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57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4906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236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15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651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479篇
  2009年   591篇
  2008年   735篇
  2007年   669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609篇
  2004年   607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750篇
  2001年   658篇
  2000年   633篇
  1999年   551篇
  1998年   505篇
  1997年   613篇
  1996年   512篇
  1995年   613篇
  1994年   562篇
  1993年   520篇
  1992年   566篇
  1991年   502篇
  1990年   459篇
  1989年   474篇
  1988年   164篇
  1987年   137篇
  1986年   123篇
  1985年   169篇
  1984年   125篇
  1983年   56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报道了苣叶鼠尾草在贵州和广西的省级新分布。基于苣叶鼠尾草16个分布数据和11个环境因子参数,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其适生分布区进行预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ROC曲线下面积(AUC)均值为0.999,模型预测结果准确性较高,适合苣叶鼠尾草的潜在适生区预测。苣叶鼠尾草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与中国南部相邻国家的部分地区。核心适宜区集中在中国滇黔桂、四川东部和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石灰岩山区。(2)刀切法(Jackknife)检测结果表明,影响苣叶鼠尾草适生分布区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最暖季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平均气温日较差以及最冷季降水量等。适生区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苣叶鼠尾草适宜生长在最暖季降水量650~1500 mm、最冷月最低温0~10℃、平均气温日较差6.5~8.5℃、最冷季降水量0~250 mm的地区。研究结果可为苣叶鼠尾草的资源调查和相关研究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凋萎病是制约杨梅产业发展的严重病害。为了有效防控凋萎病,本研究分析了杨梅健康和感染凋萎病树体各部位及根表土和根围土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丰富度与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与健康树相比,病树根围土、根表土、根、枝干、枝皮和叶片的细菌和真菌丰富度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根表土细菌和枝皮内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而枝皮内细菌和根表土的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升高。病树各部位及根表、根围土细菌和真菌的优势菌相对丰度在门、纲和属水平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病树枝干、根和根表土中的假单胞菌属及根表土、根围土中的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病树根表土及根围土中青霉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与凋萎病菌同属的拟盘多毛孢菌在病树根内显著减少,而在其他位置均大量增殖,其相对丰度与多数相对丰度较高的真菌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将为开发杨梅凋萎病的生态改良、培育健康树体和生物防治技术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徐晓琪  戴丹  王赛禹  李玉  张波 《菌物学报》2021,40(2):387-394
在完成小绒泡菌Physaum pusillum生活史的同时,观察了小绒泡菌P. pusillum生活史不同阶段显微结构的形成。生活史研究结果表明:小绒泡菌P. pusillum的孢子萌发方式为裂式,黏变形体具两根鞭毛,较短一根不易观察到,原质团类型为显型原质团,子实体形态建成过程约需12-13h。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石灰结和孢丝结构在原质团隆起约6h后开始形成,孢子在原质团隆起约9h后开始形成,石灰结和孢丝先于孢子形成。  相似文献   
994.
马昕  张宁  刘小胖  曾楠  李炳学 《菌物学报》2021,40(8):2123-2133
本研究运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对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的两种细胞形态进行分选,并对两种形态的细胞进行多糖产量的分析。通过对转速、分选时间、Percoll分离液浓度的优化,确定了两种细胞形态分选效果最佳的条件是Percoll分离液浓度为60%、转速为5 000r/min、离心时间为30min。经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上层为酵母状细胞(YL)、下层为膨大细胞(SC),并发现膨大细胞外有明显的薄膜包被,且产大量多糖。也为今后在相应状态下研究出芽短梗霉膨大细胞的其他代谢机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95.
摘要 目的:观察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98例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差异分为传统组(97例)和微创组(101例)。传统组接受开放性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组接受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血清炎性指标和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组间对比。结果: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切口总长度更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术后2 d组间对比,微创组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高于传统组(P<0.05)。术后2 d组间对比,微创组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均低于传统组(P<0.05)。与传统组相比,微创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患儿,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该术式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程度均较传统治疗更轻,是治疗此类患儿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996.
