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该研究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白花丹参(Salvia sinealba)与其近缘种丹参(S.miltiorrhiza)及山东丹参(S.shandongensis)根的解剖学、叶表皮、花及花粉粒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白花丹参(S.sinealba)根的中央部位有多数薄壁细胞,在根横切面射线薄壁细胞间及韧皮部外侧与次生皮层部位有多数裂隙;叶片上表皮细胞外平周壁具有细密平行丝状褶皱(SEM);花冠白色;花粉粒椭圆形,外壁具网状雕纹,网眼较大,多角形,少为单穿孔。上述这些显著的特征,不仅为中华白花丹参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提供了形态解剖学依据,而且为近缘种丹参及山东丹参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佐证,同时也为中华白花丹参这一特有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92.
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病原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病因, 对病蟹进行了寄生虫检查、病原生物分离、回接攻毒及电镜观察等病原学研究, 同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 以健康蟹为对照, 对病蟹的不同组织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 病原分析未见致病性生物; 病蟹的鳃、肌肉和肝胰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变, 主要的病理特征为鳃组织增厚, 鳃腔增大, 血细胞增多, 细胞核边缘化; 肝胰腺组织中单层上皮细胞空泡化, 并出现转运泡, 随着病情的加重, 肝细胞排列紊乱, 转运泡和空泡的数量增多, 体积增大, 且转运泡内内容物增多, 更甚者肝小管基膜破裂、内容物外流, 细胞核解体, 肝细胞出现坏死; 肌细胞的病变特征主要是肌丝松弛变性、细胞核固缩深染。病原学研究和发病情况调查表明该病为非生物性疾病, 依据该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发病原因, 将该病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坏死综合症。  相似文献   
993.
试论中国第三果树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果树带的新概念,即根据果树栽培的高效优质及其自然分布情况,提出在长江以南(北纬18─32°)柑桔为主的第一果树带和长江以北(北纬32─43°)苹果为主的第二果树带之间,即北纬25─35°建立和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第三果树带的新论点。同时,因海拔高度的变化以及在两带的边缘地域,表现出部分过度交互型特征。本文还进一步阐述了以猕猴桃为代表的第三果树带形成和发展的可能与条件,指出提高果树种植效益与不同果树相应气候带的关系,分析说明了中国第三果树带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对第三果树带的果树组成、发展方向和途径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讨论,为中国第三果树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中华鼢鼠(Eospalax fontanierii)为蒙古高原代表性动物遗传资源,本研究采集中华鼢鼠心、肝、脾、肺、肾、肌肉、气管、剑状软骨和尾尖皮肤共9种组织用于实验,其中气管、肺和剑状软骨3种组织成功建立成纤维细胞系,传了8代,并分析了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实验方法是通过细胞计数法计算细胞的贴壁率、冻存前及复苏后的存活率、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制备常规染色体标本分析染色体核型。实验结果显示,中华鼢鼠气管、肺、软骨3种组织在体外条件下培养,第3~4天出现成纤维样细胞,原代细胞分别在培养第11天、第16天、第17天,达到90%以上汇合。3种组织来源体细胞均显示成纤维细胞特征,气管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最强,24 h贴壁率最高能达到98.10%,肺成纤维细胞与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贴壁能力较弱,24 h贴壁率最高,分别为95.28%和94.88%。3种来源成纤维细胞生长曲线测定结果显示,气管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肺成纤维细胞次之、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弱。气管成纤维细胞和肺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的第6~7天,进入对数生长期。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在接种后第2~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3种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其中气管成纤维细胞增殖能力最强,在24孔板的每个孔中,其最大增殖数目为2.435×10~4个,肺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813×10~4个,剑状软骨成纤维细胞最大增殖数目为1.521×10~4个。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中华鼢鼠的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2,30对为常染色体,1对为性染色体。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中华鼢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体系,并揭示了该物种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中华鼢鼠适应低氧高二氧化碳洞道生境的分子生物学和生理学机制提供了条件,为进一步研究其遗传及物种进化提供了实验材料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是一种危害世界猕猴桃生产的毁灭性病害,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防治办法。培育抗性品种是保证猕猴桃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成为近年来猕猴桃研究的热点。但是,目前大部分猕猴桃种质资源对溃疡病的抗性不明,限制了猕猴桃优异抗性种质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虽然人们发展出了一些猕猴桃溃疡病抗性鉴定和评价方法,但是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鉴定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该文针对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中的几个方面,如抗性材料的选育(现有品种的抗性、抗性砧木研究和野生抗溃资源等),抗性鉴定和评价技术(大田鉴定、活体或离体鉴定等)及抗性机理研究等进行综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在猕猴桃溃疡病抗性育种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溃疡病抗性评价体系,以对猕猴桃种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抗性普查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种间杂交和工程育种技术加快抗性育种进程,并以此带动猕猴桃溃疡病抗性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利用等,旨在从根本上解决猕猴桃生产中受溃疡病困扰这一关键难题,促进猕猴桃产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96.
