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9篇 |
免费 | 610篇 |
国内免费 | 1131篇 |
专业分类
472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206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42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518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氮、磷、钾营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肥料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氮磷(T1)、氮钾(T2)、磷钾(T3)和氮磷钾(T4)4个肥料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研究了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4处理的Pn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其他处理与CK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各处理Pn日积累量大小为T4>T1>T2>T3>CK;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Pn,影响大小依次为缺氮>缺磷>缺钾;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Tr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处理间日变化值差异不显著;缺氮、缺磷和缺钾均降低了叶片WUE,抽穗期,T1、T4处理的WUE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而T3、T2与CK差异不显著,说明缺氮、缺磷对WUE的影响最大,灌浆期,T4处理的WUE日变化值显著高于CK;不同肥料处理仅改变了小麦光合日变化的幅度,而未改变其变化规律,氮、磷、钾复合施肥有效地提高了小麦的光合生产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究人肠道菌群相关代谢物丁酸(butyric acid,BA)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的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用含不同浓度丁酸(0.02、0.08、0.32、1.25和5.00 mmol/L)的培养基培养细胞24、48和72 h,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表达情况,以不含丁酸的完全培养基作为对照组。结果培养24 h,中等浓度区IL-6表达增加,以浓度为1.25 mmol/L时增加最明显,低、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养48 h,低浓度组IL-6表达下降,中间浓度区的1.25 mmol/L浓度组及高浓度组表达量增加;培养72 h,低浓度区IL-6表达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间浓度区表达增加,高浓度组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酸对hUC-MSCs的IL-6表达有量效性和时效性,因此丁酸的不同量效和时效对hUC-MSCs的生理性和病理性功能调节可能会有不同效应。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成人心源性间充质样细胞 (CDMCs)的分子表型及向心脏谱系的分化潜能。方法实验分为:不同培养时间CDMCs (第3、5、7代),并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s)为对照。分析各细胞分子表型并向心脏谱系诱导分化。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生长倍增时间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分析表面标志抗原表达;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干细胞多能分子及组织特异性分子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 CDMCs具有UCMSCs形态特征与增殖能力,体外培养1 ~ 7 d,与UCMSCs比较,P3、5、7代CDMCs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与UCMSCs相比,不同培养时间CDMCs表面标志抗原 (CD90)表达 (冻存前:97.13%±2.00%比59.87%±34.14%、38.83%±11.04%、34.77±14.78%;冻存后:99.83%±0.17%比56.00%±19.47%、47.48±11.88%、41.15±8.68%)降低(P< 0.05)。与UCMSCs相比,不同培养时间CDMCs中Rex1 (0.00±0.00比0.68±0.50、0.29±0.17、0.38±0.50)、Oct3/4 (1.00±0.02比5.28±0.78、3.88±0.95、3.63±0.34)、Nanog(1.00±0.16比7.57±4.69、5.40±3.58、5.34±0.76)以及心脏特异转录因子Nkx2.5 (1.00±0.12比30.60±22.43、19.69±9.65、8.82±4.94)、Gata4 (1.00±0.85比60467±25266、44350±25800、35067±23113)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与诱导前比较,向心肌诱导分化15 d后,不同培养时间CDMCs中cTnT蛋白表达水平 (0.40±0.13比0.98±0.16、0.38±0.18 比0.69±0.15、0.17±0.11比0.70±0.17)增高 (P< 0.05)。结论 CDMCs不仅具备部分干细胞和间充质细胞表型,还具有心脏组织特异性。其具备心脏谱系分化潜能,心肌细胞分化能力可能优于UCMSCs。 相似文献
54.
机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热环境锻炼后均能获得一定的热适应能力 ,但它的形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细胞水平的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增加是细胞热适应 (cellularheatadaptation)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但是人体在实现热适应的过程中是否有基因表达方面的改变以及是否存在一种方法可以促使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帮助机体快速实现热适应等问题尚无明确答案。差异显示技术自从 1992年创立以来 ,就不断被用于基因差异表达方面的研究 ,陆续发现了如苯丙胺调控转录的大鼠脑基因 ,人胚胎癌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所诱导表达的MAL基因等诸多… 相似文献
55.