利用体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4种石斛的花粉团形态及其表面纹饰超微特征,为该属的物种划分和系统演化提供花粉形态证据。解剖镜下,14种石斛的花药里有4枚花粉团,表面金黄油亮呈蜡质,质地坚硬。根据每种石斛的4枚花粉团的总体轮廓形态和大小,可分为3种形态(心形、近心形和长心形)和4种类型(极小花粉团,小花粉团,大花粉团和超大花粉团)。根据单个花粉团边界轮廓的曲直,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月牙型、弓型、棍状和米粒型)。扫描电镜下,14种石斛的花粉团表面纹饰类型有5种(光滑平整型、光滑带丝状突起型、光滑不平整型、粗网纹状型和皱波状型),在广东石斛和球花石斛的花粉团表面观察到晶体的存在。花粉团的形态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在种间变化明显,对澄清石斛属的分类学问题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97.
3种地中海橡树在叶脉和气孔性状上的个体发育性变化及其与叶片经济性状的关系 我们比较了3个地中海栎属(Quercus)树种幼苗和成龄树的叶脉和气孔性状。之前的研究表明,幼苗的气体交换率往往比成龄树的要高。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确认叶脉和气孔的性状在整个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是否会随着气体交换率的变化而同步改变。我们提出了以下两个备选假设:幼苗比成龄树有着更高的叶脉和气孔密度(假设1);幼苗在维管组织上的投资更少,从而降低了建设成本(假设2)。本研究是在西班牙中西部进行的,我们对每个树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随机采集了10个样本。我们测量了气孔和叶脉的平均性状(单位叶面积里的气孔大小和数量、叶脉密度、叶脉体积、叶脉到表皮的距离),比叶质量和叶片厚度。研究结果表明,细脉密度和单位面积叶脉体积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这似乎与气体交换率方面的个体发育趋势不一致。这种差异支持了我们的假设2,说明植株在幼苗阶段减少对维管组织的投资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长速度是其当务之急。幼苗叶片中较大的叶脉间距可以由叶脉到表皮的较短距离所补偿。因此,薄叶片可能是幼苗的一个必要性状,它可以让水分沿较短路径输送到蒸发点,而无需对高成本的维管组织进行大量投资。  相似文献   
998.
依赖于动物传粉获得繁殖成功的植物的分布与其传粉动物的地理分布有着密切联系。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植物及其传粉动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国-喜马拉雅3种黄耆属(Astragalus)植物, 即弯齿黄耆(A. camptodontus)、黑毛黄耆(A. pullus)和笔直黄耆(A. strictus), 及其传粉熊蜂(Bombus)的野外调查, 以及收集来源于数据库的黄耆和熊蜂的543个物种分布点和13个环境因子数据, 结合物种可能出现的完全扩散、不扩散和仅熊蜂扩散3种迁移模式, 利用MaxEnt模型模拟了3种黄耆属植物与2种传粉熊蜂即橘尾熊蜂(Bombus friseanus)和红束熊蜂(B. rufofasciatus)在历史阶段(1970-2000年)和2100年两种温室气体浓度情景(ssp245和ssp585)下的适宜分布区变化。结果表明: 3种黄耆属植物均主要依赖于熊蜂传粉, 黄耆与其传粉熊蜂的主要适宜分布区为中国-喜马拉雅地区, 到2100年它们的分布区呈现向西北方向扩张的趋势, 而在东南部的分布区减少。当模型中考虑与传粉熊蜂的互作后, 3种黄耆属植物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减少了15.83%-83.98%。在温室气体中低浓度情景(ssp245)下, 3种黄耆属植物与其传粉熊蜂的空间匹配增加, 而在高浓度情景(ssp585)下弯齿黄耆、黑毛黄耆与橘尾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 如果物种不扩散或仅熊蜂扩散, 笔直黄耆与红束熊蜂的空间匹配降低。气候变化和物种的扩散能力可能引起黄耆与其传粉熊蜂出现空间不匹配。同时, 模型预测显示影响黄耆和熊蜂分布的环境因子不同, 但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子。由于与传粉者的相互作用对许多植物物种的生命周期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本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植物与其传粉者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特别是对那些地理范围受限制的植物。  相似文献   
999.
报道贵州省藜芦科一新记录属——白丝草属Chamaelirium Willd.,一新记录种——中国白丝草Chamaelirium chinense (K. Krause) N. Tanaka,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生境、分类变动进行描述及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小麦赤霉病是危害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抗源很少,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转移到小麦的近缘属种,寻找新的抗源以及寻求新的育种突破。携带抗性基因的外源染色体可以通过染色体工程手段以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等形式导入小麦。综述了将大赖草等多个小麦近缘种的抗赤霉病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创制抗病外源种质和育种利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