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6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3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Dmrt基因家族是一个与性别决定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家族,在不同进化类型的生物中具有相当的保守性。采用PCR技术,扩增了中华绒螯蟹Dmrt基因的DM结构域。经序列分析,获得了Dmrt基因家族的4个成员基因EsDmrt2a、EsDmrt2b、EsDmrt2c和EsDmrt5。结果表明,不同进化地位动物的Dmrt2和Dmrt2基因DM域编码序列存在高度的同源性,显示Dmrt基因在系统进化上高度保守,序列上的相似性可能暗示着它们在功能上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92.
对基于EST数据库开发SNP标记的特点、开发策略等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Actinidia chinesis Planch.)中开发EST-SNP的基本思路和初步结果,为后续分子实验验证及其在自然居群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其它相关物种的EST-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3.
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大孔树脂吸附法从中华补血草[ 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根、根茎、叶和花中获得多酚提取物,并对它们的得率和组成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能力.实验数据表明:中华补血草根、根茎、叶和花多酚提取物的得率分别为12.42%、5.98%、5.27%和3.98%,差异明显;多酚提取物中总酚、原花色素、黄烷醇和总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51.87% ~61.60%、5.62%~39.47%、3.69%~12.46%和2.53% ~35.97%;其中,总酚、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均以根多酚提取物最高,总黄酮含量以花多酚提取物最高,均与其他部位多酚提取物有显著差异.随质量浓度提高,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总体上逐渐增大;其中根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作用最强,半数清除质量浓度(ρSC50)为38.52 μg·L-1,显著低于阳性对照芦丁和BHT(ρSC50分别为67.40和74.25 μg·L-1);花多酚提取物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最强,ρSC50分别为53.51和74.00 μg·L-1,均低于芦丁;总体上,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根、根茎、叶、花,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花、根、叶、根茎.结果显示:中华补血草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根和花多酚提取物中高含量的原花色素和黄酮类成分分别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4.
江苏沿海滩涂中华补血草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补血草是一种经济价值、生态价值较高的盐生植物,花朵细小艳丽,全草含各种黄酮体和杨梅树皮甙等有效成份,不仅可供观赏,还可药用.中华补血草可改善盐碱土的土壤结构,使盐土脱盐,被誉为盐碱地改造的"先锋植物".由于沿海滩涂开发速度加快,中华补血草的适生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导致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因此,加强对中华补血草的研究与迁地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5.
中华蜜蜂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cer-CSP1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是昆虫化学感受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本研究克隆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cer-CSP1, 其核苷酸全长351 bp (GenBank登录号为FJ157352), 编码116个氨基酸残基, 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3.85 kD, 等电点为4.89, 且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均符合昆虫CSPs的一般特征, 且与意蜂CSP1基因具有99.1%的相似性, 与其他昆虫也有45.3%~68.0%的相似性。利用2-ΔΔCt法及绝对定量法的real-time PCR技术对Acer-CSP1在中蜂不同器官表达特征进行了研究, 得出的一致结论为Acer-CSP1显著水平地高丰度表达于中华蜜蜂触角, 其次大量表达于头部。由于触角为中华蜜蜂最主要的嗅觉器官, 而头部则具有发达的感觉神经系统和味觉系统, 这也提示Acer-CSP1极有可能参与中华蜜蜂的嗅觉以及其他化学感受功能。  相似文献   
96.
蝎蛉科与蚊蝎蛉科昆虫触角感器超微形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其感觉功能主要是通过其上的各类感器来实现的。本文以染翅蝎蛉Sinopanorpa tincta(Nav偄s)和中华蚊蝎蛉Bittacus sinensis Walker为代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蝎蛉科Panorpidae和蚊蝎蛉科Bittacidae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其超微结构,并简要讨论了各种感器的功能。结果显示:染翅蝎蛉触角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短刺形感器、Bhm氏鬃毛、毛形感器、短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刺形感器、和微毛形感器。中华蚊蝎蛉触角上也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芽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畸形毛感器、腔锥感器和钟形感器。蚊蝎蛉触角与蝎蛉的最大区别是着生有大量的腔锥感器,初步推测众多的腔锥感器可能与蚊蝎蛉对湿度的高度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97.
Pi YL  Ma JH  Zhang PH  Duan JJ 《生理学报》2006,58(5):471-476
本文采用双微电极电压钳方法研究了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内源性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的成分及其生理特性。卵母细胞去极化至 -30 mV 及更正电压时,有一持续的电压依赖性外向电流出现。钾离子通道拮抗剂四乙基氯化氨(tetraethy-lammonium chloride, TEA, 10 mmol/L)和 4- 氨基吡啶(4-aminopyridine, 4-AP, 10 mmol/L)协同作用时,该电流只能被抑制到最大电流幅度的(23.4±0.72)%。但是,上述浓度的TEA和4-AP 与氯离子通道拮抗剂5- 硝基-2, 3- 苯酚丙胺苯甲酸盐 (5-nitro-2,3-phenypropylamino benzoate, NPPB, 30 μmol/L)、无钙 Ringer 氏液或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40 μmol/L)协同作用时,可分别将此外向电流抑制到最大电流幅度的(2.1±0.08)%、(2.2±0.04)% 和(3.1±0.15)%。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质膜上除有钾离子电流之外,还存在钙依赖性的氯离子电流。  相似文献   
98.
为了明确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 Walker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土壤性质对其存活的影响,运用森下氏分散指数( Morisita's index of dispersion)研究了中华真地鳖种群空间格局;测试了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16%~29%)条件下中华真地鳖的卵孵化率与若虫存活率,还测试了以野外不同来源土壤(山脚栖息土、堆肥、菜园土、蘑菇料发酵土和黄砂红壤土)饲养时中华真地鳖若虫的存活率.结果表明,中华真地鳖若虫在室外为聚集分布,成虫为均匀分布,从地面到40 cm的土壤深度都分布有中华真地鳖.土壤初始含水量21%和24%的卵孵化率最高,其他含水量的卵孵化率均显著较低(P<0.05),土壤初始含水量29%时的若虫存活率最低.堆肥、山脚栖息土更适合中华真地鳖生存.结果可为该虫的采集、饲养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
刘宁  刘玉升  付卫东  张国良 《昆虫知识》2012,49(5):1287-1292
本研究以昆虫微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探究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Tjeder)的肠道菌群构成,为中华通草蛉的营养生理研究及人工繁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采用无菌解剖及纯培养分离检测技术,从雌、雄成虫肠道环境中分离、纯化、培养,获得10个细菌菌株,对菌体形态、染色反应、培养形状、生理生化反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述10个菌株分别属于摩根氏菌属(Morganella)、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地杆菌属(Terrabacter)、爱德华氏菌属(Edwardsiella)、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热黄杆菌(Flavobacterium thoupophilum)、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棍状杆菌属(Clavibacter)、邻单胞菌属(Plesiomonas)、预研菌属(Yokenella);越冬期雌、雄成虫肠道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雌、雄成虫不同的营养和生理需求有关,两者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0.
为准确鉴别中华白蛉,探讨其分类地位,对采自陕西、河南、四川和甘肃的中华白蛉,以及新疆的吴氏白蛉、长管白蛉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特征分析。检视了成虫的形态鉴别特征,测定和分析了其核糖体DNA第2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2)和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cyt b)基因部分序列。结果显示各地中华白蛉形态变异小,高海拔地区的个体仅翅较长。ITS2和Cyt b序列在中华白蛉种内均具异质性,但其间的差异程度能较好地解析白蛉属部分种间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华白蛉种群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明显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