枸杞多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其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正常足月儿的脐带血,经肝素抗凝,用相对密度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用低糖DMEM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纯化扩增。选取第3代细胞进行诱导实验,当传代细胞长满瓶底的80%以上时,先用含15?S和10ng/ml bFGF的DMEM完全培养基预诱导24小时,然后用不含血清含1g/L枸杞多糖的DMEM培养基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Nestin和NF的表达。结果:预诱导后MSCs没有变化,而经枸杞多糖诱导4h后细胞即出现形态学上的改变,细胞变成不规则形,立体感增强,从胞体伸出突起。免疫组化检测显示,细胞Nestin、NF呈阳性。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经枸杞多糖诱导可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其诱导机制可能与枸杞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6.
利用猪的器官为挽救脏器终末衰竭病人而进行的异种移植是有效救治病人的途径之一.由于猪细胞表面存在的α1,3半乳糖会引起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最终被移植受体排斥.除人类和旧大陆猴外,所有哺乳动物细胞表面都有αGal半乳糖表达,但个体间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为研究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细胞表面α1,3半乳糖表达的个体差异,本实验利用FITC-isolectin进行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术以及激光共聚焦分析,对14例5月龄猪样本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的α1,3半乳糖水平进行检测.利用猪肾上皮PK15细胞确定FITC-isolectin标记的最适浓度为25ng/μl(细胞标记效率大于85%).结果显示,14头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α1,3半乳糖的表达差异范围在1.25~2.09倍之间,远低于普通非近交系猪的个体差异.本研究为利用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作为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材料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7.
58.
59.
Critical Role of Cys168 in Noggin Protein's Biological Fun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WD Feng XL Ren CP Shi JL Yang XY Zhao M Zhou L Lan K Yao KT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5,37(3):181-185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dicated that noggin exerts its neural inducing effect by binding and antagonizing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BMP4). In order to further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the function of noggin, and elucidat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noggin-BMP4 interaction, we generated three noggin mutants, C168S, C174S and C197S, by using a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method. Ectopic expression of wild-type (WT) noggin, C174S or C197S, in Xenopus animal caps (ACs) by mRNA injection converted the explants (prospective ectoderm) into neural tissue, as indicated by the neural-like morphology and expression of the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 in the ACs. In contrast, ACs expressing C168S suffered an epidermal fate similar to the control caps. Similarly, among the three mutants, only C168S lost the dorsalizing function. These studies highlight the critical role played by Cys168 in noggin‘s biological activities. It probably participates in the formation of an intermolecular disulfide bridge. 相似文献
60.
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在与其病原菌白车轴草单孢锈菌(Uromyces trif olii-repentis) 的长期相互作用中分化形成了抗病型(Resistance)无性系和易感型(Sus ceptibility)无性系。该研究工作旨在了解: 1)在种间竞争不断增强的环境梯度中,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表现有何区别?2)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分别对抗病型无性系和易感型无性系进行接种感染后,两者的生长表现又有何区别?在一严重感病的白车轴草自然种群中,分别标定17个抗病型无性系和14个易感型无性系,从各无性系的匍匐茎上分别剪取长5 cm,具两个叶两个腋芽的小段作实验材料。接种孢子采自同一植物种群植株的病叶。实验在一个处在次生演替阶段的草本植物群落上进行,在该群落的种间竞争梯度上选定 3个分别具有弱、中等和强种间竞争的生境(Habitat)建立实验站,每站设置等量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1)随着环境中种间竞争强度的增加,无论接种与否,抗病型和易感型白车轴草的叶生长量均递减;2)在弱或强种间竞争环境条件下,无论接种与否,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均好于抗病型无性系;但在中等种间竞争强度的环境条件下,对照实验中易感型无性系的生长显著好于抗病型无性系,而接种实验中的结果相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种间竞争强度可能是影响给定生境中寄主植物抗病型和易感型遗传型比率的重要因子之一,这一影响还将随着病原菌存在与否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