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08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576篇 |
专业分类
20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43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85篇 |
2012年 | 101篇 |
2011年 | 81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96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87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76篇 |
2002年 | 66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65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42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进行了费氏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fredii)合成羟基丁酸和羟基己酸共聚体[P(HB-HH)]的研究,通过摇瓶正交试验优化了培养基成分、培养条件和癸酸盐调控条件,采用发酵罐分批发酵和两阶段补料分批发酵方式及两步加盐法研究了P(HB-HH)的高密度发酵技术参数。经55h发酵,P(HB-HH)产量可以达到17.55g/L,其中HH单体含量占共聚体的20.6%,该共聚体的分子量约为1.4×105D。结果表明S.fredii的生产性状优良,有可能通过该菌株的高密度发酵与代谢调控实现P(HB-HH)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52.
中华通草蛉成虫抗寒能力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成虫在自然条件下抗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雌、雄成虫的抗寒能力均呈现出季节性的变化趋势,即随着冬季低温的到来,其抗寒能力逐渐增强,冬季过后又随气温的回升,其抗寒力逐渐减弱.雌、雄成虫的体内含水量、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均随气温的降低而降低,升高而升高,但体内总脂肪的含量却随气温的降低而升高,升高而降低.越冬代在越冬的前期和中期,雌、雄成虫体内的含水量和SCP均显著低于生长季节的其它各代,越冬代后期的含水量和SCP与生长季节其它各代没有显著差异.经回归分析发现,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与SCP之间均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越冬代成虫(特别是越冬前期)的体内总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时期,并且雌成虫体内的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雄成虫体内总脂肪含量与SCP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一年的不同世代中,雌、雄成虫体内含水量只是在越冬前期有显著差异,SCP和体内总脂肪含量却在越冬后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53.
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对温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OTC模拟增温实验,研究了川西北亚高山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由于开顶式生长室(OTC)的增温作用,在整个生长季内,地温(15cm)、地表温度和气温(30cm)的平均值在OTC内比对照样地分别高0.28、0.46℃和1.4℃,OTC内土壤相对含水量也明显减少,低于对照样地5.49%。受增温及土壤含水量减少的影响,1年后,植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生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植物群落优势种和组成结构发生改变。OTC内禾草的盖度(19.21%)及生物量(44.07g/m^2),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8.04%和18.1g/m^2),而杂类草的盖度(72.8%)及生物量(210.54g/m2)均显著小于对照样地(83.5%和244.9g/m^2)。OTC内的地上鲜体生物量(265.17g/m^2)和地下0~30cm的根系生物量(1603.84g/m^2)与对照样地(分别为272.63g/m^2和1826.77g/m^2)相比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根系在土壤不同层中的分配比例明显改变,OTC内0~10cm土层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而20~30cm土层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则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54.
856.
857.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斑腿蝗科秃蝗亚科小蹦蝗属Pedopodisma Zheng,1980的1新种,阿坝小蹦蝗Pedopodisma abaensis sp.nov..新种同神农架小蹦蝗Pedopodisma shennongjiaensis Wang et Li,1996近似,其区别特征为:体较小,体长♂12.1~12.5mm,♀ 16.5~19.2 mm;触角中段一节长为宽的2.0倍;雄性肛上板基部纵沟宽度一致,端部两侧缺纵脊;雄性下生殖板顶端较粗;雌性产卵瓣较狭,上产卵瓣长为宽的3.0倍.模式标本保存于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泰安.阿坝小蹦蝗,新种Pedopodisma abaensis sp.nov.(图1~7)正模♂.副模:1 ♂,2♀♀,四川阿坝(32°54'N,101°44′E;海拔3 300 m),2011-08-24,郑方强、叶保华采.词源:新种种名源自模式标本产地地名. 相似文献
858.
我国蝗虫二新种记述
(直翅目:蝗总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采自安徽及内蒙古地区的蝗虫二新种:黑翅负蝗Atractomorpha nigripennis sp.nov.及黄足小车蝗Oedaleus cnecososodiu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59.
Mest基因是一种印记基因,在人、小鼠以及其他的哺乳动物和有花植物中都有研究报道。为了更好地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进化特点,利用RACE法获得了中华大蟾蜍Mest基因(BgMest)的cDNA全长序列(1 325 bp),它包含一个完整的ORF,可编码326个氨基酸的多肽(GenBank登陆号:ABQ10905)。多肽链中包含一个典型的α/β水解酶折叠结构域,其在氨基酸水平上与热带爪蟾和一些哺乳动物分别存在86%和70%~80%的相似性。进化树分析显示Mest基因为单系起源。RT-PCR显示,BgMest基因在精巢、卵巢、肝、肾、脑、胃和肺中都有表达,并且该基因在序列、表达模式以及蛋白产物的高级结构的高度保守性都说明它在两栖类生物中是保守的。但是在对哺乳动物以及一些脊椎动物的印记基因进行进化分析时,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 相似文献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