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225篇 |
免费 | 1825篇 |
国内免费 | 1495篇 |
专业分类
854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1篇 |
2024年 | 95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54篇 |
2020年 | 154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91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60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37篇 |
2012年 | 274篇 |
2011年 | 291篇 |
2010年 | 254篇 |
2009年 | 336篇 |
2008年 | 374篇 |
2007年 | 330篇 |
2006年 | 344篇 |
2005年 | 373篇 |
2004年 | 394篇 |
2003年 | 405篇 |
2002年 | 379篇 |
2001年 | 350篇 |
2000年 | 295篇 |
1999年 | 303篇 |
1998年 | 247篇 |
1997年 | 270篇 |
1996年 | 244篇 |
1995年 | 192篇 |
1994年 | 172篇 |
1993年 | 179篇 |
1992年 | 158篇 |
1991年 | 159篇 |
1990年 | 131篇 |
1989年 | 114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51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4篇 |
1959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施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水培的方法,从细胞学和生理生化方面研究了硅增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作用。结果表明:加硅处理的水稻叶片硅化细胞和叶片表面的硅元素含量均显著高于缺硅处理(对照):接种纹枯病菌后,加硅处理的MDA含量总体上低于缺硅处理,峰值尤为显著;加硅处理的SOD活性始终高于缺硅处理,接种后第4天加硅处理SOD活性较低时,其POD活性较高,而缺硅处理的POD活性较低,表明硅增强了SOD和POD之间的协调性;接种后硅对CAT和PAL活性没有产生明显影响,但降低了PP0活性;加硅能显著降低水稻植株的纹枯病病情指数。 相似文献
932.
通过转PSAG12—IPT基因培育延缓叶片衰老水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将PSAG12 _IPT导入籼稻品种明恢 6 3。在获得的 6 1个独立的转基因植株中 ,有一些表现出叶片衰老显著延缓 ,对选择的两个纯合转基因株系的小区试验的结果显示 :(1)转基因植株倒三叶的持绿性极显著延长 ;(2 )两个纯合转基因株系比原品种的结实率极显著提高 ,株高极显著降低 ;(3)两个纯合转基因株系的有效穗数比原品种极显著或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33.
使用寡核苷酸指导的定点突变方法,将人αA型干扰素的完整基因与γ干扰素C端16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融合,在噬菌体λP_L启动子控制下,合成了一个杂交蛋白质。此蛋白质经抗人α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纯化后,在MDBK细胞上具有抗病毒活性,并像γ干扰素一样,可被依赖于cAMP的蛋白激酶磷酸化。[γ-~(32)P]杂交蛋白与MDBK细胞的结合,可被αA型干扰素大大抑制(70%)。 相似文献
934.
Hua-LinZHOU Jin-SongZHANG Zhi-ZhongGONG Shou-YiCHEN 《植物学报(英文版)》2005,47(4):467-476
935.
小麦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及其悬浮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及其悬浮系的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侯丙凯陈际江(山东大学生物系,济南250100)宋协志(莱阳农学院,莱阳265200)PLANTREGENERATIONFROMPROTOPLASTSOFDIFFERENTTYPESOFWHEA... 相似文献
936.
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设计院设计的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物燃料装置一次喷油投产成功。经过半个月的运行,目前装置运转正常,操作稳定,处理量达到设计要求。该装置既能满足年30万t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操作,也能满足生物燃料装置操作。 相似文献
937.
肿瘤抑制因子P5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激活一系列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免疫、炎症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前期研究表明, CCHC型锌指蛋白10 (zinc finger CCHC-type containing 10, ZCCHC10)通过激活P53在肺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发挥抑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ZCCHC1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技术对过表达ZCCHC10或空载体的ML2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一共鉴定到1 284个差异基因[|log2(fold change)|≥1, q值<0.05],包括778个上调基因和506个下调基因。其中,趋化因子CCL18在过表达ZCCHC10的ML2细胞中上调18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CCL18基因启动子上含有两个P53反应元件。生物素标记DNA亲和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P53可结合到CCL18基因启动子上。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表明, P53可以增强CCL1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这些研究表明ZCCHC10通过激活P53促进CCL1... 相似文献
938.
从经过不同温度处理的烟草 (NicotianarusticaL .)愈伤组织中提取并纯化线粒体蛋白 ,分别与交替氧化酶的单克隆抗体和抗合成多肽抗体进行免疫杂交。结果表明 :交替氧化酶的含量随温度的下降而显著上升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较高于抗合成多肽抗体 ,但后者与交替氧化酶同样有良好的亲和性。因此 ,用合成多肽方法制备的抗体可以用于交替氧化酶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39.
刘鹏举尹崇玉陈寿铭唐烽高林志 《古生物学报》2010,(3):308-324
文中详细介绍发现于我国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的管状微体化石Ramitubus increscens,R.de-crescens,Crassitubus costatus,Sinocylocyclicus guizhouensis,Quadratitubus orbigoniatus和Yangtzitubus semiteres等5属6种。以往,虽然对这些化石的亲缘关系有不同的认识,但大部分学者均认为这是一类后生动物化石;特别是刺丝胞动物床板珊瑚类的学术观点,更是得到多数学者的支持。文中根据管状微体化石的形态特征、分枝特点及其内部构造,对此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生物属性和地层学意义进行详细讨论。指出具有分枝特征的Ramitubus确为底栖固着生活类型,目前将其亲缘关系解释为床板珊瑚类是合适的;但不具分枝特征的Crassitubus,Sinocy-locyclicus和Quadratitubus的古生态特征尚不清楚,虽然它们与Ramitubus大小相近,形态相似,但现有的形态学特征似乎更支持将此类化石可与丝状蓝菌联系起来。此外,Sinocylocyclicus和Quadratitubus在贵州瓮安和峡东地区均有稳定的产出层位,似乎显示出这两个属具有生物地层对比的潜力,但两地的产出层位中所共生的化石内容相差较大,因此,两属的地层学意义尚需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