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7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
Dmrt基因家族是一个与性别决定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家族,在不同进化类型的生物中具有相当的保守性。采用PCR技术,扩增了中华绒螯蟹Dmrt基因的DM结构域。经序列分析,获得了Dmrt基因家族的4个成员基因EsDmrt2a、EsDmrt2b、EsDmrt2c和EsDmrt5。结果表明,不同进化地位动物的Dmrt2和Dmrt2基因DM域编码序列存在高度的同源性,显示Dmrt基因在系统进化上高度保守,序列上的相似性可能暗示着它们在功能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2.
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大孔树脂吸附法从中华补血草[ 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根、根茎、叶和花中获得多酚提取物,并对它们的得率和组成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能力.实验数据表明:中华补血草根、根茎、叶和花多酚提取物的得率分别为12.42%、5.98%、5.27%和3.98%,差异明显;多酚提取物中总酚、原花色素、黄烷醇和总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51.87% ~61.60%、5.62%~39.47%、3.69%~12.46%和2.53% ~35.97%;其中,总酚、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均以根多酚提取物最高,总黄酮含量以花多酚提取物最高,均与其他部位多酚提取物有显著差异.随质量浓度提高,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总体上逐渐增大;其中根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作用最强,半数清除质量浓度(ρSC50)为38.52 μg·L-1,显著低于阳性对照芦丁和BHT(ρSC50分别为67.40和74.25 μg·L-1);花多酚提取物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最强,ρSC50分别为53.51和74.00 μg·L-1,均低于芦丁;总体上,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根、根茎、叶、花,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花、根、叶、根茎.结果显示:中华补血草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根和花多酚提取物中高含量的原花色素和黄酮类成分分别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江苏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补血草是一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较高的盐生植物,花朵细小艳丽,全草含各种黄酮体和杨梅树皮甙等有效成份,不仅可供观赏,还可药用.中华补血草可改善盐碱土的土壤结构,使盐土脱盐,被誉为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由于沿海滩涂开发速度加快,中华补血草的适生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中华补血草的研究与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4.
通过PCR扩增获得了 0 4 2BM的noeA基因。该基因与苜蓿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meliloti) 10 2 1noeA的同源性为 99% ,而其NoeA与 10 2 1NoeA的相似性为 97%。还发现其NoeA与中慢生根瘤菌 (Mesorhizobiumsp .)BNC1可能的SAM_依赖性的甲基转移酶相似性为 32 % ,而其 30 3~ 36 2氨基酸区域与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的核糖体 5 0S亚基的L11蛋白甲基转移酶 (PrmA)的 16 0~ 2 2 0氨基酸区域的相似性达到 4 1%。通过插入卡那盒 ,敲除noeA ,获得突变株 0 4 2BMA_Km。与苜蓿中华根瘤菌 0 4 2BM相比 ,敲除noeA的突变株在普通紫花、保定、宁夏、百发和傲汉苜蓿品种上的结瘤数、根瘤鲜重和植株地上部分的干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而在秘鲁苜蓿品种上的结瘤数和植株地上部分的干重明显下降 ,在皇后和美国杂花苜蓿品种上则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95.
冬虫夏草及其相关类群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为了探明冬虫夏草及其相关类群的亲缘关系,以冬虫夏草、中国被毛孢及中华束丝孢(=冬虫夏草头孢=蝙蝠蛾多毛孢)共6株菌种作为内群和一株蛹草拟青霉作为外群进行了DNA随机多态型(RAPD)分析。此外,基于上述供试材料又在内群中增加了一株蝙蝠蛾拟青霉,并对内群和外群样品的nrDNA间隔区(ITS)碱基序列进行了测定;对于测定的8条序列连同来自GenBank中的4条相关序列进行了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华束丝孢和中国被毛孢均系冬虫夏草菌的无性型。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国被毛孢应为冬虫夏草菌无性型的正确名称。而蝙蝠蛾拟青霉为不同于冬虫夏草菌的另一种真菌;该名称由于不合格发表而不被国际植物命名法规所承认。  相似文献   
96.
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cer-CSP1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是昆虫化学感受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克隆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cer-CSP1, 其核苷酸全长351 bp (GenBank登录号为FJ157352), 编码116个氨基酸残基, 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3.85 kD, 等电点为4.89, 且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均符合昆虫CSPs的一般特征, 且与意蜂CSP1基因具有99.1%的相似性, 与其他昆虫也有45.3%~68.0%的相似性。利用2-ΔΔCt法及绝对定量法的real-time PCR技术对Acer-CSP1在中蜂不同器官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 得出的一致结论为Acer-CSP1显著水平地高丰度表达于中华蜜蜂触角, 其次大量表达于头部。由于触角为中华蜜蜂最主要的嗅觉器官, 而头部则具有发达的感觉神经系统和味觉系统, 这也提示Acer-CSP1极有可能参与中华蜜蜂的嗅觉以及其他化学感受功能。  相似文献   
97.
