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6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322篇
  169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研究以爪蟾胚胎内胚层细胞间连接通讯发育的时程为指标,观察了cAMP和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对这一发育的影响。将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催化亚基注射入爪蟾胚胎四细胞期的每一个细胞可使该胚胎内胚层细胞间连接通讯的发育明显加快,提示在正常状态下这一发育的进程是受细胞内依赖cAMP的磷酸化水平的制约。但用双丁酰cAMP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胚胎进行培育,或将cAMP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注射入胚胎细胞,对这一发育并无影响,可能是由于这些胚胎细胞内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的实际有效含量较低而cAMP含量较高所致。注射这种蛋白激酶催化亚基所诱导的胚胎细胞间连接通讯在注射后约8.5小时出现。这一时间比前人在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中用cAMP或必需的信使RNA诱导出细胞间连接通讯所需要的时间(2—4小时)长得多,提示在胚胎中依赖cAMP的磷酸化对细胞间连接通讯发育的作用是从RNA转录的水平上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韦传宝  覃公平 《蛇志》1989,1(4):2-3,35
发现尖吻蝮蛇(Agkistrodon acutus)粗毒对动物细胞有凝集作用。顺序用DEAE—Sephadlex A-50,CM Sephadex C25柱层析,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毒蛋白凝集素。经分子量,等电点和出血活性等实验测定确定该凝集素就是徐询等人早期分离、纯化的出血毒素Ⅲ(AaHⅢ)。这种凝集素对许多动物细胞都有凝集作用,例如脾淋巴细胞、HeLa细胞、人肾成纤维细胞和草鱼(Ctenoph argngodon idellus)。但对组细胞和血小板无作用。和植物凝集素PHA相比AaHⅢ产生细胞的凝集块体积要大些。对淋巴细胞起凝集作用的最低浓度为2.5ug/ml。能使HeLa细胞和淋巴细胞凝集在一起。如预先加肝素和溶菌酶可以抑制对淋巴细胞的凝集怍用。用溶菌酶(2mg/ml)和AaHⅢ(1mg/ml)在37℃′下保温2小时AaHⅢ的出血活性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3.
张晓栋 《古生物学报》1989,28(3):376-390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泥盆纪碳酸盐岩地层相当发育,其中云南东部盘溪地区泥盆纪华宁组含有大量的层孔虫、珊瑚等化石。层孔虫是早古生代一类重要的造礁生物,在地层中大量保存于原生位置,是古群落研究的良好素材。盘溪地区层孔虫化石的系统描述工作已有相当基础,王树碑、范建才(1974)描述了大量滇东泥盆系  相似文献   
14.
新疆准噶尔盆地三个泉地区几种始新世哺乳类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本文记述了准噶尔盆地北缘三个泉地区依希白拉组中采到的踝节类、蹠行类、全齿类和恐角类化石。根据这些化石,依希白拉组的时代可能和北美中始新世勃力吉期相当。文内,通过文献分析,认为周明镇和胡长康(1956)记述的真恐角兽的前臼齿可能产自三个泉附近的依希白拉组。  相似文献   
15.
大鼠钩吻碱毒性试验—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17.
探索人工林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群落的谱系结构,可以为森林群落构建机制的解释和生态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川中丘陵区不同林龄(15~24年、25~34年、35年以上)的人工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为对象,基于被子植物分类系统Ⅲ谱系框架,选择净亲缘指数(NRI)和最近类群指数(NTI),研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5~24年人工柏木林的林下灌草层物种的组成均表现出了谱系发散(NRI<0,NTI<0),即共存物种亲缘关系疏远;25~34年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趋于谱系随机;35年以上的林下灌草层的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NRI>0,NTI>0)。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草的谱系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显著正相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林下灌木层之间的NRI指数均呈显著差异,草本层之间NTI的指数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处在25~34年和35年以上林下草本层之间的NRI以及灌木层之间的NTI均无差异,而与15~24年的相应指数呈显著差异。从同一林龄不同林下层之间的比较看,灌木层的谱系结构指数显著不同于草本层;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人...  相似文献   
18.
尖吻腹蛇毒及其降压组分降压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振桃  管锦霞 《蛇志》1996,8(1):4-7
  相似文献   
19.
中缅树Qu的非颤抖性产热及细胞呼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缅树qu(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是东南亚树qu中分布最北的一个种。在热中性区内的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分别为2.57±0.21(冬)和2.21±0.12(夏)mlO[2]/(g·h);分别为体重预期值的75.9%和61.2%,两者不仅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而且亦高于典型的热带种类,但低于温带类群。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的重量冬季为0.622±0.015 g,夏季0.532±0.80 g,冬季也显著高于夏季;同时,BAT总蛋白含量、线粒体蛋白含量以及细胞α-磷酸甘油氧化酶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冬季也显著高于夏季,但增加的比例较温带种类低;而肝脏细胞的上述指标及线粒体状态Ⅲ、状态Ⅳ呼吸等,冬夏两季均无显著差异。因此,中缅树qu的NST和细胞产热能力介于热带与温带类群之间,显示出向温带类型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详细记述了广西博白和湖南长沙中泥盆世的大瓣鱼科化石,依其特征建立一新属——广西瓣甲鱼Guangxipetalichthysgennov,该属头甲骨片排列型式与澳大利亚的Shearsbyaspis较为接近。同时讨论了鱼化石动物群及相关的地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