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78篇 |
免费 | 610篇 |
国内免费 | 1131篇 |
专业分类
47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206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42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93篇 |
2016年 | 125篇 |
2015年 | 136篇 |
2014年 | 225篇 |
2013年 | 183篇 |
2012年 | 191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518篇 |
2007年 | 155篇 |
2006年 | 149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95篇 |
1999年 | 91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2.
棉属(Gossypium)的种间杂交是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种间杂交,可将棉属中某些种,尤其是野生种和半野生种的优良特性引入生产上栽培的种,从而创造人们所需要的品质好、抗逆性强的新类型或新品型。这是长期以来育种工作者的愿望。同时,棉属的种间杂交对创造雄性不育系,探索棉属的分类与进化以及对于遗传育种理论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然而,棉属的种间杂交也和其它一些植物一样存在着杂交亲本的不亲和性和杂种后代的不育性。根据胚胎学 相似文献
43.
为了解二毛期时滩羊串子花型裘皮与其它类型裘皮中蛋白质的差异,本试验采用iTRAQ技术及LC-MS/MS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对串子花型、软大花型、绿豆丝型及其它不规则型花穗裘皮蛋白质进行鉴定和筛选,并运用Proteome Discoverer l.4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结合数据库搜索,鉴定出具有显著表达差异的蛋白,同时应用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GO和Pathway分析。结果显示4类花穗型裘皮共检测出2 886个蛋白,其中有135个、142个、113个差异蛋白分别存在于软大花型与串子花型、绿豆丝型与串子花型、其它不规则型与串子花型3个对比组中。对有表达差异的蛋白进行分析,发现膜联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与软大花型毛股形成相关,KAP3和KAP6可能与滩羊串子花型毛股结构相关。研究发现滩羊不同二毛裘皮蛋白水平上的差异,可为选育优良的滩羊串子花型二毛裘皮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4.
在中国许多地区,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已侵入过去由家蝇Musca domestica L.占绝对优势的垃圾生态位, 逐渐成为城市蝇类的优势种. 为了解单独和混合饲养时食物种类对家蝇和大头金蝇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在室内观察了野外大头金蝇和家蝇F1代在湿麦麸、猪瘦肉以及两者混合物上的产卵选择和生活史. 结果显示: (1)大头金蝇嗜在含有猪瘦肉的基质上产卵, 而家蝇嗜在含有麦麸的基质上产卵;(2)初孵家蝇和大头金蝇幼虫都能在含有瘦肉的食物上发育至成虫. 在麦麸上, 初孵家蝇幼虫能发育至成虫, 而初孵和2龄大头金蝇幼虫在进入下一龄期前全部死亡, 但少数3龄大头金蝇幼虫能发育至成虫;(3)等量初孵家蝇与大头金蝇在含有猪瘦肉的食物上共同生长时, 与家蝇相比, 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 与家蝇在麦麸上共同生长时, 与在麦麸上独立生长的同龄大头金蝇相比, 大头金蝇的发育历期较短、存活率较高. 这些结果表明, 共生时家蝇可促进大头金蝇对植物质营养的利用, 这也许是大头金蝇能成功侵入家蝇占绝对优势的垃圾生态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46.
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活动性水平,变态时的体重、增长率和完成变态所需时间考察同水塘分布的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蝌蚪(Rana kukunoris)的竞争策略。实验按照2×3因子设计,即:食物资源2个水平(高、低),组合方式3个水平(10只中华蟾蜍蝌蚪,记为B组;5只中华蟾蜍蝌蚪和5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BR组;10只高原林蛙蝌蚪,记为R组)。中华蟾蜍蝌蚪的活动性在食物水平低时显著低于食物水平高时,而高原林蛙蝌蚪的活动性在不同食物水平下无显著差异;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的高原林蛙蝌蚪变态时体重和体重增长率都显著高于R组,而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与B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处理组中,食物水平低时混合组中华蟾蜍蝌蚪幼体期最短。这些结果表明:中华蟾蜍蝌蚪在不同食物资源条件下所选择的生存策略可能不同,即食物资源充足时,增加活动性获取更多食物;食物资源有限时,降低活动性且提前完成变态;与中华蟾蜍蝌蚪相比,在食物资源有限时高原林蛙蝌蚪获取食物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47.
为了比较早期捕食胁迫经历和当前环境中存在的捕食者对鱼类行为的影响,并考查这些影响是否存在种间差异,研究分别考查了测定环境(有、无捕食者存在)对有、无捕食胁迫经历的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鲫(Carassius auratus)和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等4种鲤科鱼类探索性、活跃性和勇敢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早期捕食胁迫经历与当前环境条件对鱼类行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且存在较大的种间差异。无捕食胁迫经历的鳊、草鱼和中华倒刺鲃均会对陌生的捕食者乌鳢(Channa argus)做出行为响应,提示这3种鱼可能对陌生捕食者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这种识别与猎物鱼通过捕食胁迫经历获得的识别仍具有一定差距;具有捕食胁迫经历的鳊和中华倒刺鲃在空白环境中未表现出反捕食行为,可能是节约能量的一种策略。总体而言,草鱼对捕食胁迫经历和测定环境处理反应更为敏感,而中华倒刺鲃的反应则相对保守。但当周围环境中存在捕食者时, 4种鲤科鱼类均会通过维持较高运动状态的方式来应对捕食者。维持这种应激状态可能对猎物鱼... 相似文献
48.
白久旭韩敬明李旭王东辉曹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7):5234-5237
目的:构建netrin-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初步研究netrin-1在肾小管纤维化的作用.方法:将扩增的netrin-1表达片段克隆入FUW慢病毒表达载体,鉴定重组质粒正确性.利用HEK-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病毒感染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Western blot检测重组病毒netrin-1在真核细胞内表达表达;TGF-β刺激过表达netrin-1的HK-2细胞,利用Westernblot检测其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FUW-netrin-1慢病毒表达载体测序正确,并在感染病毒的细胞中检测出特异性条带,TGF-β刺激感染netrin-1慢病毒HK-2细胞的E-cadherin的下降水平比未感染病毒组低.结论:成功构建了netrin-1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发现netrin-1可能延缓肾小管内皮细胞发生纤维化.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动力髋部螺钉(DHS)与常规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4例,其中应用微创DHS 40例(微创DHS组),常规DHS34例(常规DHS组),比较两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比例、血红蛋白变化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两组病人均获得12~24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不愈合病例及死亡病例.微创DHS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例、血红蛋白变化量和住院天数均低于常规DHS组(P<0.05或P<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使用微创DHS和常规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相当,但微创DHS治疗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50.
通过比较退化与未退化典型草原群落中主要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特征和根系分布的差异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中国科学院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实验样地上通过为期 11年 (1983~ 1993)对退化草原群落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个体特征动态的监测 ,证明以节间缩短、叶片变短和根系分布浅层化为特征的植物个体小型化是在过度放牧所致草原退化中联系导因与结果的机理性中间环节。植物个体小型化使群落生产力水平下降 ;也使各个种群构建群落的功能衰退 ,并由此导致原来占据的资源空间被释放出来 ;释放出的资源诱使家畜不喜食的种群大量拓殖 ,从而出现优势种更替。因此 ,植物个体小型化现象及其生态学作用可以很好地揭示过牧条件下草原群落退化所表现出的生产力锐减和优势种更替特征的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