为了探讨氟虫脲可能的作用靶标及毒性机制, 本研究以重要农业害虫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和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为材料, 采用简并引物扩增中华稻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OcCHS1)的部分cDNA序列; 以氟虫脲浸渍法处理2龄中期中华稻蝗及1, 2和3龄东亚飞蝗若虫为处理组, 丙酮处理为对照组, 使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氟虫脲对蝗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获得的OcCHS1部分cDNA序列, 其长度为312 bp, 编码104个氨基酸, GenBank登录号为HM214491, 与东亚飞蝗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LmCHS1)在氨基酸水平上相似度达95%。RT-PCR结果显示, 处理组几丁质合成酶1扩增带均强于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处理组中华稻蝗2龄中期若虫OcCHS1 mRNA表达提高了1.02倍, 东亚飞蝗1, 2, 3龄若虫LmCHS1 mRNA表达分别提高了34%, 82%和89%, 差异显著(P<0.05)。分析基因表达提高的原因是几丁质合成受阻后基因表达水平的一种代偿性增加, 由此推测几丁质合成酶可能是氟虫脲作用的靶标之一。  相似文献   
98.
蝎蛉科与蚊蝎蛉科昆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其感觉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上的各类感器来实现的。本文以染翅蝎蛉Sinopanorpa tincta(Nav偄s)和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为代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蝎蛉科Panorpidae和蚊蝎蛉科Bittacidae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其超微结构,并简要讨论了各种感器的功能。结果显示:染翅蝎蛉触角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短刺形感器、Bhm氏鬃毛、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微毛形感器。中华蚊蝎蛉触角上也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芽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畸形毛感器、腔锥感器和钟形感器。蚊蝎蛉触角与蝎蛉的最大区别是着生有大量的腔锥感器,初步推测众多的腔锥感器可能与蚊蝎蛉对湿度的高度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99.
中华秋沙鸭越冬行为时间分配及日活动节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易国栋  杨志杰  刘宇  左斌  赵匠  郝锡联 《生态学报》2010,30(8):2228-2234
2007年12月-2008年1月和2008年11-12月,在江西省境内4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对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越冬期的各种行为活动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秋沙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有取食、游泳、理羽、静息、睡眠、游戏、飞行和观察。其中取食、游泳、理羽、静息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且取食与静息呈相反的节律变化;睡眠、飞行、游戏和观察没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取食在7:00-8:00、10:00-11:00、12:00-13:00有明显的峰值,峰值平均间隔2.3h,其它时段具相近取食频次,且上午高于下午。睡眠和静息下午发生频次明显高于上午,并呈现节律性变化,对应3个取食高峰表现为低频次。行为时间分配如下:取食(46%),游泳(23%),理羽(9%)、静息和睡眠(各占8%)、飞行(4%)、游戏(2%)和观察(0.5%)。越冬期中华秋沙鸭大量时间用于取食,意图是为了积累能量。相关分析表明:取食与睡眠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R=-0.73,df=8,P0.05);取食与飞行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0.70,df=8,P0.05);理羽与静息的发生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df=8,P0.01);其他各种行为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Pi YL  Ma JH  Zhang PH  Duan JJ 《生理学报》2006,58(5):471-476
本文采用双微电极电压钳方法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的成分及其生理特性。卵母细胞去极化至 -30 mV 及更正电压时,有一持续的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出现。钾离子通道拮抗剂四乙基氯化氨(tetraethy-lammonium chloride, TEA, 10 mmol/L)和 4- 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 4-AP, 10 mmol/L)协同作用时,该电流只能被抑制到最大电流幅度的(23.4±0.72)%。但是,上述浓度的TEA和4-AP 与氯离子通道拮抗剂5- 硝基-2, 3- 苯酚丙胺苯甲酸盐 (5-nitro-2,3-phenypropylamino benzoate, NPPB, 30 μmol/L)、无钙 Ringer 氏液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40 μmol/L)协同作用时,可分别将此外向电流抑制到最大电流幅度的(2.1±0.08)%、(2.2±0.04)% 和(3.1±0.15)%。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质膜上除有钾离子电流之外,还存在钙依赖性的氯离子电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