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索中华蟾蜍、黑斑蛙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利用阿辛蓝-过碘酸Schiff(AB-PAS)反应,对消化道组织块黏液细胞进行染色和观察。结果:对消化道壁较薄的组织块(食管、小肠、大肠),采用3%乙酸3min、1%阿尔新蓝30min、3%乙酸3min、3%过碘酸氧化10min、Schiff反应20min染色,即可达到良好染色效果;对消化道壁较厚的组织块(胃),则应采用3%乙酸9min、1%阿尔新蓝70min、3%乙酸9min、3%过碘酸氧化30min、Schiff反应60min染色,将能达到良好染色效果。结论:经过染色可将黏液细胞分为四个类型:Ⅰ型红色,PAS染色阳性,AB染色阴性;Ⅱ型蓝色,PAS染色阴性,AB染色阳性;Ⅲ型紫红色,PAS染色强阳性,AB染色弱阳性;Ⅳ型蓝紫色,PAS染色弱阳性,AB染色强阳性。  相似文献   
997.
温度对中华通草蛉捕食麦长管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温度对中华通草蛉 Chrysoperla sinica 捕食麦蚜能力的影响,充分发挥其控害潜能,本研究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5个温度下(16℃、19℃、22℃、25℃、28℃)中华通草蛉幼虫对麦长管蚜 Sitobion avenae 的捕食能力。结果发现,1龄幼虫在19℃条件下捕食量最高,16℃条件下捕食量最低,且差异显著。2龄幼虫不同温度处理间捕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3龄幼虫捕食麦长管蚜数量则随处理温度的提高而显著降低,而幼虫期总捕食量除28℃在不同温度间均无显著性差异。2龄幼虫平均捕食率高于1龄幼虫,但显著低于 3龄幼虫。年龄-龄期捕食率结果说明,温度升高缩短了幼虫发育时间,但提高了其捕食能力;虽然不同温度处理总捕食量不变,但高温缩短了幼虫捕食所消耗的时间。22℃条件下中华通草蛉雌成虫期长(96.63 d),产卵期长(55.36 d),繁殖力强(310.36),平均世代周期( T )短(48.99 d),容易产生世代重叠现象;内禀增长率( r )和周限增长率(λ)显示中华通草蛉种群呈正增长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春季田间释放中华通草蛉防治麦长管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8.
苜蓿中华根瘤菌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的克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盐的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 \%042B为材料,制备其总DNA,经过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的部分酶解,利用电洗脱方法回收15~25kb大小的DNA片段。以碱法制备载体质粒pLAFRⅠ,用\%Eco\%RⅠ将其切成线状,然后用T\-4DNA连接酶将回收片段与线状载体连接,利用包装蛋白进行包装后,感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S17\|1,构建了042B的基因文库。以固体亚硝基胍作为诱变剂处理出发菌株,在05mol/LNaCl的条件下,从2000个菌落中筛选得到12株042B的盐敏感突变株,以其中稳定的盐敏突变株GZ17为受体菌,利用两亲本杂交将含有042B的DNA片段的pLAFRⅠ重组质粒转移到GZ17中,在含有四环素和05mol/LNaCl的基本培养基上筛选出能够耐盐的阳性克隆,获得了与耐盐有关的7kb长的DNA片段。对该片段进行亚克隆,最终获得了4kb与耐盐有关的片段。  相似文献   
999.
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是一株能在苜蓿和大豆上结瘤的菌株。将042B的nodSD基因克隆到时载体pBBR1MCS-5,并在豌豆根瘤菌LRR5045系统中进行功能分析,发现042B的NodD蛋白能与大豆的类黄酮化合物genistein结合,也怀苜蓿原类黄酮化合物luteolin反应。  相似文献   
1000.
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湖泊二龄河蟹种群数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刚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2):194-196
估算种群数量是动物生态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标志重捕法估算鱼类种群数量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蟹类由于其独特的行为学规律,标志重捕法对蟹类数量估算结果不令人满意,国内外文献中较少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