.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玉米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魏开发 《遗传》2009,31(11):1158-1170
为了建立玉米高频再生及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对影响玉米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11个因素及影响胚性愈伤分化的9个因素用正交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基因型对胚性愈伤诱导有极显著影响。6-BA、培养基、AgNO3、2,4-D、ABA对胚性愈伤诱导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多重比较分析显示ABA 2 mg/L每间隔1代添加对胚性愈伤诱导率有显著影响。在影响分化的因素中, 基因型和6-BA浓度表现出极强的主效应, NAA、培养基、KT、2,4-D对分化产生显著影响。South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 25 mg/L潮霉素选择压下抗性愈伤率作为转化体系优化指标是可靠的。在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中, acetosyringone (AS)使用浓度因基因型不同而表现出敏感度差异, 共培养温度24~25℃、农杆菌浓度和浸泡时间0.7 OD×15 min, 以及pH值5.5~6.2是最高转化率的优选组合。在整合后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中, 黄早4和综31自交系以抗性愈伤率为指标的GUS基因稳定转化率分别达到48.6%和46.2%。  相似文献   
935.
MyoD基因对肉牛胴体性状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田璐  许尚忠  岳文斌  李俊雅  高雪  任红艳 《遗传》2007,29(3):313-318
用PCR技术克隆到MyoD基因的第二内含子, 采用PCR-SSCP方法研究了3个黄牛品种(鲁西牛、晋喃牛、秦川牛)及4个杂交肉牛(夏洛莱×鲁西牛、安格斯×鲁西牛、利木赞×鲁西牛、西门塔尔×鲁西牛)群体MyoD基因的多态性, 并分析了基因位点多态性与肉牛肉质性状的相关性。实验结果,在国内首次扩增出肉牛MyoD基因的第二内含子的全部序列, 共261 bp。用SSCP方法检测到MyoD基因内含子2有A和B两个等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座位的多态性是由于内含子二39 bp处C-T的突变和112 bp处C→G的突变造成的。等位基因B在中国地方品种的分布频率高于引进品种的杂交牛群体。c2检验的结果表明, 在该位点的除夏洛莱和安格斯杂交牛外, 其余五个群体(晋南、鲁西、秦川、西门塔尔杂交牛和利木赞杂交牛)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P>0.05)。实验群体不同基因型与肉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高档肉重、眼肌面积等性状的影响差异极显著或显著(P<0.01或P<0.05), 并且AA型个体均高于AB型个体。  相似文献   
936.
槲皮素对黄粉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守柱  肖婷  薛超彬  罗万春 《昆虫学报》2007,50(12):1201-1206
用酶标仪法测定了槲皮素对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对黄粉虫血淋巴PO的IC50为0.625 mmol/L。在活体情况下,当槲皮素-DMSO溶液或槲皮素水悬浮液(5 μL)注入虫体后,在浓度低于1.0 mmol/L时对黄粉虫血淋巴PO具有激活作用,当浓度高于2.0 mmol/L时则对PO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单独注射5 μL DMSO溶液对PO活性亦有一定的激活作用。试虫被注射槲皮素后,PO活性在2~4 h内迅速下降,然后缓慢上升,处理8 h左右达到最高点,其后低浓度处理PO活性保持不变,而高浓度处理则逐渐下降,提示低浓度槲皮素可以引起试虫的免疫反应。在PO测活体系中加入0.5%的BSA后对PO活性无影响,并能使槲皮素在测活体系中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937.
东亚飞蝗中肠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组织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RACE方法,克隆了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几丁质酶基因 (LmChi)cDNA全序列 (GenBank 登录号:EF092841)。获得的cDNA全长1 604 bp,其中可读框1 452 bp, 编码483个氨基酸。推测其氨基酸序列与18家族昆虫几丁质酶有较高的相似性。与其他几丁质酶一样,东亚飞蝗几丁质酶序列也包含一个信号肽、一个几丁质酶活性位点、一个碳端丝氨酸富集区和一个几丁质结合域。半定量RT-PCR研究表明,LmChi基因只在东亚飞蝗不同发育阶段的中肠组织中表达,而在东亚飞蝗体壁、前肠和后肠均没有发现LmChi基因的转录。  相似文献   
938.
大型海藻龙须菜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龙须菜乙醇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的化感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浸出组分对中肋骨条藻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且微藻的生物量迅速减少。当龙须菜浸出成分浓度为42mg·L-1时,相对抑制率为50%,即半效应浓度(EC50)。龙须菜对赤潮藻产生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延缓了富营养化水体中赤潮藻的爆发,从而使龙须菜具有控制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939.
猪IGF2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薛慧良  徐来祥 《遗传》2008,30(2):179-179―184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IGF2)基因外显子7, 8, 9的多态性, 并分析其对初生重、断奶重、6月龄重和6月龄背膘厚的遗传效应。根据猪IGF2基因的DNA序列(AY044828)设计3对引物, 结果在Ex8引物对扩增的片段上发现了多态性, 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 发现exon8的53位存在C→T转换, 且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 3种基因型在各品种中的分布不一致, 长白猪与大白猪比较, 莱芜猪与大薄莲猪比较, 沂蒙黑猪和里岔黑猪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 其他猪种间基因型分布的差异均显著(P < 0.01)。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初生重和6月龄背膘厚基因型间差异显著(P < 0.05), 而断奶重和6月龄重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 BB基因型个体同AA和AB基因型个体比较初生重的差异显著(P < 0.05), 3种基因型在初生重的大小排列顺序为AB > AA > BB; AA基因型个体同AB和BB基因型个体比较6月龄背膘厚的差异显著(P < 0.05), 3种基因型在6月龄背膘厚的大小排列顺序为BB > AB > AA。因此, 推测IGF2基因对个体的初生重和胴体瘦肉率存在一定的影响, 将IGF2基因应用于猪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加快猪的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940.
不同海拔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海拔(2 100~2 700 m)下,野生和人工栽培云南黄连的生物量、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平均值在海拔2 600 m和2 700 m处分别为87.5 kg·hm-2和97.0 kg·hm-2,显著高于海拔2 300 m处(34.8 kg·hm-2,P<0.05),且海拔2 300、2 600和2 700 m的人工栽培云南黄连根茎和根生物量均大于野生云南黄连,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 野生云南黄连的根茎和根生物量均与全株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700 m处最高,分别为4.60%和1.93%; 根茎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根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巴马汀含量在2 300 m处最高.人工云南黄连根茎和根小檗碱含量在海拔2 600 m处最高,分别为4.41%和1.90%; 根茎巴马汀含量,根小檗碱、巴马汀和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600~2 700 m处最高;根茎药根碱含量在海拔2 300 m处最高.海拔2 600~2 700 m处野生云南黄连根茎和根中各有效成分产量显著高于海拔2 100和2 300 m处(P<0.05). 野生云南黄连分株的根茎生物量、根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高度和冠幅沿海拔梯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增大种植密度和加强人工管理可以提高云南黄连生物量和主要有效成分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