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6篇
  免费   267篇
  国内免费   2313篇
  10446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729篇
  2011年   691篇
  2010年   575篇
  2009年   596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588篇
  2006年   502篇
  2005年   527篇
  2004年   439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529篇
  2001年   330篇
  2000年   348篇
  1999年   286篇
  1998年   213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生命的化学》2006,26(3):274-275
为了积极促进我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与发展,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人类蛋白质组组织(CNHUPO)(筹)和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蛋白质组学第四届学术大会定于2006年8月22-23日在西安市建国饭店召开。  相似文献   
82.
为评价水域环境中铬元素对两栖动物幼体的急性毒性,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28~29期蝌蚪分别暴露于30~35 mg·L-1Cr(Ⅲ)6个不同浓度和10 ~ 45mg·L-1Cr(Ⅵ)6个不同浓度的水体中,分别在24、48、72和96 h统计蝌蚪的死亡率及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暴露24、48、72和96 h,Cr(Ⅲ)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34.09±1.06、33.47±0.65、32.58±0.11和(32.05±0.20) mg·L-1,安全浓度(SC)为(3.21±0.02)mg·L-1;Cr(Ⅵ)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91.97±5.32、51.19±4.62、35.79±1.40和(28.81±1.87) mg·L-1,安全浓度(SC)为(2.88±0.19) rng·L-1.观察表明:Cr(Ⅲ)的急性毒性是通过与蝌蚪皮肤表面的分泌物结合后粘附在鳃部,导致呼吸障碍致死;而Cr(Ⅵ)的强氧化性可导致蝌蚪的表皮溃变,鳃部萎缩致死;另外,将28~29期蝌蚪暴露于安全浓度(SC)以下的含铬水体进行慢性实验,通过检测蝌蚪的体长、体重和完全变态时间显示,低浓度的Cr(Ⅲ)和Cr(Ⅵ)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导致畸型发生,其作用强度呈现剂量效应,但时间累积效应不规律.  相似文献   
83.
<正>孙儒泳院士,生于1927年6月12日,浙江省宁波市人。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本科毕业后,孙先生曾在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此后就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先后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孙先生曾兼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  相似文献   
84.
中国地貌区划系统——以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为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子良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3,33(19):6264-6276
地貌类型是重要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变化的重要因子。地貌研究能使人们深入认识地理环境特点,有利于完善对区域自然环境和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同时对生物地理区划和区域自然保护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采用"自上而下"的区域分割和"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的区划方式,以中国地形DEM作为基础,使用GIS10.0对其进行高程重分类、坡度分析等量化分析,并结合现有气候区划、自然地理区划和地貌类型等资料,对中国地貌格局进行了分析。在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以地貌为主体的地理单元差异性基础上,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以区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为目标的中国地貌区划系统,该地貌区划系统包括了东部季风淋蚀地貌大区、西北干燥风蚀地貌大区、青藏高原高寒冻蚀地貌大区、南海诸岛地貌大区等4个地貌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内蒙古高原等40个地貌地区,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等127个地貌亚地区,以及473个地貌区。其地貌区划方案科学构建了区划等级系统,体现了中国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格局,其中地貌大区基本反映了中国大的地貌格局,地貌地区基本反映了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特征的水平分异,地貌亚地区和地貌区基本反映了区域地貌特征。中国地貌区划系统为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而且区划界线准确,便于使用。  相似文献   
85.
刘海林  章群  江启明  马奔 《生态科学》2010,29(5):432-437
测定了南海球形棕囊藻香港株P1、P2和湛江株ZhJ1的rDNAITS区序列(含5.8srDNA),结合Gen Bank的13条同源序列,比对长度为904bp,变异位点271个,简约信息位点221个,平均(A+T)(34.5%)<(G+C)(65.4%).藻株P1、P2和ZhJ1序列存在变异位点20个,序列间相似性为97.9%~98.5%.ITS序列在种间和种内的解析度高于18srDNA和28srDNA基因;构建的NJ树、MP树、贝叶斯推断系统树的结构是一致的,不同种类的棕囊藻单独聚类,不同地理来源的球形棕囊藻混杂分布但相同地理来源的藻株多聚类在一起.RNA二级结构显示,不同藻种间5.8srDNA区结构基本一致,表现出属的特异性;ITS1、2区结构表现较大的种间差异,表明ITS区RNA二级结构可为棕囊藻分类鉴定提供有用的分子结构信息.  相似文献   
86.
生命科学与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农业的成就显著,但也存在着污染并破坏生态环境、消耗大量矿产能源和资源,以及农产品内在质量常常不佳等问题。在分析国情及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要达到的目标为:(1)满足我国人民未来的食物需要;(2)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3)能供应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维护及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达到这些目标,有待生命科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农业中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87.
敬爱的焦瑞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工业微生物技术专家.他毕生致力于开拓我国的工业微生物技术事业,在工业微生物学研究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研究开发出一系列成果并被应用到生产中,多项研究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中国科学院以及上海市的科技成果奖,取得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88.
《生物学通报》2004,39(4):51-51
3月24日是第9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有关专家呼吁:结核病这个上个世纪曾经猖獗一时的“老”传染病仍然是传染病头号杀手,其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解放军三0九医院全军结核病中心主任王巍告诉记者,今年结核病日的活动主题是“控制结核病,让每一次呼吸更健康”,其目的就是要强调结核病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目前有结核病人500多万,传染性结核病人150万,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病死亡在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中仍居第1位。贫困、人口增多、耐药结核病人增多、流动人口的增多以及艾滋病流行,…  相似文献   
89.
报道了中国兰科植物一新记录种,扁茎禾叶兰Agrostophyllum planicaule(Wall.ex Lindl.)Rchb.f..本种主要特点是茎扁平,柱头基部有2个牛角状突起,可与本属其他种明显区分开.  相似文献   
90.
中国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动态的区域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当前,国际学术界针对土地利用的研究正由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向土地空间多功能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其宗旨是确定和度量土地多元化利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功能,及其带来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实现对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三维度的理念及其指标体系,界定并定量评价了我国区域土地利用的10项功能,深入研究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相随的过去20a间,各项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我国土地多功能性的10项功能中,就业支持功能表现出区域增减不一的特点,生态过程维持功能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健康保障、交通功能、居住家园、生物性土地生产、人工化土地生产、资源供给与维持、污染接收器、景观与文化支持功能在各个区域得到了不断改善与提高,但各个功能变化的强势区和弱势区在时空分布上表现出了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区域自然条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土地利用政策在功能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结果揭出中国区域土地多功能性尚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土地政策应具有系统性、功能针对性和时空针对性,并应关注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链发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